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41歲的華語樂壇"靈魂詩人"方大同在對抗氣胸并發癥五年后離世。這位曾用《Love Song》治愈無數人的歌手,最終敗給了自己千瘡百孔的肺——從2010年首次氣胸發作到2024年病中錄制專輯《夢想家TheDreamer》,他的故事像一曲未完成的藍調,在呼吸機的嗡鳴中戛然而止。
氣胸:藏在呼吸里的"定時炸彈"
1.什么是氣胸?
用火鍋來比喻最合適不過:想象你的胸腔是個鴛鴦鍋,原本紅湯(肺)和白湯(胸膜腔)互不干擾。當肺組織像漏氣的牛肚片突然破洞,氣體涌入不該存在的空間,這就是氣胸。醫學定義是"氣體進入胸膜腔造成積氣狀態",但患者更愛叫它"爆肺"——畢竟發病時真的像胸口炸了個氣球。
再打個比方,肺就像個不斷充氣和放氣的氣球,如果突然漏氣或扎破了,外面的氣壓就會瞬間把肺壓縮到很小,通常表現為驟然發作、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等,這就是“氣胸”。
2.致命三重奏
-自發性氣胸:瘦高青年的"隱形殺手"(占70%),方大同2010年首次發作即此類;
-外傷性氣胸:車禍、打架后的"附加傷害",就像被扎破的輪胎;
-醫源性氣胸:針灸扎太深都可能引發,堪稱最冤的"醫療事故"。
解碼氣胸:那些要命的信號
1.死亡四重奏(癥狀篇)
-胸痛:像有人拿針扎肺葉,深呼吸時痛感+10086;
-呼吸困難:仿佛被塑料袋套頭,連刷牙都變成馬拉松;
-干咳:沒有痰的咳嗽,像壞掉的汽車報警器響個不停;
-發紺:嘴唇藍得像阿凡達,這是身體在發SOS信號。
2.高危人群畫像
-竹竿青年:身高180cm/體重55kg的"紙片人"最危險,據醫院統計,瘦高男性占自發性氣胸患者的60%-90%。
-老煙槍:每天1包煙,肺大皰長得比煙圈還快,容易破裂;
-運動狂魔:舉鐵、潛水愛好者,用力過猛就"爆缸";
-慢性肺病患者:肺氣腫患者打個噴嚏都可能出事。
生死時速:急救與治療
1.保命三步曲
-輕度患者:臥床裝死(絕對休息),等氣體自行吸收;
-中度患者:胸腔穿刺抽氣,像給輪胎放氣的醫療版;
-重度患者:閉式引流術,插根管子當人體"排氣閥"。
2.外科醫生的藝術
-胸腔鏡手術:用攝像頭尋找肺大皰,像玩真人版《大家來找茬》;
-胸膜固定術:給胸膜腔灌"膠水",讓肺和胸壁永不分離;
-肺楔形切除:把病變肺組織切成法式羊角包,只是不能吃。
預防指南:別讓肺變成篩子
1.生活防爆手冊
-運動禁區:潛水、跳傘、過山車——這些不是冒險是玩命;
-咳嗽禮儀:避免劇烈咳嗽,別學方大同錄音時憋氣創作;
-體重管理:BMI保持18.5-24.9,太瘦的趕緊去鍛煉增肥。
2.年度必檢項目
-肺部CT:比X光更能看清肺大皰,建議瘦高個每年1次;
-肺功能測試:吹氣球游戲能測出你的"肺齡";
-戒煙門診:電子煙也是煙,別以為換個馬甲就無害。
方大同留下的生命啟示:寫給每個會呼吸的你
這位音樂斗士用最后五年告訴我們:氣胸不是感冒,復發率高達56%的它,每次發作都在削減生命額度。他在病中專輯里沙啞的嗓音,正是呼吸機能衰竭的殘酷見證。“疾控先生”要特別提醒那些覺得"胸痛忍忍就好"的年輕人:請記住——你的肺不會說話,但它會用刺痛發出最后的抗議。
方大同用41年人生譜寫的故事提醒我們:預防氣胸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從來不是揮霍健康的資本。下次當你準備通宵加班、瘋狂健身或點燃香煙時,“疾控先生”請你摸摸自己的胸口——那里正跳動著價值連城的生命節拍。
(杭州市富陽區疾控中心 李歡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