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掏耳朵
也很享受掏耳朵的過程
從耳朵里掏出
所謂的“耳垢”
有種讓耳朵變干凈的感覺
然而
并不是耳朵掏得越勤
越干凈就越好
3月3日
是全國愛耳日
科學健康地愛耳護耳
千萬別踩這些“坑”
常掏耳朵危害多
耳朵里的“耳垢”,醫學上稱為耵聹,是耵聹腺分泌的一種物質,有保護和殺菌的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科主任李永新表示,上耳道的皮膚有紋理血管,經常掏耳朵會導致皮膚血管增生,使其通透性下降,容易患病。
如果掏耳朵使用的工具不干凈,還可能人為種植細菌,甚至讓真菌長在耳朵里!棉簽也要慎用,更不要使勁捅,這樣會把耵聹越推越深,導致耵聹堆積壓迫鼓膜,影響聽力。如果耳朵不小心進水,很可能會繼發感染。
一般的耵聹無需清理,尤其年輕人,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就會幫助耵聹自動排出,無需特別干預。如果突然間感覺兩只耳朵聽力不一樣,或者耳朵特別堵、有硬物但自己拿不出來,可到醫院進行清理。
“熬夜黨”小心
“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常見誘因有:過度疲勞,心理壓力過大及精神刺激,飲食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專家表示,過去絕大多數突發性耳聾患者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近年來,突發性耳聾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患者年輕化趨勢顯著,中青年患者占比高達50%以上。熬夜、壓力大、用耳過度等不良生活習慣是主要誘因。
△愛耳護耳別踩這些“坑”!(央視頻號:新聞來了)
出現這些癥狀時,一定要警惕:
·突發聽力下降,這可能是首發癥狀;
·出現一側或雙側耳鳴;
·耳悶脹感,類似乘飛機時的耳壓失衡,捏鼻鼓氣無法緩解;
·眩暈或頭暈,伴隨惡心嘔吐的天旋地轉,持續數小時。
這些用耳的
“踩雷”行為要注意
過度使用耳機
長期戴耳機會引發外耳道炎,尤其是在嘈雜環境下,若耳機音量過高,對內耳道造成的損傷也會加大。由于內耳毛細胞不可再生,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
不論哪種耳機(頭戴式、入耳式、耳掛式、骨傳導等),使用時都應該遵循“三個60”的原則:音量不超過60%;聆聽時間不超過60分鐘;周圍環境噪聲超過60分貝時,不建議佩戴耳機。
△預防聽力受損,遵循“三個60”原則(央視頻號:國家應急廣播)
擤鼻涕方法不當
擤鼻涕時,切忌兩個鼻孔一起用力,這樣做會導致壓力過大,鼻腔分泌物可能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容易引起中耳炎。
正確的擤鼻涕方法:用大拇指輕輕壓住一側鼻孔,用力向外呼氣,這時另一側鼻孔的鼻涕便會擤出來,然后再進行交換。
怎樣保護聽力健康?
這段聲音可測試聽力受損
快看你的聽力正常嗎?
△小提示:手機音量盡量調至正常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
·新生兒
新生兒出生后未通過聽力篩查的,要在三個月內接受相應聽力學及其他醫學評估,以明確診斷。確診為永久性聽力損失者,要在六個月內接受干預。
·中青年人
現在很多中青年人經常使用耳機聽音樂、玩游戲等,長時間使用耳機可能會對耳部造成刺激,引起聽力減退。平時需注意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同時避免在噪聲過大的環境中停留過長時間。
·老年人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聽覺器官功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老年人聽力下降的早期識別和干預很重要,這也是唯一有可能阻擊老年癡呆發生的環節。因此,要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必要時佩戴助聽器。
此外,助聽器的驗配流程也非常重要,它能確保助聽器能夠有效適應患者的個人聽力需求,提供最佳的聽力輔助效果。
來源:央視新聞、央視頻
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楊歡
一審:繆軍;二審:官卿梓;三審:李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