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紅色旅游在各級各層面的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紅色旅游景點,重溫崢嶸歲月。紅色旅游本該是一場洗滌心靈之旅,呼吁廣大人民群眾憶苦思甜,感受革命先驅艱苦樸素的作風,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而能做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但現在,許多紅色旅游已經變成了“擺拍”、“作秀”的工具,來過就可以寫公眾號,拍過就可以算進業績,浮于表面的形式,缺乏深刻的品讀,成為了現在紅色旅游的難言之隱。
我作為一位地處西北地區的紀念館宣講員,在這個崗位工作將近四年的時間里,接待了不同類型的客人,給我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回憶。有些長者瞻仰先烈陶冶自己,脫帽敬禮,久久不能自已。有些人來了閑庭信步,美顏相機,打卡拍照,原地修圖,發朋友圈。更有甚者,當成向組織交差、向群眾作秀的工具。這雖說是大家的自由,但我還是覺得紅色旅游本不該如此。
01
我看著一群穿著工裝的人陸陸續續地走進門來,與我微信提前聯系的干事向我介紹到這個是部長,那個是主任,后面的那個是專家等等,我一一問好。
干事說,我們這次來時間并不充裕,您受累挑重點的給我們講講就行。您別介意,我們時不時要拍個照。
我帶著他們從展廳開始講起,還沒講幾分鐘,那個部長就招呼大家跟著他走到了一個特殊的展板面前,他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隨行的人都嘖嘖稱嘆。
那干事趕緊招呼大家站好三排,并把橫幅展開,請我給他們拍照。說真的,這種“來了就拍,拍完就撤”的現象,我從業三年多以來早已見慣不怪,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地直奔某一個展板,似乎其他信息與之無關。
從他們一行人進來到離開總共17分鐘時間,也許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成功完成了任務,畢竟公眾號圖文并茂,強刷一波存在感,甚至還可以標榜是“特色主題活動”,收獲一些好評。但是我想在絕大程度上來說他們度過了一個失敗的旅程,紅色旅游絕非到此一游的形式感,他們并沒有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能帶給人們的力量和心靈的陶冶。
過了一個多小時,又有一個班級的小朋友走了進來,看樣子也就六、七歲的年紀。盡管老師們一再要求他們安靜,但現場依舊雜亂無章,嘰嘰喳喳。我介紹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聲情并茂地將王汝于成的故事娓娓道來,但孩子們根本沒人聽,甚至說是聽不懂,一直吵吵鬧鬧。老師見事態控制不住,趕緊拿出橫幅,讓我給她們拍照,拍完立刻離開了。
我不禁在想,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確實是必要的,但是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夠理解那么厚重的情感。所以橫帽一拉,姿勢一擺,照片一發,就算學習了。學校滿意,你看我們的素質教育從小就注重愛國主義培養。家長也滿意,你看我們的娃娃真是一身浩然正氣。這就是基層的“形式主義”。
02
在大多數人的旅行安排里,紅色旅游的行程都被安排的時間很緊,但大多都會各種拍照留念,只能走馬觀花。這是組織者和學習者在認識上存在的偏差,導致游客盡管“身體來了”,但是“心卻沒來”,完全是為了考核任務而來,反正一切花銷不用個人承擔,不來白不來,來了誰管我?
這幾年,我也抱著學習的態度抽空去了國內很多其他紅色旅游經典考察,竟然發現國內大多數紅色旅游項目都陷入了如此窘境。這背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產品供給出了問題:紅色旅游表現形式單一,內容同質化嚴重,多是以紀念館形式展出,非常靜態僵硬以及被動,難以抓人眼球,使得游客感覺無趣乏味。
在大多數人民群眾看來,紅色旅游和旅游是兩碼事,很多地方投資發展紅色旅游的目的也并沒有考慮到游客休閑度假的需求。
(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
以我自己為例,這些年來,我手里但凡是有了一點錢,就會出去旅游。但人們認為的旅游,是一種讓人釋放壓力的活動方式,比如說去農家樂采摘或者去游樂場蹦極,或者單純去動物園看看大熊貓,這都是一種消遣,從而獲得偷悅。而紅色旅游比較嚴肅、莊嚴,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人們必須肅穆冷靜克制,與消費者的需求有很大差距,甚至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場合。
那么試問,又有誰愿意自費來這里“加班”呢?
國內大多數紅色旅游景點甚至連飲食休閑區都沒有,就算有也是為了符合景區的基本要求而提供的簡餐,形式單一且品質較低,很難吸引游客。畢竟出來玩一趟,誰都想吃好喝好住好,誰都不想遭罪,因為平時生活已經夠苦的了。
03
自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國家加大了對紅色旅游的支持力度,引導著紅色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自此開始紅色旅游進入了快速起步期。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紅色旅游創新發展。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改善基礎設施,自此紅色旅游進入井噴式發展階段,全國各地的景點但凡是能沾到邊的,都掛上了“紅色旅游”的標簽。
盡管紅色旅游產業發展迅速、成績中規中矩,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市場主動性非常弱,游客自主旅游和消費意向很低,與旅游業整體發展水平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
紅色旅游市場需求彈性大,這得益于政策驅動,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但也正是此原因導致了消費者對紅色旅游的需求完全取決于輿論。在大多數人眼中,紅色旅游業應該被當成學習和受教育的地方,難以滿足當下年輕消費群體多樣化的需求。同時,伴隨著一些特殊的旅游服務如商務旅游、體育旅游、探險旅游等正在興起,也在擠壓它有限的發展空間。
要想破局,只能創新,紅色旅游的文化價值遠遠大于其商業價值,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良性循環其實非常不容易,但也不是沒有辦法。
可以借助數字化、智慧化科技,打造教育、游玩、學習、飲食、下榻、消費一體化的寓教于樂的基地,讓嚴肅莊重的歷史在輕松的氛圍中被銘記和傳播,在引導群眾知史愛黨,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同時,讓游客享受其中,并樂于消費。
還可以將景點在開發設計上融入當地自然資源、風土人情,打造出自身特色。
這就需要游客跳出“擺拍”、“作秀”的思想桎梏,真真切切地用心感受。這也需要紅色旅游產業解放思想,大膽邁步。
(聲明:本文為業界供稿,僅代表作者觀點)
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