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可以選 Hard 模式,迎難而上;
但與人相處,還是選 Easy 模式比較好,利人利己,減少損耗。
這個念頭,起源于和朋友的一次聊天。
朋友跟我聊到心動對象,講到對方對自己熱情欠奉的細(xì)節(jié)后,問我:
“你說,是不是因?yàn)門A是回避型依戀人格?”
我想了想,問朋友:“如果對方真的是,那以后TA對你冷淡、回避,你就能接受了嗎?就不會因此糾結(jié)了嗎?”
我猜,朋友想知道答案,可能是想確認(rèn),TA到底只是回避自己,還是回避所有人。
但我覺得,這答案并不重要。
我對朋友說,重要的是:你想被怎樣對待。
如果你需要的,是互動中的積極回應(yīng),而對方不是這樣的人,那說明,你們不合適。
不是你錯,也不是 TA 錯,只是你們的互動,沒有產(chǎn)生對的化學(xué)反應(yīng)。
假設(shè) TA 對所有人都回避,可能你會少一點(diǎn)挫敗感。
但這仍然改變不了一個事實(shí):TA在回避你。
而這,恰恰是你不想要的對待。
那就承認(rèn)這次奇跡沒有發(fā)生,收拾好心情,好好生活,期待下一次心動。
后來我想了想,為什么會對朋友這樣說,心里就冒出了開頭那句話。
我覺得,做事時不怕困難,直面挑戰(zhàn),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積累經(jīng)驗(yàn)值,提升能力值。昔日高不可攀的山峰,會漸漸變成腳下平地。
但與人相處,如果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缺乏興趣和認(rèn)同,或者對方行事風(fēng)格、價值觀讓我們難以理解,卻還要迎難而上,那少不了吃苦。
輕則緊張、焦慮、動作變形;重則懷疑、厭棄自我:“是不是我有什么問題,所以 TA 不喜歡我?”
但這種苦,就算吃下來,往往也沒什么意義,甚至吃苦會變成日常。
因?yàn)槲覀兤鋵?shí)可以去找與我們彼此理解、喜歡的人相處。
當(dāng)你身邊的人,是那些你喜歡、也喜歡你的人,你會感到安全、放松,像只小貓,精力飽滿、好奇無限,想去探索這個世界,也更愿意相信他人的善意,袒露出毛茸茸的肚皮。
你交付的信任,又會在你和這些人之間,形成正向的情感流動。
你會感受到更多愛,也愿給出更多愛。
人際交往如果有捷徑,我覺得是這條:
你和誰在一起感到自在、開心、有成長感,就多和誰在一起;
你和誰在一起感到不自在、患得患失、甚至在生理或心理上產(chǎn)生抗拒,就少和誰在一起。
聽從內(nèi)心的反饋。
選擇那些讓你的心得到正反饋的人,并慷慨地給予其正反饋。
至于那些給你的心帶來負(fù)反饋的人,可以保持距離,減少甚至切斷聯(lián)系。
接受你們之間沒有緣分,就是最好的緣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