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104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近日,人形機器人日益頻繁地進入公眾視野。
三月初,優必選在極氪5G智慧工廠成功實施了全球首次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在總裝車間、SPS儀表區、質檢區及車門裝配區等多個復雜環境中,這些機器人成功實現了協同分揀、協同搬運以及精密裝配等多項任務的協同作業。
在此之前,春節返工首日,湖北展示了10款各具特色的人形機器人,其中有的能夠雙臂舉起10公斤重的杠鈴,有的則具備跑、跳、摔、滾等多種運動模式。不久后,廣東深圳的街頭也出現了“機器人警察”,引發網友廣泛關注。
此外,近日,國地共建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宣布,其自主研發的“天工”人形機器人迎來重要升級。通過不斷提升具身小腦能力,“天工”人形機器人已經實現了基于視覺的感知行走功能。
事實上,自2023年以來,國內已有十余家企業推出了人形機器人產品。其中,宇樹科技的產品甚至在春晚亮相,吸引了廣泛關注。同時,小米、小鵬、科大訊飛等知名科技公司也紛紛涉足這一領域。
然而,對于廣大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更為關心的是人形機器人與日常生活的距離還有多遠。
此前,春晚同款的宇樹科技unitree h1和g1人形機器人曾在京東線上首發開售,這似乎預示著人形機器人正逐步走向消費市場。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該產品上線后不久即從京東下架,客服表示不再面向個人銷售。這一消息無疑給期待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的消費者潑了一盆冷水。
01
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
若要追溯人形機器人的起源,時間需回溯至2013年。彼時,早在1992年便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推出了液壓驅動的Atlas人形機器人,這一成就曾被視為業界的巔峰之作。
然而,談及人形機器人創業熱潮的興起,我們不得不提及另一個人物: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早在2022年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2.0活動上,馬斯克攜人形機器人原型“擎天柱”(Optimus)驚艷亮相。彼時,這款機器人已能夠獨立行走并搬運物品。據馬斯克介紹,從初代平臺的研發到最新版本的亮相,擎天柱僅用時6個月便實現了這一飛躍。
到了2023年年底,第二代Optimus正式面世,其重量減輕了10千克,行走速度提高了30%,并配備了更靈巧的手部和自由度更高的脖子。
又過了一年,根據2024年11月發布的消息,新一代Optimus的手部自由度得到了顯著提升,達到了22個自由度,手腕和前臂上則有3個自由度,幾乎逼近了人類手部通常被認為具有的27個自由度。
在Optimus迭代的這兩年間,人形機器人賽道上也涌現出了眾多國內廠商。
事實上,與Optimus首次亮相的同一年,雷軍在年度演講中發布了全尺寸人形機器人CyberOne,標志著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又一重要進展。
此外,優必選、追覓科技、傅利葉智能、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達闥機器人、開普勒、樂聚機器人等8家主要的整機廠商也相繼推出了人形機器人Demo機,且這些發布活動主要集中在2023年。
2023年11月,由優必選、小米機器人、京城機電、亦莊機器人等人形機器人行業的領軍企事業單位聯合組建的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亦莊正式成立。去年8月,該中心更名為“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短短兩個月后,它再次升級為“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標志著我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與創新邁上了新的臺階。
圖片來源: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官方公眾號
據北京日報報道,在這里,工作人員正通過構建多樣化的場景和采用多本體遙操作技術,對人形機器人進行訓練,旨在使它們變得更加智能且高效。
那么,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水平究竟如何呢?除了曾在春晚上展示舞蹈技藝外,它們還能勝任哪些任務?
2025年初,宇樹科技推出了其通用人形機器人G1的首個應用方案——Unitree G1-Comp,被譽為“為賽事打造的足球巨星”。據宇樹官方數據,G1-Comp身高130厘米,體重35公斤,配備了25至45個關節電機,能夠在足球場上自如地完成奔跑、轉身、轉圈等動作,最高速度可達2米/秒。其腿部設計實現了單腿6自由度,并結合了120N·m的膝關節最大扭矩,賦予了機器人快速沖刺和急停的強大能力。
這一消息傳出后,不少網友戲稱“國足有救了”。而在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已明確指出,北京市將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一會一賽”。
這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參賽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玩笑,而是即將成為現實。
事實上,在不久前的長安汽車重慶AI馬拉松比賽中,就已經有12個宇樹機器人G1、4個夸父機器人4代以及24只宇樹Go2機器狗參與了跟跑和表演,展示了人形機器人及機器狗在賽事中的實際應用潛力。
另一方面,優必選自主研發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在東風柳汽、吉利汽車、奧迪一汽、比亞迪等多家汽車企業的生產車間成功完成了單機自主智能實訓。特別是優必選的“Walker”機器人,已經在蔚來汽車工廠實習,負責車輛門鎖、安全帶、前燈罩的質量檢查,以及車輛標志的貼合等工作。而在春節前,魔法原子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精心研發的五臺人形機器人magicbot也已各就各位,它們穩定有序地執行著產品檢測、物料搬運、零件取放以及掃碼入庫等任務。
與此同時,知名科技企業也在積極布局。2024年11月6日,小鵬汽車發布了自主研發的AI人形機器人Iron。據小鵬方面介紹,Iron擁有62個全身主動自由度和15個手部可動自由度,搭載了自研的圖靈AI芯片,算力高達3000T。該機器人融合了小鵬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結合了端到端大模型和強化學習算法,并已在廣州工廠參與到汽車的生產流程中,展現了其強大的應用潛力。
02
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
盡管關于人形機器人的消息層出不窮,但大眾更為關心的或許是,這些高科技產物究竟何時能夠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此前,宇樹科技的unitree h1和g1人形機器人在京東線上平臺首發亮相,這似乎預示著人形機器人正逐步向消費市場靠近。然而,遺憾的是,這兩款產品上線后不久就從京東下架,客服回應稱不再面向個人消費者銷售,給期待中的人形機器人普及潑了一盆冷水。
事實上,人形機器人可能要到2025年才真正迎來量產元年。
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便是高昂的成本。
據澎湃新聞報道,目前一個人形機器人的平均單價接近50萬元,其中關節、電機、減速機以及整個結構件等硬件成本占比高達70%。
特斯拉、智元機器人等公司此前均表達過,要將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控制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下,才能實現大規模生產。然而,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特斯拉的擎天柱僅材料費用就高達4萬美元(約合29萬元人民幣);
而國內的人形機器人成本更是居高不下,例如小米的鐵大(Cyber One),每臺成本高達六七十萬元。小米董事長雷軍曾表示,這一價格涵蓋了機器人制造所需的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費用,以及軟件、硬件、算法的開發成本,因此目前人形機器人尚不具備量產條件。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材料清單
圖片來源:經濟觀察報
即便被譽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優必選,其人形機器人Walker系列的商業化之路也顯得頗為坎坷。據公開資料顯示,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最早于2018年驚艷亮相,而第二代產品更是在2019年春晚上進行了精彩表演。
此后,優必選加速推進研發與銷售進程,于2021年推出了新款Walker X,并于2022年正式開始銷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過去兩年內,該系列機器人僅售出了10臺,且每臺平均售價高達598.8萬元。
此外,優必選在2024年發布了其上市以來的首份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優必選的總收入為10.56億元,同比實現了4.7%的增長;然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虧損卻擴大至12.34億元。自2020年以來,優必選已累計凈虧損38.36億元,同時其毛利率也從44.7%下滑至31.5%。
進入2024年上半年,優必選的財報顯示出了一定的增長勢頭。上半年營收達到4.8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86.6%。盡管仍未實現扭虧,但期內虧損數額已同比小幅收窄至5.4億元。整體毛利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達到了38%,同比有所增長。然而,伴隨著收入的增加,優必選上半年的整體營業成本也同步增加了49.4%,達到3.02億元。
優必選財報
03
資本涌入人形機器人行業
變革的浪潮似乎正悄然興起。
以特斯拉為例,根據其量產規劃藍圖,2025年特斯拉將著手生產1萬臺Optimus機器人,并逐步將產能提升至每月1000臺;至2026年,月產能將躍升至1萬臺,而到了2027年,更是計劃實現每月10萬臺的驚人產量。值得注意的是,Optimus的量產之旅被精心劃分為多個階段:2025年初生的機器人將優先服務于特斯拉內部工廠的測試與應用驗證,直至2026年下半年,才正式拉開對外銷售的序幕。馬斯克樂觀預估,當Optimus年產量突破100萬臺大關時,其單價有望親切地降至2萬美元,這無疑將為Optimus的商業化之路鋪設更為堅實的基石。
更為振奮人心的是,資本市場正源源不斷地為這些創新企業注入信心與動力。
近期,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佼佼者——上海傅利葉智能成功斬獲近8億元的新一輪融資,吸引了包括國鑫投資、浦東創投、張江科投在內的多家知名機構參與。據《證券時報》不完全統計,僅在2024年的前10個月里,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便迎來了56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過50億元大關。
提及融資,怎能不提優必選?這家率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企業,在融資歷程中已累計吸納了57億元資金,穩坐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額榜首的寶座。
資本的熱潮不僅席卷了整機制造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同樣迎來了資本的熱烈追捧。
近日,坤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坤維科技”)欣然宣布完成B輪融資,小米產投、舜宇產業基金、深創投、高瓴創投等重量級機構紛紛加盟。此番融資后,坤維科技的注冊資本由約405萬元人民幣躍升至約431萬元人民幣。更令人振奮的是,借助本輪融資的力量,坤維科技將在現有六維力傳感器1.5萬臺/年的標定能力基礎上,新建3萬臺/年的標定產能,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國內市場,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已相繼宣布量產喜訊。
2025年1月17日,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在北汽越野車公司圓滿舉辦了第100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交付儀式,標志著樂聚人形機器人正式邁入批量交付的新紀元;而就在此前的1月6日,智元機器人也迎來了量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順利下線,其中雙足人形機器人的累計產量更是達到了731臺……
盡管當前的量產規模尚屬小批量范疇,但這無疑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嶄新起點。
回望1968年,當世界上第一只機器狗橫空出世時,它龐大的身軀有時還需人類親自上陣操控。彼時,無人敢想象它能走進千家萬戶。然而時至今日,機器狗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奇物,它們或在泰山擔任搬運重任,或成為街頭巷尾的寵物伴侶。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形機器人也將邁出量產的關鍵步伐,真正融入你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文章來源:鋅刻度(作者丨黎炫岐)
責任編輯:林欣藍
策劃審核:夏 雨
READ MORE
2024“上海世界美食分布指數”發布:總量逆勢增長、分布出現變化
3-4
從DeepSeek的熱議中,我們應該有哪些反思?
3-3
抖音也要建醫院啦
2-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