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始終被自身的局限性所束縛,這種局限常常導致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我們的認知來源于所處的世界,因而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是這個世界允許我們知曉的,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認知的局限性,使我們極難觸及認知范圍之外的事物。看似簡單的事物背后,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真相。當我們深入探究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時,會發現自己很容易被其理論引導,不自覺地認同其觀點。實際上,我們應當從簡單的事物入手,深入思考,去探尋世界的真實面貌。在哲學發展的漫長進程中,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論從未停歇,然而,當我們立足于認知局限這一視角重新審視二者時,會發現傳統理論存在著難以突破的困境。
二、幾個問題帶給我們的思考
(一)一個虛假的實驗明白認知的局限性
假設在我國有一片方圓百里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區域。一群古裝愛好者在某組織的安排下,在這片區域內進行長達 20 年的明朝生活場景復刻。這里的一切都嚴格按照明朝的模式進行,所有不符合那個時代的元素都被排除在外。在這片區域出生的孩子,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生活在明朝,對現代世界毫無認知。設想一名現代人在二十年后與一位成長于這片模擬明朝環境的十八歲年輕人交流,將會出現何種情況?這位 “假明朝人” 必然無法理解現代人所描述的世界,也不會相信其所述事實。倘若現代人遭遇車禍生命垂危,實驗人員將其記憶復制到 “假明朝人” 身上,“假明朝人” 便會擁有兩份記憶,卻身處不同的身體。由于受到路引等限制,他即便前往多個地方,看到的也都是明朝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他最終不得不接受自己處于明朝的事實。整個過程清晰地展示了認知的局限性是如何導致錯誤結果的,這也反映出人們有時往往只相信自己已有的認知。
從唯物主義角度來看,其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然而在這個實驗中,“假明朝人” 所處的物質環境是被刻意營造的明朝景象,基于這樣的物質環境所產生的意識,與真實的現代世界存在巨大偏差。這表明在認知局限的情況下,物質所反映出的意識并不能全面、準確地呈現真實世界,從而凸顯了唯物主義在面對認知局限時,難以確保意識對物質反映的全面性與準確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意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但當客觀世界被扭曲呈現時,主觀映象也必然偏離真實。從唯心主義角度分析,唯心主義強調意識決定物質,可在這個實驗里,“假明朝人” 的意識被局限在虛假的物質環境所塑造的認知里,無法突破去決定一個更符合真實世界的物質認知,這體現出唯心主義在解釋意識被局限時的無力,難以自圓其說意識如何決定一個更接近真實的認知體系。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論雖強調意識的能動性,但在這種認知局限場景下,也難以解釋意識被禁錮的狀態。
(二)關于夢境的思考
當我們身處夢境之中時,會完全沉浸其中,忘卻現實世界的一切。在夢中,我們可以盡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進行思考與分析,并且會將夢中的世界當作真實世界。夢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事,只有在我們醒來后對比現實才會發覺。而且,夢中的不合理之處往往會被我們在夢中選擇性忽視,或者夢境會以某種方式給出解釋,使其變得看似合理。那么,夢境與現實究竟有何差異呢?或許有人會提出痛覺等區分方式,但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脫離夢境、以局外人視角審視時才會想到。設想某個人死亡后,再次醒來卻遺忘了大部分經歷,僅殘留少數片段,他會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場夢。這便是認知的局限性所導致的結果。
從唯物主義的物質決定意識來看,夢境中的意識活動難以用物質直接決定來解釋。夢境中的場景、情節往往脫離現實物質的常規邏輯,無法簡單歸結為現實物質的直接反映。例如,在夢中可能會出現違背物理規律的飛行、時空錯亂等場景,這與唯物主義強調的物質對意識的決定性存在矛盾。恩格斯曾闡述物質生產方式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但在夢境面前,這種決定關系變得模糊。而唯心主義主張意識決定物質,在夢境面前同樣面臨困境。如果說意識決定物質,那么夢境中的意識為何不能決定出一個與現實世界規律相符的物質認知,反而出現諸多不合理的現象,唯心主義難以對此給出合理的解釋。從貝克萊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角度,也無法解釋夢境中那些脫離現實感知規律的現象。
(三)不同鏡頭下的真假之辨
假設有兩個演員(A)在看電視,他們聲稱電視里播放的電視劇是自己演的,是虛構的。切換鏡頭,另兩個演員(B)在看演員(A)在電視中看電視的畫面,而演員(A)看的電視內容正是演員(B)的日常拍攝,所以演員(B)覺得電視中的電視劇是真實發生的。進一步深挖,兩個演員(B)為了拍攝電視劇內容,演繹出兩個演員(A),實際上他們清楚拍攝內容是源自真實生活,卻出于某些考慮,比如為了增加電視劇的戲劇性或遵循某種創作意圖,違心說是假的。
以此類推,還可能存在兩個演員(C)甚至無數個(N)處于不同鏡頭和不同討論之中。那么,這些電視劇中的演員,究竟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虛假的呢?從每個當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出發,都會認為自己所處的電視劇情節是真實的。而我們覺得某些情節是假的,是因為我們跳出了這個情境,以第三方視角進行判定。就如同我們認為現實世界是真實的,僅僅是因為我們身處其中,缺乏其他視角,只能以自我為中心去認知。這便是典型的 “當局者迷”,本質上也是認知的限制。
從唯物主義層面分析,唯物主義依據客觀物質的存在來判斷真實與虛假。但在這個情境中,不同演員基于不同視角對同一事物(電視劇情節)的真實性判斷截然不同,難以用單一的客觀物質標準去界定。因為每個演員所接觸到的 “客觀物質”(看到的電視畫面)在各自認知里都有不同的解讀,而且演員(B)主觀上對真實情況的隱瞞,更增加了判斷的復雜性,這表明唯物主義在面對多重視角下的認知差異以及主觀意識干擾時,難以給出統一且準確的真實判定標準。列寧提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但在這種復雜情境下,客觀實在的判定變得復雜。從唯心主義角度而言,每個演員的意識都認定自己所處的情境為真,若按照意識決定物質,演員(B)違心說假這一行為就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因為其意識與行為出現了矛盾,這也體現出唯心主義在解釋這種復雜認知現象時的矛盾與困境。叔本華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 在這種多視角下也無法合理闡釋真實與虛幻的界限。
(四)虛擬世界中的認知困境
設想存在一個虛擬的虛幻世界,玩家在游戲中擁有真實的觸感,整個世界有著自身的規則,看起來完全如同真實世界。某位玩家在玩游戲時意外丟失部分記憶,他的好友告知他這是游戲世界,他卻全然不信。因為他通過自身感受發現,無論是觸覺,還是觸摸石頭與水的感覺都與真實世界無異。即便眾多玩家都向他說明這是虛幻世界,他依然無法相信。之前,他因身體死亡,選擇將意識傳入這個虛擬世界,又因技術原因丟失部分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完全融入了這個虛幻世界。由于玩家好友給出的答案他無法相信,于是他決定成為科學家,試圖通過顯微鏡等各種工具去了解這個世界。他認為,若是虛幻世界,必然存在限制。然而他并不知道,這個虛擬世界經過多次漏洞彌補,已經難以被發現破綻。他憑借虛擬世界中的一切去認知這個世界,最終不得不接受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他與玩家好友雙方都無法說服對方。
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玩家所感知到的物質(如石頭、水等虛擬事物)看似真實,依據唯物主義通過對物質的感知來構建認知的原則,玩家會基于這些感知認定世界為真。但實際上,這些物質是虛擬代碼構成,并非真實物質,這說明唯物主義在面對虛擬與真實難以分辨的情況時,無法準確判斷認知的真實性。從唯心主義角度,玩家的意識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堅定地認為世界是真實的,若按照意識決定物質,那么這個虛擬世界就成為了玩家意識決定下的 “真實物質世界”,但這與客觀事實不符,凸顯了唯心主義在解釋此類認知困境時的不合理性。在當下元宇宙概念興起的背景下,這種虛擬與現實的認知模糊愈發凸顯,傳統唯心唯物理論更難應對。
三、世界認知的進一步拓展
不管是都市電視劇、古代電視劇,還是未來科幻電影、穿越重生等電視劇情,我們作為觀眾覺得它們是假的。但對于劇情中的人物來說,那些事情與經歷都是真實發生的。很多人閱讀小說,幻想過某些世界,作為旁觀者,我們認為這些世界是虛構的。同理,對于虛構的人物來說,這些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我們不能以自己所處的世界和認知,去否定其他可能存在的世界和認知。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沒有不存在的世界,只有想象不到的世界。”
一切不合理的感覺,都源于對比;一切未知的事物,都不應被已知的認知所否定。任何不合理與未知,在對應的世界中都有其合理的解釋,并且解釋權歸屬于那個世界。基于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存在的局限性,我不相信唯心唯物,我將自己定義為心物主義范圍。作為心物主義的支持者,我們應客觀看待這些認知,避免用已知去否定未知。
我們所認為的合理與客觀事實,都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而科學,本質上只是對規則的基本運用。世界的核心是規則,心物主義的核心同樣是規則。我們應當以規則來駕馭對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認知,進而以規則去認知世界、定義世界。
(一)規則的分類與理解
規則可以分為后天規則和先天規則。在學校里上課不能講話、考試不能抄襲,公路上有交通規則,公司有規章制度,國家有法律,這些都是后天規則。后天規則由人或智慧生命制定,各有其目的與作用。法律是為了維護和平與穩定,保障社會有序平穩發展;交通規則是為了保障安全、便捷與有序。當然,有些規則是為了滿足個人或某個集體的利益。規則的制定需要有力量來維護其運行,若缺乏力量支撐,規則就容易被破壞。后天規則我們能感知到,雖然無形無質,但卻是客觀存在的。
與之相對的是先天規則,比如水往低處流、熱往冷處傳遞,這類規則先天存在,不隨人類意志而改變。先天規則同樣無形無質,不可見卻能被感知。違背后天規則的代價體現在結果上,阻力在于自身和過程,具有不可測性;而違背先天規則需要對抗規則本身運行的力量,性質與后天規則截然不同。例如,要讓水往高處流,就需要一種比重力更強的力量。
還有一種平衡規則,它是由生物演變的優勝劣汰法則以及人類自身是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屬于規則的混合體。平衡規則不像水往低處流只體現一種規則,違背它所造成的后果范圍較大,影響具有滯后性和連鎖性,要看是否直接破壞整體平衡,其表現不像后天規則那樣不可測,也不像先天規則那樣需要直接對抗力量。
規則可以大致劃分為先天規則和后天規則。當我們損害公司利益又違背法律時,會面臨多種后天規則的處罰,這與先天規則中的平衡規則類似,都是多種規則的混合體現。
(二)規則的可變性與世界的多樣性
人類能夠制定后天規則,也能夠改變后天規則,使其與原來的規則相悖。那么,先天規則是否也存在完全相反的情況呢?我們所處的世界能夠有序運行,是因為各種先天規則相互影響、各司其職。在熱力學中,熱向冷處傳遞,存在絕對零度這一低溫極限,卻未設定高溫極限(目前因無法探索所以不設限)。如果存在一個規則與我們世界完全相反的世界,比如 “熱” 向 “熱” 處傳遞,那就需要有絕對熱度來保證該規則的合理性,或者有相應的規則來平衡、制約這條規則,否則這個世界將陷入混亂。
進一步推斷,若一個世界的規則與我們的世界完全相反,但依然平衡有序,就如同電影倒放,從特定角度看我們可能發現不了不合理之處。就像魚在水中,很難察覺水流的方向對其生活的影響。我們身處自己的世界,往往難以發現自身世界規則的不合理之處,任何我們認為的不合理,可能只是因為我們處于不同的 “規則世界”。
我們的世界有自身的規則,在與我們規則完全相反的世界里,水可能往高處流。任何不合理和差異,本質上是世界規則的不同。通過對比后天規則的修改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思考先天規則改變時的情景。如果難以認知世界的先天規則,不妨先從了解后天規則入手。
前文提到無限世界,這些世界都有各自的規則,因規則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我們可以將世界劃分為兩大體系:“有” 和 “無”。“無” 是絕對的無,什么都不存在,甚至 “無” 的規則也不存在,這是一種難以想象的概念,與 “有” 相對立。
“有” 這個體系又可劃分為秩序世界、混沌世界和破敗世界。秩序世界如我們所處的世界,一切存在皆合理,有因果和源頭,整個世界在規則的框架內演變,我們所認為的神話世界,只要有規則能解釋其運行,也屬于秩序世界;混沌世界的規則混亂無序;破敗世界則是秩序與混亂并存,存在不合理現象,如事物憑空產生或消失,沒有因果和源頭,只要不屬于秩序世界和混沌世界的,都可歸為破敗世界。
世界與世界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通道,有牽連的世界實際上是同一個世界的不同位面或不同時間。小說中常見的穿越時空、超脫虛幻等情節,都發生在同一個世界內。
四、規則在科學探索中的關鍵作用
我們知道世界在規則中演變,排除已知,一切不穩定的因素就是未知,而未知往往意味著新的發現。科研人員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這就要求他們善于利用規則。當我們在研究中排除外在因素后發現不合理現象時,不妨反思,這是否是因為我們現有的認知與理論存在偏差。
以元素周期表為例,它便是通過已知推測未知的典范。科學家們依據元素的周期性規律,成功推測出未知元素的存在及其性質。每一種元素都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這些特性源于微觀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深入探究微觀粒子單獨的特性以及它們相互作用時如何體現元素的特性,是揭示物質本質的關鍵。通過探索單種元素的特性,我們可以逆向推導粒子之間的相互特性。
研究不同元素的組合規律也極具價值。例如 C60,這種由 60 個碳原子組成的球狀結構展現出獨特的性質。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硅 60 或錫 60 會呈現出怎樣的變化?氫與氧結合形成水,根據元素周期表的規律,氫與硫、硒、碲等元素的反應也有相似之處。既然水電解能生成氫與氧,那么這些類似化合物是否也能電解(雖尚未確定,但基于水的反應可合理推測)。探索不同元素數量結合以及不同結構所導致的特性差異,能夠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數據。
研究兩種元素的化學結合與物理混合特性同樣重要。比如氫與氧的化學結合,以及鐵中加入碳、鎂等元素后的物理混合變化。通過不斷探索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種元素的不同組合,我們可以積累豐富的數據,進而建立一個模型。這個模型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粒子之間、元素之間以及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指導我們合成所需的材料。盡管微觀粒子難以直接探索,但通過研究粒子組合的特性,我們可以間接了解粒子的奧秘。隨著粒子組合的增多,探索難度增大,獲取的數據有限,但即便如此,有限的數據依然能夠為材料合成提供指導。
對比同位素可以幫助我們排除中子對元素特性的影響程度。研究鐵中不同碳含量、鎂含量或鈣含量所導致的特性變化,總結其中的規律,有助于我們創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以耐熱材料研究為例,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材料融化與不融化的原因,以及改變材料結構或成分后的變化。對于穩定性差的元素或化合物,嘗試尋找替代物。沿著碳 60 到硅 60 的思路不斷探索,我們有望研發出新型的耐熱材料。
從生命科學角度來看,作為碳基生命的人類在地球環境中生存。但在其他環境下,不同元素有可能構建出不同的生命體。人類生命是各種元素構成的一種平衡狀態,理論上,改變元素組成可以構建新的生命平衡。
這一切科學探索活動都在規則的框架內運行,科研人員只有深入理解規則,才能在研究中取得成就。我們應當基于最基礎、最正確的認知,不斷向前探索未知領域。作為心物主義的一種實踐,這種對規則的運用和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打開更多認知世界的大門,突破傳統科學與哲學認知的邊界。
五、結論
通過對以上多種情況和規則的深入剖析,我們深刻認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性。無論是夢境、虛擬世界,還是不同視角下的真假判斷,都揭示了傳統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在面對認知局限時的困境。同時,對規則的分類、可變性以及世界多樣性的探討,讓我們明白世界的復雜性遠超想象。在科學探索領域,對規則的研究和運用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認知路徑。我們需要以更開放、客觀的態度,融合多學科知識,突破傳統哲學理論的束縛,探索新的認知路徑,從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世界的本質。在未來的哲學與科學思考中,對規則的深入研究以及不同世界規則之間的比較分析,將繼續引領我們探索未知,不斷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