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 Keith Beattie 曾在其著作Documentary Screens: Nonfiction Film and Television中指出:“紀錄片關注可觀察世界……以構建關于生命與事件的敘事。”紀錄片不止于鏡頭與敘述,它更是一種介入、一種倫理與美學的實踐。在 Sabine Rollberg 看來,它是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公共媒介,能為被邊緣化群體發聲、揭露不公——“當我們被某部紀錄片觸動,我們獲得的不只是信息,而是改變”。
當創作者立足現實、關注細微處乃至參與式思考,當下分裂與流離的時代即刻重新進入有機的狀態。當技術讓我們越發遠離他者,讓注意力陷入碎片化的迷宮,紀錄片以其沉靜、耐心與誠意,提供了重新理解彼此與時間的方式。它不僅“呈現現實”,更以深度觀看抵抗快速滑落的公共感知,喚回我們對人性、記憶與共存的關懷。
當“以影像承擔公共責任,用紀實喚醒公民意識”的呼聲自露天舞臺泛起,第十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日·榮譽之夜正式拉開序幕,從“反問常識”到“發現新語言”,紀錄或許已不再苛求呈現絕對真相,亦承認創作者以詩意、象征或間接手法表達的權利,托舉著創作者與世界不斷嘗試多元的互動。
第十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日·榮譽之夜現場
FIRST影展策展人朱子驕介紹,當忠誠的紀錄者習得以多元手法誠實地建構關于“現實”的經驗時,新的蓬勃出現了。今年共有45部紀錄片恣意生長,以不可忽視之姿闖入視野,打破了歷史上全版塊的紀錄片入圍紀錄:
主競賽單元及超短片單元分別收到201部和111部紀錄作品報名,占各單元報名影片總數的14.58%和14.9%;紀錄片實驗室與產業放映吸引了90個項目和16部影片報名。最終,共有16部紀錄片入選競賽單元,7部作品進入超短片單元的競賽及展映。數據背后,是418位創作者的勇氣和堅持,延續著對時代的凝視。
非虛構影像的詩意,源于個體與現實世界相遇時的震顫與觸動;而當“人間”被復歸為具體的人、事、記憶,個體的每一次乘興而至、心血來潮,都有可能被鏡頭永久保存,成為被傳唱的當代“短歌”。本年度FIRST紀錄片實驗室「人間短歌」單元,攜手小紅書平臺,以一場特別的影像行動捕捉他者生命中的鮮活痕跡,用鏡頭再次溯源,完成一次當代生命歌謠的收集。
經過評審團的充分討論,在紀錄片日現場,頒發出主競賽單元年度獎項:
《游子跨越日志》獲得第十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主競賽單元——最佳紀錄長片。
評委會評語:關于勇氣與重生的動人之作,切入被公眾視野所忽視的群體,堅定的鏡頭既是身份轉變的見證,也是困頓中導演伸出的隱約支撐的雙手。普遍人性的真實劇場中,接納讓愛意變得更加溫和寬廣。
FIRST青年電影展創始人宋文向《游子跨越日志》的導演呂仔祥頒發榮譽,呂仔祥導演激動之余差點失手打翻獎杯:“我真的非常非常意外,感謝FIRST把這個獎項給了這一部關于勇氣、關于做一名普普通通女孩子的故事,昨天首映的時候一些觀眾哭了,我也跟著哭了,那一刻我覺得這個片子做得真值。”
《東方花園》獲得第十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主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提及。
評委會評語:生活高于編排的荒誕與真實,導演對準至親的攝影機道破東方家族中隱秘的傷痛,在苦難與逃避面前,挺身彌合家庭的聚散離合,而在深淵中彼此的關照,煥發出人性微光與溫度。
導演周俊森真情陳詞:“我在經歷影片中所記錄的這些事時,覺得特別無助、惶恐,那時我就想,這個世界上會不會有一個人,正在跟我經歷一樣的情感。如果我把我的無助和惶恐記錄下來,是不是可以在某一刻幫到這個人。昨天在酒會上我遇見一個人,我和那個人交換了彼此的秘密,我擁抱了他,我跟他說這部片子就是為他拍的,那一刻我覺得這十年拍攝漫長的煎熬是值得的,我把這些影像承載的力量傳達給了我最想傳達的那個人。”
影片的另一位導演代坤分享了來自FIRST開年征片推文的一句話:“身處風暴,要做吹不倒的勁草。周俊森導演用這一部作品讓大家看到了他這么多年的掙扎與堅守。”
創作的孤獨是辯證的,紀錄同樣可以是前引后隨、接力同行的產物。第九期FIRST紀錄片實驗室發展中項目·年度入選及粗剪項目·年度入選榮譽證書也正式頒發。
第九期FIRST紀錄片實驗室·特別推薦項目公布:《狗哥》《桂林小丑》《人生成績》《沙漠綠洲》。紀錄片日推介人楊子姍為入選導演頒發證書。
《狗哥》的導演表示:“之前我也投遞過FIRST,但這是我第一次入選。”《桂林小丑》導演則介紹了影片的緣起:“在拍紀錄片之前我跳了十幾年街舞,拍這部影片是想把我和曾在夜總會一起工作的同伴們的青春、成長的困境都記錄下來,期待這部片子未來有機會呈現給更多觀眾。”《沙漠綠洲》的導演表達了自己對公共議題的關心:“過去十多年一直在做紀錄片的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帶著真正意義上的我自己的作品和個人表達面對觀眾,希望能在這個舞臺上通過這部影片傳遞我對環境變化、氣候危機的關注。”
當西寧發出對創作意志的回應,紀錄行動也將被賦予高原的祝福,《浮動著的房子》《舟行冥冥》兩個發展中項目分別獲得由西寧市雪豹文化基金提供的五萬元特別資助。
而《她和她的秘密》《散步之年》獲得由FIRST紀錄片實驗室所提供的五萬元專項基金支持。
紀錄片日推介人楊子姍、西寧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甘占芳、紀錄片實驗室評審葉先開,分別頒發榮譽。
紀錄片實驗室發展中項目·年度入選項目海報
此次是《舟行冥冥》導演華偉成第二次來到FIRST,像回家般親切;《浮動著的房子》導演劉舒博發出擲地有聲的宣言:“這個項目一定會成片”;《散步之年》導演陳若昀相信做紀錄片就是在書寫我們的現實,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東西。《她和她的秘密》導演俞金君則依然奔走在讓更多被忽視的女性故事被看見、被敘述的紀錄之路上。
《AI·爸爸》和《上蘇州》兩個項目進入紀錄片實驗室粗剪項目·年度入選,并將從紀錄片實驗室·粗剪工坊獲得線上課程、實踐指導、學術交流放映和公開課等一系列支持,獲得剪輯方式上更加精細的指導與打磨。 第十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實驗室評審佟珊為創作者頒發榮譽。
《上蘇州》導演朱思源介紹了片名的起源,是他們江蘇老家的俚語,意思是“睡著了”——希望在夢里能重回故里,他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蘇州;《AI·爸爸》的導演黃豆已然在跟評審的交流中,已經有了一些對項目未來走向的新想法。
除了秉持專業的紀錄影像評價視角,FIRST期待以更多元的力量,滋養紀錄片創作者的創作路徑。
“FIRST紀錄片日”的設立不僅是年度的紀錄電影創作者的年度時刻,還是另一種電影的勝利時刻。
一日之外,影展除了搭建創作者們的純粹場域,還期待與觀眾、產業更好地交流、對話、共振,既是對過去一年創作成果的嘉獎,也是對這一年以來創作生態的回顧。
紀錄片人不僅是“觀察者”,也同時是“參與者”和“論者”。Ta們不只是記錄,更是在表明一種立場:對歷史負責,對公共議題探討開放,對未來充滿想象。它們拒絕喧嘩的敘述,選擇緩慢地貼近;Ta們不一定提供答案,也許是展開問題本身。創作者深入田野、家庭與自深深處,以漫長的時間積累和真誠的陪伴,抵達他人或自我生命中的核心地帶。
*觀影證件注冊及影片預約正在進行中,請點擊“閱讀原文”鏈接或登錄FIRST官網查看影片排期并預約!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