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凌晨,馮德萊恩一行人抵達北京。當天上午,就舉行了中歐高層會晤。
看得出來,歐盟很急。但急也沒有用,從會后的新聞稿來看,雙方談的具體內容不多,除了強調中歐關系,并沒有對更多實質問題進行討論。
最大的共識,恐怕只剩下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因為已經有消息透露,中歐可能會簽署氣候問題上合作的協議。
馮德萊恩的行程雖然有點趕,但終究還是來晚了。因為在馮德萊恩訪華的同時,特朗普已經敲定了美國對歐盟關稅。
7月24日當天,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和歐盟的關稅談判即將結束,美國將對歐洲商品征收15%關稅。
特朗普也一錘定音,在人工智能峰會上宣布,美國不會和大多數國家進行關稅談判,而是對美國絕大部分貿易伙伴征收15%的關稅。雖然特朗普沒有直接提及歐洲,但歐盟剛剛好,就卡在15%的關稅線上。
這恰恰說明歐美的關稅談判沒談成功,或者特朗普已經沒有耐心和歐盟繼續拉扯下去,否則美國對歐盟加征關稅的幅度也不會只卡在關稅線上。
之所以歐美貿易談判會以這種方式結束,其實還是歐盟自身戰略出了問題。歐盟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是有影響全球地緣政治走向和全球貿易能力的。但歐盟偏偏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小國,在中美之間反復橫跳。
而歐盟如此大的體量,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都不會允許存在一個這么大經濟體,反復橫跳兩邊要好處。
馮德萊恩這次來華,就是要好處來的,帶來了三個條件。一是要求中國斷絕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二是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三是取消對歐盟的稀土管控。
這三個條件,歐盟反反復復提了一個多月,也沒必要展開細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歐盟這三個條件,中國肯定是不會同意的。
原因也很簡單,一是歐盟沒有資格提這些要求;二是歐盟手里的籌碼已經不夠了。
說直白點,這三個條件,是中國的內部問題,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權利決定中國采取什么措施和政策,歐盟的越線,在干涉中國內政了。
歐盟認為只要歐美貿易談判還在談,中國就向歐盟妥協。因為歐盟一旦對美國低頭,就意味著中國要孤軍奮戰,獨自應對來自特朗普的壓力。
歐盟還真看錯了中國。中國之所以愿意和歐洲保持交流,不是歐盟真的有籌碼和中國叫板,而是中國認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歐洲符合全球多邊主義,符合全球多極化,同樣也符合中方的利益。
但中國從來不會在國家戰略上依靠任何一個國家。過去不會,未來也不會。歐盟根本沒有資格對中國的事務指手畫腳。
在歐盟沒有什么籌碼的情況下,反華論調卻一輪接著一輪,先是馮德萊恩想禍水東引,希望美國調轉槍口對準中國,歐盟配合。后來北約秘書長呂特又說,先解決俄羅斯,然后再集中精力對付中國。
在一輪又一輪的作死下,歐盟本身就沒有多少對華談判資本了,還想著反復橫跳,就只能被收拾了。
歐盟這點小心思,早就被看透了。所以7月初,中方就縮短了中歐峰會的議程,原因雙方都沒說,明眼人也看得出所以然。
而在馮德萊恩訪華三天前,外交部也改了說法,從之前“應中方邀請”訪華,改成了經雙方商定。這說明中方已經不太期待馮德萊恩訪華能給中歐關系帶來質的轉變了。
事實也證明,中歐高層會晤,馮德萊恩拿到任何實質性的成果。
歐盟現在屬于是兩邊不討好,也注定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特朗普現在是鐵了心的要從歐盟金融資本,堵美債這個大窟窿,現特朗普又敲定了對歐關稅,未來歐洲只能持續失血。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依舊遙遙無期,剛剛俄烏也進行了談判,俄羅斯的意思也很明確,只愿意達成人道主義協議,明牌后續還要打,鐵了心要從歐洲割一塊地盤出來。
目前只有中方沒什么動作,只不過美國從歐洲薅金融資本,中方也確實被動跟著喝了點湯,比如歐洲工業持續向中國轉移,最典型的就是德國汽車供應鏈加速向中國轉移。
這時候歐盟還要當反骨仔,玩兩面三刀那一套,那中國也不會介意繼續坐享其成,努努力再多吸一吸歐盟的工業。
最終的結果,只有歐盟被薅禿了,想必馮德萊恩對此很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