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美國媒體動向的人應該記得,2024年年初,著名媒體人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訪問了普京,這讓他自己創辦的Tucker Carlson Network新聞網站點擊率破一億大關,他當時自豪地說,CNN那種傳統的電視臺,現在的觀眾只剩下區區一百多萬人了,而在互聯網上觀看卡爾森節目的人,是傳統電視臺CNN的百倍之眾。他說的是實情,在互聯網媒體的強烈沖擊下,現在傳統新聞媒體基本都已經處于茍延殘喘的地步。未來怎么辦?對他們而言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挑戰。
需要指出的是,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互聯網在沖垮傳統新聞媒體的同時,也創造了機會,那就是互聯網媒體會制造海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一個社會,僅有互聯網新聞的存在,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現在,虛假信息隨處可見,幾乎世界上沒有一個地區不受影響。這類垃圾信息,輕則讓人出丑,損失顏面或一些錢財,重則付出慘重代價,甚至是生命。對于一般的組織和個人來說,辨別虛假信息,特別是來自所謂“網紅”渠道的信息,可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真假信息的辨識,將成為未來媒體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也就是說,過去傳統媒體是新聞報道為主,而今后要轉向到另外一個軌道,幫助大家分辨信息的真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實際曾經很早就在做這件事情,但卻沒有堅持下去。CNN曾于1992年至2022年開設了一檔名為《可靠消息來源》(Reliable Sources)的周日晨間節目。該節目最開始是為了分析主流媒體如何報道海灣戰爭而創立的,后來,該節目逐漸關注媒體如何報道與傳播其他新聞事件。《可靠消息來源》也會追蹤研究各大媒體內部的運作模式與文化。近年來,受美國大選政治和新冠疫情陰謀論肆虐等影響,《可靠消息來源》節目更加聚焦虛假新聞的傳播以及美國右翼媒體的運營與發展等話題。例如,《可靠消息來源》多次分析極右翼分子艾力克斯?瓊斯(Alex Jones)是如何利用他運營的“信息戰”網站(InfoWars)和脫口秀節目來散播陰謀論的。調查顯示,瓊斯的網站訪問量曾一度達到每月1000萬次,其影響力超過了《經濟學人》和《新聞周刊》等主流新聞網站。《可靠消息來源》欄目組也經常邀請業內人士來探討新聞界應當如何打擊虛假資訊。自2013年年末起,前《紐約時報》記者布萊恩?斯特爾特(Brian Stelter)擔任該節目的永久主持人。
2022年8月,CNN 取消了《可靠消息來源》節目。斯特爾特隨后也離開了該電視臺。在一份聲明中,斯特爾特表示,他為團隊在《可靠消息來源》節目中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非常感謝每周收看團隊對媒體、真相和大事的調查報道的觀眾。需要指出的是,雖然CNN取消了這個節目,但《可靠消息來源》保留了其簡報內容,定期發給訂閱用戶閱讀。它與CNN的“事實第一”(Facts First)數據庫一樣,成為了幫助觀眾和讀者辨別虛假信息,尋求真實信息的有力工具。
事實上,信息辨識或真假信息核實就是安邦智庫(ANBOUND)所說的信息分析的重要工作之一。這種工作,并非簡單而言的打假,也不是單純的非黑即白而是說清楚就行了。辨析虛假信息即現在很多媒體強調的核查(fact check),而核查的過程就是信息分析的一種體現,即找到時間順序,找到邏輯線。真實的信息總是經得起反復檢驗的。凡是沒有邏輯,不符合常識,不能經過驗證拷問的,百分之九十九就是假的。比如說,今年六月末美國“艾森豪威爾”號航母遭胡塞武裝導彈攻擊的消息登上各大社群平臺熱搜。在國內外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美國航母被炸的報道,甚至是“權威渠道”也錯誤地轉載或是引述了這條信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航母不會近岸航行,通常保持有500公里警戒區的范圍。而胡塞所謂的武裝行動,沒有超過這個范圍,充其量是恐嚇,而非真的攻擊。此外,一些新聞媒體在播報這條信息時,直接把胡塞所說的“發射”傳播成了“擊沉”。這樣的虛假信息,混淆了視聽。后來,美國國防部官員對媒體表示,“艾森豪威爾”被擊中的消息是虛假信息。“艾森豪威爾”號艦長還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船艦接受補給的視頻,以證明船艦狀況良好。
信息辨識的技巧在于細節之上。邏輯與常識有助于發現疑點。對疑點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便可能達到擊破謠言的目的。但這只是一部分。為了信息分析的研究需要,安邦智庫的創始人兼首席研究員陳功先生還指出,識別路徑,即查明信息的傳播過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查明了傳導鏈,才能更為全面地研究虛假信息的形成,散播路徑與可能想要達到的意圖。這也為日后有效防范更多的信息風險,提供了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一個有良心且追求公正與客觀的媒體,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大眾辨識信息。因為,虛假信息之所以會流傳,也和利益相關。美國福克斯新聞臺(Fox News)的首席執行官蘇珊娜?斯科特(Suzanne Scott)曾在公司內部警告那些對前總統特朗普的言論進行核查的員工說,“這種行為必須立即停止,這對生意不利”。當然,不做事實核查,任憑假信息傳播,也可能讓一家本受歡迎的媒體逐漸走向邊緣(fringe),日后難以翻身。
值得一提的是,辨識信息與事實核查是有效果的。據澳大利亞雜志《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報道,雖然事實核查不會改變個人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世界觀,但它確實對讀者的事實理解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并且“減少對錯誤信息的相信,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持久的”。此外,還有兩項研究表明,網絡內容上附加的“警告標簽”可以“有效減少人們對錯誤信息的信任和傳播”,并且“即使對那些最不信任事實核查人員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但是,正如陳功先生在其所著的《信息分析的核心》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有的時候,甚至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會看到明明是真的信息,也被否認甚至硬被說成是假的,所謂假亦真來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這是信息世界的常態,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信息分析的能力。此外,隨著人工智能(AI)時代的到來,AI技術在新聞領域里得到廣泛運用,勢必會加大未來打擊虛假信息的難度。那些有擔當的媒體也要思考如何在新的信息環境下幫助大眾進行信息辨識,這可謂是任重道遠。事實上,虛假信息越是泛濫,就越是會產生辨別真假的信息的強烈需要,因此傳統媒體應該把握這樣的機會,在互聯網時代逆向創造出新時代的權威性。
最終分析結論:虛假信息不是一個新問題,但是在科技快速發展,地緣政治氣氛緊張的今天,虛假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即使是權威渠道,也可能傳播虛假信息。一般的組織和個人可能沒有能力去辨識他們。這個重任可能會落在有良心的媒體的身上。也就是說,過去他們以報道新聞為主,現在和未來他們也要負責幫助大眾辨識信息。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