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四項”,是臨床最常用的血脂套餐了。因為這四項指標研究的比較透徹,有具體標準和應對措施、治療藥物,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強,也最實用。
血脂四項,分別是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不少人最關心的是那個“甘油三酯”。1.7的正常值,一看到1.8了就很緊張,可卻不在意膽固醇。其實,膽固醇才是最重要的血脂!還有人一看沒有“↑”、“↓” 的箭頭,就覺得沒事了,殊不知,血脂正常不正常是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判定的。所以就有這種情況,明明化驗單上血脂在正常值范圍,醫生卻說膽固醇高了,要降。
拿到化驗單該怎么看呢?
- 先說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的結果分三檔,低于2.3mmol/L,無需藥物治療,注意生活方式就好。超過5.6mmol/L的,素食3~7天后復查,因為飲食對甘油三酯的影響比較大,來得快。如果持續高于5.6mmol/L,就需要藥物治療了。這時候降甘油三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預防急性胰腺炎。
甘油三酯介于2.3~5.6mmol/L,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如果是心血管病患者,甘油三酯高屬于殘余風險,在降膽固醇達標的同時,可以進一步降低甘油三酯。如果沒有心血管病,那就可以先改善生活方式觀察。另外,血糖高、糖尿病控制不好的患者也常常表現為甘油三酯高,是要注意篩查和控制的。
- 再說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是常說的“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是評估風險時的一項指標。所以,低了不好。所謂“膽固醇高的要高“,就是這么來的。
但是,說“高密度”低了不好,也不必為此憂心忡忡。這是因為,目前還沒有專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藥物,而人為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到底好不好就更不知道。因此,擔心無用,反而自添煩惱。
“高密度”升高尚無定論。但是,在“低密度”升高的情況下,高密度也升高,和低密度保持一定的比例,似乎對減少心血管病風險有利。
- 重點來了,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這兩項都是心血管風險指標。在《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評定標準有一條,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9mmol/L或總膽固醇≥7.2mmol/L,那就無需其他條件,直接判為心血管病高危,啟動降膽固醇治療。如果沒到這個標準,則可以根據有沒有高血壓、有沒有其他危險因素再細分。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是血脂里最重要的指標了,因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性危險因素,所以是需要控制的首要目標和靶點。“低密度”高不高?不是看化驗單上正常值的標準,而是根據個人具體病情需要控制的標準來看的。比如高血壓、糖尿病或者還有其他危險因素的患者,評估下來屬于中高危的,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已經得了冠心病、腦卒中或者外周動脈狹窄閉塞的,那就屬于極高危,“低密度”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要是冠心病、心梗、腦梗過,最近犯了病,還放過支架、搭過橋,再有其他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那就是超高危,“低密度”要控制在1.4mmol/L以下了。這些都是有具體評估標準的(高血壓患者,怎樣判斷自己要不要降血脂?)。
用總膽固醇數值減去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還可以計算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個指標也是很有用的。因為血液里除了“高密度”、“低密度”的膽固醇外,還有其他的膽固醇,也和心血管病、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是需要控制的。因此,這個指標就作為防治心血管病控制血脂的次要干預靶點,具體數值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標準數值上加0.8 mmol/L。
當然,如果血脂指標都明顯低于正常,排除降脂藥的因素,就要查找其他原因了。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