清代關聯昌《中國人的一生》,是一套典型的外銷通草水彩畫,它創作于19世紀廣州生產銷售通草水彩畫的高峰期。
當時的通草水彩畫取材廣泛,寫實性強,民生百態,無所不包,且價格低廉,小巧易帶,一般12張為一組,是西方了解中國的媒介。
▌出生
▌哺育
▌剃胎發
▌就學
▌婚娶
▌敬師
▌祭祖
▌謁官
▌榮歸
▌分家產
▌祝壽
▌辭世
清 關聯昌 《中國人的一生》
冊頁(21x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共12幅,以水粉顏料畫于通草紙上,形象細膩而著色鮮麗,并融入了西畫的陰影與透視技法,重點概括中國人的一生。
外銷畫產生并興盛于18、19世紀,集中在廣州十三行一帶。這些畫是為迎合西方社會盛行的“中國趣味”風尚,由廣州畫師采用西方繪畫顏料、技法,繪制帶有中國風情的圖畫,然后銷售給來華的洋人。
外銷畫繪畫種類多樣,有布本油畫、象牙油畫、玻璃油畫、通草水彩、紙本水粉、線描畫等。
那個年代,來一趟中國路途遙遙,很不容易,而中國到底什么樣,西方人都很感興趣。當時還沒有照相術,所以,商人們在離開廣州之前,就想購買風俗畫作。為迎合西方人需求,中國畫師就用西方顏料(水彩、水粉、油彩)與毛筆,以中西合璧的寫實技法(西畫透視法、明暗調等與傳統工筆),畫出一張張中國世相。
那么,中國畫師的西洋繪畫技法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據史家研究,西方油畫是從澳門進入中國的。
早在1579年,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來廣東設教堂,帶來了筆致精細的圣像油畫。
隨后不久,利馬竇則將天主教油畫和銅版畫作為貢品呈送給皇帝及上層官僚,由此引發了明萬歷皇帝對油畫“其貌如生”的興趣,詔令宮廷畫師學習并復制這些舶來品。
對廣東水彩畫發展最有影響力的代表是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年)。
據學者考證,錢納利本來在歐洲畫界小有名氣,出于對東方的向往,旅印23年,后因債務等原因被在1825年躲到澳門賣畫為生。在澳門,依靠精湛的畫藝,他很快解決了債務危機。后來求畫者越來越多,其作品供不應求,大量仿作開始流入市場,以他為代表的英國學院派畫風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盛行開來。
錢納利培養了大批中西青年畫家,著名的有林呱(Lamqua關喬昌)、庭呱(Tinqua關聯昌)、新呱等人,而新呱、煜呱、周呱等人到上海進行創作,成為近代上海開埠西畫的先驅,他們的藝術活動有力推進了西畫在中國的傳播。
這些畫家為什么都叫“呱”呢?
“呱”,當時是外商對中國外銷畫師的習慣性稱呼。
其中,庭呱,也就是前面《中國人的一生》畫作的作者關聯昌是其中的佼佼者。
關聯昌是廣東南海人,為關喬昌之弟,生于清代嘉慶十四年(1809年),擅長水彩畫和水粉畫,名重一時,畫作中署“庭呱”。他在澳門生活4年,一度作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的助手。
其兄關喬昌已經名聲很大,為錢納利高徒。而關聯昌畫風與其兄有所不同。其畫以線性和裝飾性較強以及鮮艷的色彩表現為主要特征。他在吸收傳統的西歐油畫在光線、透視、色彩以及意境的渲染等方面的技巧外,還能將中國畫中的一些傳統表現題材運用貫通,別具情趣。
關聯昌經營的畫店位于廣州十三行的同文街16號,鋪號也是“庭呱”。
香港藝術館收藏有一幅描繪庭呱畫室的水粉畫(庭呱畫店出品)。
▌水粉《關聯昌畫室》(45.5x59厘米)19世紀中期
庭呱畫室有著濃郁的中國味——
從二樓寬敞的窗戶望進去,間窗明幾凈的大畫室完全是中國式擺設。畫室上方懸掛著“靜觀自得”橫匾,兩邊掛著一副對聯:“一簾花影云拖地,半夜書聲月在天”。幾個畫師在作畫,從他們握筆、作畫的方式來看,是傳統中國畫家的姿態。畫室的墻上掛著許多描繪村景、人像和商港的外銷畫。室內有柜放置畫冊工具,以待顧客光臨。畫面上看不到樓下的鋪面。
庭呱的畫作題材繁多,既有商埠風光,又有鄉村小景,家居景物,有市井小民的寫照,又有巨商大賈的肖像,以吸花卉魚蟲等等,這些以“庭呱”名義推出的畫作,水平十分懸殊,如被確認是養聯昌所作的畫,一般具有較好的水平,如被認為是庭呱畫店的畫工所作的畫,則大多顯得笨拙且匠氣十足。
雁過留聲,請您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