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汽車產業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狂飆突進成為檢驗車企進化能力的試金石。
近日,日產汽車以"天演計劃"為號角,在合資品牌陣營中率先打破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不力的魔咒。而這場變革為何由日產而非本田、豐田開啟,答案或許就隱藏在戰略決斷、組織重構與生態開放的多維博弈中。
危機倒逼下的激進轉身
在特斯拉與本土新勢力的雙重夾擊下,傳統合資車企普遍陷入轉型焦慮。大眾ID系列的市場遇冷、豐田電動化戰略的搖擺,暴露出了國際品牌在中國新能源賽道的適應不良。
日產卻以"天演計劃"為突破口,構建起包含三電系統、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在內的完整技術生態。而這場轉型的背后是殘酷的市場現實:2024年日產在華銷量同比驟降12.2%,純電車型Ariya月銷量跌至冰點。
生存危機迫使日產采取"休克療法",聚焦中美核心戰場,在日產汽車全球四大區域中,中國市場為單獨一區,這種"在中國,為中國"的深度本土化策略,打破了跨國車企慣用的全球統一產品體系。
日產“天演計劃”所呈現出的市場目標有著鮮明的融合特征:至2026年,推出5款新能源車型,覆蓋純電、插混、增程全動力類型;三年投入100億元研發資金,團隊規模擴至4000人,重點攻堅電動化與智能化核心技術。
更深層的變革在于生態系統的開放重構。與寧德時代共建的電池實驗室推動固態電池商業化進程,與Momenta合作的端到端智駕系統實現城市NOA落地,接入鴻蒙生態的車機系統自然語言交互準確率達98%。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生態戰略,突破了傳統合資車企的技術閉環模式。
相較之下,本田雖與華為合作但核心三電仍依賴外部供應商,豐田更強調獨資掌控,技術落地周期明顯滯后。
日產為何率先破局
日產能夠在日系陣營中率先突破,本質是多重壓力與戰略調整共振的結果。
市場失血過多是首當其沖的因素。日產在華市占率從2018年的5.8%下滑至2023年的3.2%,遠高于本田的4.1%和豐田的5.0%的降幅。這倒逼其必須快速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以重獲市場信任。
另外,在轉型的思想變革中,日產中外管理團隊較早達成轉型共識,其高層就曾公開承認"在新能源領域落后"并啟動變革;而豐田中國直到2024年才任命首位中國籍總經理,決策層本土化滯后導致需求響應遲緩。
而供應鏈重構的魄力則是日產在日系御三家中率先轉型的根本動力,當日產電池采購轉向寧德時代,三電系統本土化率達80%之時,豐田70%零部件仍依賴日系供應商,本田的核心技術仍受制于外部合作方,導致成本與迭代速度劣勢。
再加上全球化布局的拖累,豐田需兼顧歐美燃油車需求,本田仍計劃保留燃油車型,而日產則收縮歐洲市場聚焦中美新能源戰場。而且,豐田依然執著于氫能源技術路線,本田電動化進程受制于技術儲備不足,錯失中國政策紅利窗口期。
破冰者的時代隱喻
當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35%時,所有外資品牌都面臨終極抉擇:是繼續將中國視為利潤提款機,還是重構為技術創新的共生體?
日產的破冰之旅證明,跨國車企的轉型絕非簡單的技術替代,而是一場涉及戰略認知、組織基因與生態關系的系統革命。那些仍在"維持全球燃油車基本盤"與"分食中國新能源紅利"間搖擺的企業,或將如溫水中的青蛙,在智能化深水區競爭中逐漸喪失生機。汽車產業的百年變局,終究只屬于敢于自我革命的行者。
而其"向全球"的戰略視野同樣值得關注。中國團隊開發的智能座艙系統已反向輸出至歐洲市場,這種"在中國創造,向全球輸出"的新型循環,正在改寫跨國車企的傳統技術流動方向。
站在汽車產業百年變革的潮頭,日產"天演計劃"的價值已超越單個企業的轉型范疇。它證明了跨國車企完全可以在保持技術底蘊的同時實現創新蛻變,關鍵在于是否敢于重構價值鏈條、重塑組織基因。唯有將中國市場從單純的銷售市場轉變為創新策源地,才能在產業革命中贏得新的生存權。
日產的破冰之舉,正在為在華的外資汽車品牌們照亮前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