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商周,你印象中想起什么?
甲骨文?祭祀?封神榜?
你以為商周貴族只會穿著寬袍大袖玩占卜?
錯了!
他們可是把"民以食為天"玩出花樣的鼻祖。
今天帶大家穿越三千年,圍觀青銅時代頂級貴族的廚房裝備——
這些可不是普通鍋碗瓢盆,隨便一件都能在拍賣行拍出天價,堪稱青銅干飯人圖鑒!
一起來看看那些年貴族炫富的硬核炊具。
青銅炊具界的扛把子:鼎
鼎哥在青銅圈的地位,約等于今天的愛馬仕鉑金包。
這位爺自報家門就叫"鼎",《說文解字》認證的"三足兩耳調和五味神器"。
不過別被它莊嚴肅穆的外表騙了,鼎除了祭祀外,考古學家在不少鼎底發(fā)現(xiàn)了黑乎乎的鍋底灰,實錘它就是煮肉的青銅火鍋!
鼎界分兩派:圓鼎三足兩耳像三腳架,方鼎四足八面威風凜凜。
楚莊王當年問鼎中原,問的可不是普通鍋具,而是這種象征王權的至尊炊具。
出土的方鼎個個身長體胖,比如司母戊鼎重達832公斤,堪稱火鍋界的哥斯拉——這要涮多少羊肉卷才能喂飽啊?
蒸汽朋克鼻祖:青銅蒸鍋甗
這個長得像葫蘆的甗(yǎn)字,其實是"蒸汽朋克"的古代寫法。
上半截叫甑(蒸籠),下半截叫鬲(燒水壺)。
中間夾著帶孔的青銅篦子,完美實現(xiàn)水煮蒸汽循環(huán)系統(tǒng)。
商朝人用它蒸小米飯,西周貴族升級成粉蒸排骨,妥妥的古代版多功能蒸箱。
最絕的是分體式設計,貴族出門野餐能拆成兩件套便攜裝。
湖北曾出土過曾侯乙青銅冰鑒甗,自帶制冷系統(tǒng),堪稱古代版冰箱+蒸鍋二合一神器。
建議現(xiàn)代廚具品牌趕緊抄作業(yè)!
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冰鑒(國家博物館藏)
如下圖所示:
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干飯?zhí)靾F:簋盨簠豆四大天王
簋(guǐ),這個被宋朝人錯認成"敦"的圓形飯桶,直到1935年才被考古界正名。
它和鼎哥組CP,形成"天子九鼎八簋"的頂配套餐。
出土的利簋肚子里還刻著武王伐紂的日記,堪稱自帶歷史彈幕的飯盒。
盨(xǔ)。
這個方頭方腦的飯盒常被誤認為簋的私生子。稱呼上為“簋”或“盨簋”,說明其大致與簋屬一種器物。
其實人家是帶蓋方鼎進化來的貴族便當盒,西周白領最愛用它裝加班餐。
蓋子上四個小揪揪既能當把手又能疊羅漢,古人收納智慧令人跪服。
簠(fǔ)。
雖然本名叫"瑚",但架不住大家以訛傳訛。
這貨長得像兩個量米斗扣在一起,打開蓋子能玩拼圖游戲。
鄭玄說它專裝五谷雜糧,但考古發(fā)現(xiàn)有的簠里殘留著肉醬——看來古代也有"飯菜混裝"的干飯王。
簠戰(zhàn)國早期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M26出土
豆。
這位長腿美人是醬料界的扛把子。《周禮》記載它裝肉醬,但看"烝"字的結構(豆+禾),分明還兼職盛飯。
有種叫"鋪"的變種豆,鏤空高腳像跳芭蕾,可能是古代的水果沙拉碗。
錯金銀蓋豆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青銅盲盒:敦的奇幻漂流
敦(常讀為duì),自名有的作,音同“敦”。
敦(duì)絕對是青銅界的變形金剛。
圓底敦合起來像足球,平底敦變身飛碟,戰(zhàn)國時還發(fā)展出"盞"的形態(tài)。
鄭玄說它裝黍稷,但出土的敦里發(fā)現(xiàn)過燉肉痕跡——看來古人早就發(fā)明了煲仔飯!
平底敦
最絕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用失蠟法鑄造的鏤空紋飾,連現(xiàn)代3D打印都甘拜下風。
建議各大廚具品牌考慮出青銅復刻版,絕對能成網紅爆款。
看完這些炊食器有感:華夏文明是端著火鍋、捧著飯盒成長起來的。
從鼎的禮器化到豆的醬料專精,古人用青銅演繹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食奧義。
下次吃火鍋時不妨遙想:三千年前的貴族們,正用價值連城的青銅鼎涮著鹿肉,討論著國家大事呢!
所以別再說古人不會享受生活了,人家在青銅時代就玩轉了分餐制、蒸煮烤涮全套烹飪法。
建議米其林評委穿越回去給商周御廚發(fā)星星——
畢竟,能用800斤重的鍋做出美味,這廚藝絕對配得上三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