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領域是一個穩步發展中的專業領域,在多學科專家的努力下,2024年取得了系列成果,本文梳理其中的一些重要進展。
▉一、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細菌真菌感染學術會議召開,影響力擴大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分會主辦,四川省醫學會、四川省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分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細菌真菌感染學術會議于2024年4月11—13日在成都召開,這是我國2024年度細菌真菌感染領域最受關注的學術盛會。
本次會議相較以往有新的突破與發展:(1)參會人數大幅上升:近4000位來自國內感染、重癥、呼吸等專業領域人員線下參會。與會者學習積極性爆棚。從主會場到分會場,從會議開始到會議結束日,許多會場甚至難覓立足之地。(2)學術內容擴容:設立9個分會場,包含87場次和252個學術報告,200多位講者、主持。(3)會議內容創新:首次設立了全天院感版塊內容、噬菌體臨床應用版塊、OneHealth及醫護一體化版塊等。(4)恢復國際交流:邀請了2位國際著名感染病專家在主會場做報告。
▉二、多學科人才培養取得階段性成果
鑒于我國細菌真菌感染診治的專業人才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的現狀,2015年“細菌真菌感染診治培訓項目(培元計劃)”創辦,隨后培英、培微計劃相繼啟動,合稱“培立方”,分別培養細菌真菌感染診療相關的感染醫師、臨床藥師及臨床微生物專業人員。至今“培立方”已成為在國內獲廣泛認可的細菌真菌感染診治系統性培訓項目,培元、培英、培微3個項目分別舉辦了30、24和12期培訓課程,培訓學員近2萬人,覆蓋國內約5000家醫院,為細菌真菌感染診治、預防和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管理培訓了大量骨干人才,影響深遠。
項目的成功開展,有賴于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的精心管理,也得益于一些有社會責任感企業的大力支持。分會委員在培立方項目的創立、課程設計、授課和宣傳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細菌真菌感染學術會議上,“培立方伴我成長”專場回顧“培立方”項目走過的十年歷程,既是對過往總結,也是一次光大“培立方”的再動員。
▉三、《碳青霉烯類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診斷、治療及防控指南》中英文版發布
碳青霉烯類耐藥革蘭陰性菌(CRO)被WHO列為全球首要關注病原體,臨床危害嚴重,是需要緊急應對的公共衛生問題。CRO主要包括碳青霉烯類耐藥革蘭陰性菌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銅綠假單胞菌(CRPA)和鮑曼不動桿菌(CRAB)。由中華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分會、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委會和國家衛生健康委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與耐藥評價專家委員會牽頭編寫了《碳青霉烯類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診斷、治療及防控指南》,該指南專家組由細菌感染診治及防控領域的31位多學科專家組成,指南嚴格遵循WHO推薦的標準與流程制定,在指南編寫組多學科專家確定了16個PICO臨床問題后,指南工作組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全體專家組成員以討論和投票相結合的方式,根據Delphi法最終就推薦意見以及執行過程中注意事項達成了共識。
該指南于2023年發表于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有研究者以AGREE-Ⅱ方法對在全球范圍內納入的 21部指南進行評估,該指南得分排名第2,目前已被引近60次。為便于我國專業人員的閱讀,中文版指南2024年發表于《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此外,我國多學科專家編寫的CRPA診療指南已成文待發表。
▉四、病原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用于感染病病原診斷發展迅速
感染病特別是細菌真菌感染的病原診斷率低,是影響感染病臨床預后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分子診斷廣泛應用于感染病的病原診斷,助力感染病的精準治療。病原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mNGS)的開發應用,對于重癥感染、常規培養不能生長的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的病原診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參與技術研發及應用的檢測公司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近年我國發表了眾多的mNGS臨床應用的研究論文,制定了十幾部mNGS臨床應用共識,分會前期也牽頭制定了《呼吸系統感染中宏基因組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與結果解讀專家共識》,在2022年發表于《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
隨著技術的成熟、臨床的認可,mNGS的檢測逐步由醫院的臨床微生物室開展,以方便臨床應用。如何推動mNGS的有序發展、臨床規范管理及合理應用是值得及時探討的問題。分會與中國藥師協會、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檢驗醫學分會共同制定了《病原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臨床本地化檢測規范專家共識》,于2024年發表于《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五、參與多項耐藥菌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成果顯著
細菌耐藥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合作研究、共同應對非常有必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9家醫院,近年來參加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多重耐藥菌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MDRO研究),這是一個大型的臨床研究,全球參與的單位近百家,針對碳青霉烯類耐藥腸桿菌目細菌(CRE)、CRPA和CRAB開展了3項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已在近年分別發表于Lancet Infect Dis(2023年發表,王明貴為第一作者)、Lancet Microbe(2023年發表)及Clin Infect Dis(2024年發表,王明貴為第一兼共同通信作者),還有多個研究結果發表于領域國際刊物或正在成文中。通過此研究,加強了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學習了國際先進的臨床研究方案的設計與落實,鍛煉了隊伍,為應對全球細菌耐藥(AMR)問題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
▉六、高耐或高毒高耐革蘭陰性菌耐藥機制的多項研究
(1)產KPC酶銅綠假單胞菌(KPC-PA)的進化機制:KPC-PA近年在中國檢出率迅速增多,在浙江省的比例尤為顯著,其中絕大多數屬于ST463克隆。俞云松課題組通過分析ST463-PA中KPC質粒的演化軌跡,探索了高危克隆ST463適應性進化的關鍵過程及機制,揭示了其在中國快速擴展的遺傳學基礎,研究成果2024年發表于Commun Biol。
(2)CRAB中高耐藥ST164克隆的出現:俞云松課題組利用縱向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揭示ICU中靶向干預前后CRAB優勢克隆演化的動態及新興優勢克隆的全球特征。研究發現ST164型CRAB有取代ST2成為新的優勢克隆的趨勢,且ST164克隆具有更高的碳青霉烯類耐藥水平,可能與染色體上同時攜帶blaNDM-1和多拷貝blaOXA-23相關,研究成果2024年發表于Nat Commun。
(3)hv-CRKP ST11-KL64的毒力質粒形成和傳播機制:王輝課題組通過不同血清型毒力質粒序列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現KL64型的毒力質粒序列都缺少一段3kb左右的基因序列,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段基因序列的丟失有助于菌株增強抗氧化殺傷的能力,增強菌株在宿主巨噬細胞中的存活能力,研究成果2024年發表于Nat Commun。
(4)巨型毒力質粒的轉移機制:王明貴課題組發現不能接合轉移的巨型毒力質粒pIUC1-IncFIB(K)37(pLVPK-like)在幫扶質粒IncFIB(Mar)的協助下,高效地轉移至CRKP,而后因為不兼容性的緣故,IncFIB(Mar)又逐漸丟失,闡明了亞太流行的hv-CRKP的形成過程。同時少部分接合轉移到CRKP的IncFIB(Mar)質粒與毒力質粒融合形成pIUC1-IncFIB(Mar),這個融合質粒在歐洲流行,解析了歐洲毒力質粒的形成過程,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發表于Sci Adv。
▉七、治療碳青霉烯類耐藥革蘭陰性菌新抗菌藥物的研發上市
2024年5月,舒巴坦-度洛巴坦在中國批準上市,用于治療由鮑曼醋酸鈣不動桿菌復合體所致的醫院獲得性細菌性肺炎及呼吸機相關性細菌性肺炎。2024年12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瑞來巴坦在國內獲批上市,用于治療18歲及以上患者由敏感革蘭陰性菌引起的醫院獲得性細菌性肺炎及呼吸機相關性細菌性肺炎。2025年預期有更多的新抗菌藥包括對CRO有效的抗菌藥在我國上市。
中華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分會
執筆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 王明貴 楊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