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關注蘇聯電影《第一騎兵軍》,想找一份蘇聯電影在中國引進與譯制的一覽表,竟然一無所得,確實出乎意料。
想想網上阿爾巴尼亞電影、羅馬尼亞電影、南斯拉夫電影、朝鮮電影等國家的電影,都能查到比較全面而自成體系的完整表單,而蘇聯電影竟然無一份全面而系統的列表,有一點與蘇聯電影的龐大體量以及對中國的深刻影響不相匹配吧。
因此,本人對搜集到的文革后的蘇聯電影在中國的播映情況作一個羅列,盡量搜全,不全面之處,歡迎補充。
蘇聯電影自從中蘇關系惡化之后,在中國電影院里基本絕跡。
我們可以在楊遠嬰著的《季風吹拂》(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2年8月)中看到一個較全面的表述:
——在不斷的批判聲浪中,蘇聯影片在中國的放映數量快速下降,1963年至1976年間,除卻《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戰役》幾部屈指可數的復映影片外,幾乎看不到任何其他蘇聯電影。——
文革結束后,蘇聯在中國電影里仍是一個北極熊的形象,1979年中國拍攝的《傲蕾一蘭》表現的是歷史上抗俄的一幕,現實指向,非常清楚。
1980年,中國拍攝的首部科幻片《珊瑚島上的死光》中的黑惡勢力,暗指蘇聯。
1981年中國引進的法國電影《蛇》,針對的是蘇聯特務。而片中蘇聯的現實場景,反而能夠獲得中國人的認同。
同年引進的法國電影《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拍于1960年,它在中國放映的現實意義,是因為拿破侖戰勝的對手是俄、奧聯軍。
1982年11月10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去世,中蘇關系迎來了微妙的改善的契機。之后,中國電影里,已不再將“蘇修”這一特指的話語單位作為針對對象。
我們看到的第一部引進的蘇聯電視劇是1983年的《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但這部劇,是東德電視臺贈送中國的,而東德作為一個輔助的拍攝方,僅僅是這部電視劇的參與方之一,真正的主導拍攝者是蘇聯。蘇聯影視,就以這種曲線的方式進入中國。
《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劇照
下面,我們分四部分,看看蘇聯電影進入中國的情況(資料易查的,我們少介紹一些,或者直接略過,比較生僻的,我們盡量多放一些資料,便于感興趣的朋友深耕查勘)。
一、文革后復映的蘇聯電影:
文革結束后,復映潮洶涌,蘇聯電影也是其中的觸目的一股。我們在《人民電影》1977年12期的封二、封三上,可以看到部分復映的蘇聯影片,分別是:《偉大的曙光》、《革命搖籃維堡區》、《難忘的一九一九年》、《偉大的公民》、《夏伯陽》、《保爾·柯察金》。
之后,蘇聯的復映電影斷斷續續釋放出來 ,我們根據《人民電影》、《電影故事》中的相關信息作一個簡單的列舉:
《人民電影》1978年第8期介紹了《牛虻》的影訊:
《人民電影》1978年第12期專文介紹了高爾基三部曲的復映:
1984年4月,復映《復活》。《大眾電影》1984年第6期發文介紹電影主人公。
1984年7月,《電影故事》影訊再次出現《牛虻》(二次復映)及《運虎記》、《紅帆》。
1984年8月,《海底擒諜》。
1984年9月,《脖子上的安娜》。
1984年11月,《馴虎女郎》、《一仆二主》。
1984年12月,據《大眾電影》的“本月銀幕報道”,復映反特片《不速之客》。
1990年左右,部分電影院重映過1950年譯制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放映,頗為奇怪。
二、中央電視臺引進的蘇聯影視作品【資料來源:《中國廣播電視文藝大系 1977-2000 史料·索引卷 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2008年版,并參考趙群編著《電視劇長短錄》(東方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983年
3月6日—14日,《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
《人民日報》1983年2月20日第三版上刊登了一則小報道,介紹了這部電視劇即將在中國播映,在制作單位排名上,把東德放在前面。
《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電視連續劇將播映
據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 電視連續劇《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將在3月上旬由中央電視臺向全國播映。這部7集電視連續劇是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電視臺和蘇聯電視臺聯合制作,由中央電視臺譯制的。
1983年3月1日,《人民日報》文藝版刊登了程代熙所寫的評論“談電視連續劇《卡爾·馬克思青年時代》”,通篇沒有提這部電視劇的制作單位是誰,但是在評論中,卻肯定了電視劇站在了與“西方”不同的立場上,駁斥了兩個馬克思論者的種種謬誤。也就是說,文中暗含的意思是中國與蘇聯在對信仰的認知上有著共同的立場。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1983年11月5日、6日(星期六、星期日晚),央視連續兩個晚上,播放蘇聯電影《這里黎明靜悄悄》。具體時間,我們可以從《張光年日記》中得到印證。
《大眾電影》1984年第1期發文,介紹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
1984年
11月7日,《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人民日報》1984年11月18日刊登李溪橋的評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道德題材片——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足見對這部電影在中國播放的重視。
這篇評論,肯定了電影里表現的處于中蘇交惡時代一直被當時我們詬病的蘇聯現實生活,充滿了溢美之詞,其中的話語溫暖,在過往時代里對蘇聯社會的抨擊性主調下,值得細品。其中寫道: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時代感較強。故事情節是從五十年代末展開,到七十年代中結束的。它把跨越了近二十年的兩個時代橫斷面結合在一起,不僅反映了個人命運的變化,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時期蘇聯社會生活方式的真實面貌。我們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蘇聯五十年代典型的建筑群體,可以聽到當時流行的歌曲,可以看到當時盛行的在馬雅可夫斯基銅像前舉行的街頭詩人朗誦會,以及蘇聯首次舉行法國電影周,觀眾向當年紅極一時的蘇聯電影演員歡呼的情景。從人們的服飾打扮上,處處可以感到強烈的時代氣息。——
1985年
8月18日,《第二梯隊開始行動》
俄文名為:Дублер начинает действовать。
《世界電影》1985年第1期介紹了電影的故事。
11月7日,《辦公室的故事》
1986年
1月1日,《德黑蘭四三年》
2月10日,《愿望實現的時候》
俄文名:Время желаний,直譯為《愿望的年代》,該名導演萊茲曼早在三十年代,他就被認為屬于“室內性”學派,善于通過個人遭遇去反映時代,把自己的風格“敏感區"放在愛情、結婚、家庭、友誼等個人生活上,通過個人生活透視時代精神。 《最后一夜》 (1937)、 《瑪申卡》 (1942)是他前期的成功之作。后來他一直堅持這條風格路線,數十年如一日,先后拍出《生活的一課》 (1956)、 《你的同時代人》 (1968),特別是《古怪的女人》 (1977)、 《個人問題》 (1981)反響較大。海報如下:
9月16日,《升華》
俄文名:Восхождение,拍攝于1976年。根據瓦西里·貝科夫中篇小說《索特尼科夫》改編,故事發生在1942年冬,被占領的白俄羅斯。游擊隊員——士兵雷巴克和軍官索特尼科夫奉命為游擊隊尋找糧食。在與偽警察發生沖突后,他們躲藏在村莊里,但不久便被討伐隊捕獲。審訊、酷刑、恐懼……對生路的尋求、妥協以及與良心的交易,最終導致影片中一位主人公走向背叛。
10月7日,《小分隊》
俄文名為:Отряд,拍于1984年,影片內容:立陶宛,1941年,戰爭初期。德國坦克和摩托化縱隊涌入邊境軍事小鎮。一支由七名士兵組成的紅軍小隊發現自己在與主力部隊隔絕的被占領土上。他們沒有武器,也沒有糧食。但士兵們向命運發起挑戰,試圖沖出包圍圈。他們前往紅軍部隊駐地,與數量上遠超于己的敵軍交戰。最終只有小隊中的一小部分人到達目的地。
11月7日,《他們為祖國而戰》
邦達爾丘克導演的衛國戰爭影片。記得當時在電視上看過,小說寫的不好,有頭沒尾,實在搞不明白,肖洛霍夫寫《靜靜的頓河》的才氣哪里去了,竟然一部小說都寫不完。而電影也拍的兵敗如山倒,毫無英雄氣概。
1987年
1月1日《兩個人的車站 》
(見電影類,應該是公映電影拿到電視臺播放)
2月17日,《白俄羅斯火車站》
1970年拍攝,俄文網站介紹如下:電影中的主人公們在1945年夏天于白俄羅斯火車站分別。四分之一世紀后的現在,他們在戰友的葬禮上重逢:廠長兼前排長哈拉莫夫、前線偵察兵現為鉗工的普里霍季科、會計杜賓斯基(前無線電報務員)、記者基留申(前工兵)……他們內心深處再次強烈地回想起曾經的經歷。時間無法抹去他們的記憶:這些老兵們保持著對戰友的忠誠、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對生活不滅的熱愛。
5月4日,《我不能說再見》
俄文名:Не могу сказать ?прощай。1982年拍攝。情節如下:這是一個關于友誼、忠誠、背叛與無私愛情的故事。在舞會上相識的莉達與英俊的謝爾蓋墜入愛河,然而她后來發現,自己對謝爾蓋而言不過是場短暫艷遇。當謝爾蓋迎娶他人時,莉達深受打擊。
務實而美艷的瑪爾塔重視物質保障,為此謝爾蓋不得不在林業局拼命工作。他們回到謝爾蓋的故鄉定居,正當生活漸入佳境時,厄運突降——伐木事故讓謝爾蓋被巨樹砸中,脊柱重傷導致終身癱瘓。面對突如其來的苦難,妻子瑪爾塔選擇離開了他。
得知噩耗的莉達毅然回到愛人身邊,悉心照料癱瘓的謝爾蓋,最終選擇永遠守護這個曾經傷害過她的男人......
6月1日,《小幻想家》
俄文名:Фантазеры,拍攝于1965年。這是一部根據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諾索夫的《幻想家》、《卡拉西克》和《黃瓜》等故事改編的蘇聯喜劇片。影片圍繞四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斯塔西克、米舒特卡、亞沙和謝列日的冒險故事展開。他們熱愛編造有趣的奇談怪論和非凡故事,并且自己也深信不疑,因為這樣生活就變得更加有趣。亞沙總是不斷遇到各種狀況,比如,他在家吃掉了一整罐果醬,卻把責任推給了小妹妹。但朋友們得知這一“壯舉”后,不愿再與他為伍,將他逐出了他們所謂的小團體。
10月3日,《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俄語:Чайковский)是1970年由伊戈爾·塔拉金執導的一部蘇聯傳記片。該片由因諾肯季·斯莫克圖諾夫斯基飾演俄羅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和改編獎的提名。
10月25日—11月1日,《戰爭與和平》
11月7日,《34次快車》
俄文名:34-й скорый,1981年拍攝,災難片。
《列寧的故事》之《按名單表決》(11月10日播放)、《在列寧辦公室里的一個半小時》(10月24日播放)
俄文名:Штрихи к портрету В. И. Ленина,1967——1970年拍攝,共分四部。
第一部電影:《按名單表決》。影片講述了1918年3月舉行的第四屆全俄非常代表大會,會上批準了《布列斯特和約》,以及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在大會上的發言。
第二部電影:《在列寧辦公室里的一個半小時》。影片再現了年輕蘇維埃共和國歷史上最戲劇性的時期之一,當時由于社會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叛亂,國家急需的組織經濟建設的喘息時機差點被摧毀。
1988年
3月27日《機組乘務員》
(見1986年電影類,應該是公映影片電視播放)。
5月3日,《無權轉讓的鑰匙》
俄文名:Ключ без права передачи,1976年拍攝,被稱為最好的蘇聯學校電影之一,真實,同時充滿浪漫。
6月14日,《紅莓》
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73年攝,1974年在全蘇電影節上獲大獎。俄文名:Калина красная。
11月7日,《紅鐘》
俄文名:Красные колокола,表現十月革命題材。
另據《電影故事》1985年11期刊載的信息,上譯廠正在翻譯《紅鐘》,但后來電影院里并沒有看到《紅鐘》公映。只是到了1989年,中央電視臺才播放了這部電影。
《電影故事》1985年11期
12月29日,《春天的十七個瞬間》
1989年
1月10日,《個人問題采訪記》
俄文名:Несколько интервью по личным вопросам,1978年拍攝。
1月31日,《有生活,有眼淚,也有愛情》
俄文名:И жизнь, и слезы, и любовь,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83年攝,療養院老人題材影片。
2月7日,《命運的捉弄》
俄文名: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или 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1975年拍攝,喜劇片。
3月21日,《幼兒園》
俄文名:Детский сад,1984年攝。這部電影是蘇聯詩人葉甫蓋尼·葉甫圖申科對軍旅童年的回憶,講述了他抵達西伯利亞的溫特站與等待他的祖母團聚的經歷。旅途異常漫長、寒冷、饑餓且令人憤怒。
5月16日,《柳芭·亞羅娃婭》
俄文名:Любовь Яровая,1970年攝。根據康斯坦丁·特列涅夫戲劇改編,表現十月革命之后,女主人公發現丈夫是白軍間諜,大義滅親,揭發了丈夫。
8月19日,《個人生活》
俄文名:Частная жизнь,1982年攝,表現一位退休人員重新在現實中找回自己的價值。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外語長片類提名。
10月3日,《財寶》(未知其詳)
11月7日—20日,《破壞俄羅斯國家電氣化陰謀破產》(1—3集,不詳)
11月25日,《銹船島的奇遇》
俄文名:Остров ржавого генерала,1988年攝,劇情如下:21世紀的莫斯科女學生阿麗薩·謝列茲尼奧娃在參演童話電影期間,意外卷入了一系列非凡冒險。與此同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舊型號戰斗機器人被運往熔煉廠處理,卻在海運途中神秘失蹤。原來這些機械并未完全喪失戰斗機能,它們成功逃脫后登陸無人島,暗中籌劃著對人類文明的征服行動。某日阿麗薩暫離拍攝現場時,竟不幸落入了這些機器人的囚禁之中……
三、1987年,蘇聯電影回顧展引進的部分:
這是整個文革結束后到蘇聯解體前唯一舉辦的蘇聯電影周,值得專門說一下,影片達20部之多,雖然沒有全國公映,但有部分影片進行了譯制,全國發行,有的影片在電視臺播出。
劉宇清著的《中國電影的歷史審思與當下觀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中,曾對此有一個綜述:
——1987年3月2日至5月10日,根據廣播電影電視部與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簽訂的合作項目,中國電影資料館在北京、上海、長春、廣州、成都和西安6大城市舉辦蘇聯電影回顧展,展映蘇聯60—80年代的故事片20部。中蘇關系正常化后,蘇聯電影再次以正常的姿態走進中國觀眾的視野,中蘇電影交流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流金歲月”。可是隨著蘇聯的解體,蘇聯電影也就跟著沒落了。在美國好萊塢夢工廠的產品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們對蘇聯電影的回顧往往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懷舊情緒。當年的蘇聯電影對中國民眾的啟蒙是全面的、立體的。無論是文學、音樂、繪畫、建筑,還是思想、觀念,甚至包括歷史,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被時間刻進光與影的記憶中,成為一代甚至幾代中國人文化DNA的元素和成分之一,既震撼人心也鑄就靈魂。——
20部影片,我們按年代排列如下:
60年代(6部):
《假如這是愛情》
《士兵的父親》
《安德烈·盧布廖夫》
紀錄片《普通法西斯》
《列寧在波蘭》
《比洛斯馬尼》
70年代(7部):
《開端》
《紅莓》
《獎金》
《受傷的小鳥》
《審訊》
《空中樓閣》
《秋天的馬拉松》
八十年代(7部)
《丑八怪》
《天才的青年時代》
《沒有證人》
《222航班》
《休假者的生活》
《瓦西里和瓦西里莎》
《成就》
四、中國電影院公映的部分:
中國電影院直到1986年,才正式放映蘇聯新引進的影片。
《中國電影年鑒1986》(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年版)里曾收錄《電影信息報1985年第11期》的一則報道,介紹了中蘇電影交流全面啟動,正式進入到電影院環節:
中斷二十余年的中蘇電影交流恢復
應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的邀請,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副經理王遐、蘇聯電影研究人員王琢組成的中國電影選片代表團不久前到莫斯科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訪問。這次出訪是對今年一月蘇聯電影代表團來華選片的回訪,也是中蘇兩國在電影交流中斷二十多年后第一次互訪活動。
中國電影選片代表團在蘇聯期間,共看了四十部左右的蘇聯最新故事片。從中選定了三部故事影片作為執行文化協定節目在中國發行。它們是《戰地浪漫曲》、《瓦薩》,《機組乘務員》。《戰地浪漫曲》寫的是發生在衛國戰爭時期的愛情故事。年輕的士兵薩沙愛上了衛生連戰士柳芭,而柳芭卻愛著營長。戰后,薩沙與柳芭重逢,此時,營長已犧牲,柳芭成了賣小吃的售貨員,還帶著一個女孩,薩沙對地寄于無限同情,而柳芭為了不致破壞薩沙已經建立的家庭,悄悄離開,與別人結了婚……影片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情。該片曾榮獲1984年全蘇電影節大獎和獲得1985年度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瓦薩》根據高爾基的名劇《瓦薩·熱烈茲諾娃》改編,描寫的是十月革命前,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的沒落。這是蘇聯繼五十年代曾在我國上映的《沒落之家》之后,對高爾基這部作品的第二次改編。《機組乘務員》取材于蘇聯現代生活,描寫四名生活經歷各異的機組人員,在執行一次飛行任務中表現出來友誼與負責精神。這三部影片題材、風格樣式各異,在蘇聯上映時,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
除上述影片外,代表團還初選廠十余部故事片。其中有革命歷史片《迷人之星》、《人質》、《命運》,兒童片《我不愿意長大》,現實生活片《男子漢們》、《民警——庫卡拉查》,喜劇片《意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悲喜劇影片《兩個人的車站》等。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將根據情況,選擇若干部在我國發行。
據悉,蘇聯電影代表團在今年一月選中的我國影片《大橋下面》、《小街》、《駱駝樣子》將于近期在蘇聯與廣大觀眾見面。
這樣,1986年,是蘇聯電影正式進入中國電影院的首個年份。
下面,我們逐一看一下1986年進入中國影院的蘇聯電影:
1986年
1986年5月,《戰地浪漫曲》。
1986年7月,《機組乘務員》
1986年11月,《兩個人的車站》 ,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83年攝。
1987 年
《第一騎兵軍》
1988年
2月《湖畔奏鳴曲》
2月《大象音樂會》
3月,《意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
3月《合法婚姻》,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85年攝。
5月,《男子漢們》。
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81年攝,1982年獲西柏林電影節鼓勵獎;加拿大電影節特別獎;1983年獲俄羅斯聯邦國家獎。
5月《 莫斯科保衛戰》
8月《《迷人之星》
10月,《無頭騎士》
《懷戀的冬夜》
《沒有陪嫁的新娘 一個貴族小姐的毀滅》
《秋天的馬拉松》
(此片似乎未作為院線電影放映,存疑。)
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79年攝,獲1980年全蘇電影節主獎,二十七屆西班牙電影節大槳,第五屆國際喜劇片電影節主獎。
《山魯佐德的又一夜》
《白比姆黑耳朵》
1989年
《英雄的苦惱》
《電影悲歡曲 》
《莫斯科在廣播》
《少年船長斗匪記》
《危樓風波》
《稻草人》
《鉆石胳膊》
《我不愿長大》
1990年
《銀河相會》
《好事不成雙》
《星期天的爸爸》
1991年
《體育彩票》
《匪巢探密》
1992年
《沙漠白日》
影片由《第一騎兵軍》的編劇創作,可以說影片是該編劇的代表作品。
《私人偵探》
1993年
《國際女郎》
末期的蘇聯電影已經疲軟無味,隨著蘇聯的解體,蘇聯電影也隨風而逝,但它的盛世時的云煙與曾經的似錦的繁華,依然不曾喪失它們的應有的美麗與厚重,值得我們追尋與回味,并從中吟味我們前行的經驗與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