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重秤數字不斷攀升,腰間贅肉愈發明顯,很多人或許只注意到了體型的變化,卻不知肥胖正悄然埋下健康隱患。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肥胖極易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而事實上,肥胖更是諸多疾病的危險因素,其中就包括血脂代謝異常!
今天,就請大家帶著以下問題,和諾諾一起來學習下,肥胖和血脂的關系:
今天份問題:減重多少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20%?
肥胖與血脂關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肥胖聯盟發布的《世界肥胖地圖2025》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肥胖和超重問題持續惡化,全球肥胖人數近40年增長近3倍。
我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截至今年,我國成年人超重率已達41%,肥胖率9%,肥胖問題日益嚴峻[1]。
而對于我們廣大糖友而言,超重肥胖更是常見現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指出,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比例已接近70%[2],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健康風險。
肥胖絕非僅僅是脂肪堆積的外在表現,其本質是一場身體內部的 “健康危機”。
肥胖人群體內脂肪組織過度堆積,會源源不斷地釋放大量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干擾肝臟對膽固醇的正常代謝,進而引發血脂異常。
其中,總膽固醇超標是常見的異常指標之一,它宛如一顆隱藏在血管里的 “定時炸彈”,無聲無息卻又極具威脅地損害著我們的健康。
總膽固醇超標的危害
總膽固醇超標,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是全方位且嚴重的。依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訂版)》,正常情況下,人體總膽固醇應低于 5.2mmol/L,一旦超過這個數值,就如同打開了 “健康潘多拉魔盒”,容易引發下列問題:
1)心腦血管風險劇增,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腦卒中風險顯著上升;
2)損害肝臟健康,易引發脂肪肝,還可能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
3)影響骨骼健康,增加骨質疏松風險,尤其對老年人,易引發骨折;
4)危及腎臟功能,長期可引發慢性腎病[3]。
糖友必知:膽固醇失控的"死亡三重奏"
而且,當肥胖遇上糖尿病,膽固醇危害還將呈幾何級放大:
1)胰島素抵抗,容易造成肝臟合成更多“壞膽固醇”;
2)高血糖損傷血管,會導致“壞膽固醇”更易沉積;
3)腎臟濾過異常,會影響到“好膽固醇”水平暴跌;
長此以往,帶來的結果就是:一般糖友患心梗的風險會比普通人高3-5倍[4、5]。
膽固醇的“好壞” 博弈
不過膽固醇并非是單一性質的物質,就像上面提到的,它有著鮮明的 “兩面性”,分為 “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 C)和 “壞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 C)[3]。
“好膽固醇” 如同血管中恪盡職守的 “清道夫”,它能夠主動將血液中多余的膽固醇轉運到肝臟,進行代謝排出,從而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而 “壞膽固醇” 的行為則截然不同,它會在血管壁上逐漸沉積,日積月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些斑塊會使原本暢通的血管變窄、變硬,阻礙血液的正常流通,大大增加了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大概情況可見下表[4、5]
總膽固醇超標的4大危險信號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總膽固醇的合適范圍是<5.2mmol/L[3]。一旦這個數值超標,身體就可能向我們發出健康預警信號,這需要大家提前了解并定期自查:
1)眼瞼黃色瘤:膽固醇沉積形成的黃色斑塊;
2) 角膜老年環:黑眼球邊緣出現灰白色環(<50歲需警惕);
3) 間歇性跛行:走路時小腿肌肉劇痛(下肢血管堵塞);
4)胸悶心悸:冠狀動脈脂質沉積導致供血不足;
注意:60%的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所以定期體檢尤為關鍵[6]!
減重—— 糖友的健康必修課
了解了這么多,其實大家也不用慌,對于超重肥胖人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來說,如果能夠成功實現減重,是可以大大降低血脂異常風險以及危害的!
1)減輕體重能有效降低 “壞膽固醇” 水平,減少血管內的脂質沉積,讓血管重新恢復 “暢通無阻” 的健康狀態。有研究表明,體重每減輕 5% - 10%,血液中 “壞膽固醇” 水平可降低 8% - 10%,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10% - 20% [6、7]。
并且,通過生活方式調整等實現體重減輕5%及以上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等)發生風險顯著下降,綜合評估心血管風險降低約20%[8]。(這是最開始的問題,大家答對了嗎?)
2)體重下降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顯著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對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而言至關重要。同時,減肥還能減輕關節負擔,改善呼吸功能,從多個方面全面提升身體的健康水平[5、7]。
開啟健康生活,向肥胖與血脂異常說“不”
想要擺脫肥胖與血脂異常的困擾,需要多從生活方式入手:
1)合理控制飲食:減少高油、高脂、高糖食物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用單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堅果)替代飽和脂肪(豬油、黃油);
2)堅持規律運動: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
3)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4) 定期監測指標:對于糖尿病患者,更要嚴格遵循醫囑,積極配合治療,定期監測血糖、血脂等指標,建議最好每3個月檢測1次血脂,尤其關注“壞膽固醇”[7]。
對于超重糖友,減重不僅是體型管理,更是延長生命的關鍵治療!
療程需結合糖友個體情況而確定[10]。
參考文獻:
[1] 世界肥胖聯盟. 《2025 年世界肥胖報告》[EB/OL]. 倫敦:世界肥胖聯盟,2025. https://data.worldobesity.org/publications/?cat=23
[2]中新網。專家:肥胖是糖尿病的 “加速器”,體重與血糖共管讓健康獲益多多.2025 年 4 月 2 日
[3]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修訂聯合委員會.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 [J]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6, 44(10) : 833-853.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6.10.005.
[4] HanY, Hu Y, Yu C, et al. Lifestyl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multimorbidity ina prospective Chinese study. Eur Heart J. 2021 Aug 1:ehab413. doi:10.1093/eurheartj/ehab413.
[5]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心血管代謝醫學專業委員會.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4,16(04):383-403.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0301-00090
[6]中國血脂管理指南修訂聯合專家委員會.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3,51(03):221-255.DOI:10.3760/cma.j.cn112148-20230119-00038
[7]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 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2013) [J] .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5, 07(2) : 73-88.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5.02.004.
[8] Tsai TY, Manson JE, Lee IM, et al. Association of weight loss with long - term survival in ob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16;133(22):2170 - 2179.
作者:黃暉艷
審核:三諾醫學科學事務部
配圖:三諾講糖自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