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雀巢官網發布公告,正式與“糖果一哥”徐福記達成協議,收購其創始人徐氏四兄弟剩余的40%股份。交易完成后,徐福記將成為由瑞士雀巢集團100%控股的子公司。
雖然不清楚這次收購的金額,但根據14年前,雀巢用17億美金收購徐福記60%股份推算,這次交易額應不低于11億。
從股權上來說,與“前輩”中華牙膏、哈爾濱啤酒、大寶一樣,曾經的民族品牌徐福記已變成了外資品牌。
徐氏兄弟也在創業33年后,完成了套現,徹底離開了糖果行業。
支持者認為徐氏兄弟的選擇非常理性,落袋為安;反對者認為,他們背叛了民族品牌的初心,過度追求個人利益。
兩種觀點,孰對孰錯?也許,我們能從徐福記發家經歷中找到一些解答。
年輕時為討生活,徐氏四兄弟在臺北街頭擺攤賣糖果,因價格便宜,量大實惠,積累了口碑,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后又進軍產業鏈上游,開辦了一家小食品廠,給外商做代工,攢下了第一桶金。
90年代初,由于臺灣省內卷嚴重,人員工資飛漲,糖果代工很難盈利,四兄弟便來大陸尋找投資機會。他們相中了廣東土地、人力價格低廉的優勢,拿出全部家當500萬臺幣(折合人民幣120萬),在東莞成立了“徐福記食品有限公司”,從事老本行糖果代工業務,賺點辛苦錢。
其實,當時大部分來大陸投資的臺商,像富士康、豐泰、捷安特等,無論他們從事何種行業,本質上都是代工廠,借用內地成本優勢,賺取人力差價,沒什么技術含量。
但徐氏兄弟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們沒有安于做代工的現狀,在大陸開廠3年后,大哥徐鐠提出要做自己的品牌,他發現,內地市場全是論斤稱的散裝糖果,沒包裝、沒品牌,送禮時感覺很土,拿不出手。如果徐福記從包裝下手,把糖果做成禮盒,一定會有市場。
說干就干,徐福記瞄準了節日、喜糖市場,高舉高打,通過廣告轟炸、超市地推等方式,一炮打響了品牌,在高端糖果市場站穩了腳跟。
1996年時,一、二線城市普通工人的工資才五六百,但徐福記一小盒糖就能賣到20元,送禮時非常有面子。
隨后,四兄弟將主要精力轉移到了做品牌上。
2011年,雀巢為快速擴張在中國的糖果市場,在高盛的引薦下與徐氏兄弟商議收購事宜。
彼時正是外國糖果巨頭德芙、費列羅、士力架、炫邁等品牌猛攻中國市場之時。徐氏兄弟為了尋求高技術的研發團隊和更高的利潤空間,便答應了雀巢的邀約。
很快,雀巢用17億美元的現金拿下了徐福記60%的股份,徐氏兄弟隨后逐漸淡出徐福記。
雀巢表示,通過這次交易,徐福記將會更廣泛、更便捷地獲取雀巢的全球品牌和產品資源,以實現其增長目標。但從近期雀巢財報來看,這個初衷似乎沒有實現,2023年,徐福記實現營收超百億,其中約70億-80億的銷售來自內地市場,海外收入有限。
雀巢也缺乏將徐福記推到海外的動力,畢竟它收購徐福記的目的是占領中國市場。此外,徐福記的拳頭產品,酥糖、沙琪瑪等也很難打開市場,多是海外華人在消費。
不過,雀巢很看好中國市場的潛力,否則這次也不會買下剩余的40%股份。徐福記總經理計劃在3年內,將徐福記的國內銷售額做到100億,像可口可樂那樣通過收購老汽水廠,雪藏國產品牌的情況,至少不會發生在徐福記身上了。
作者:9527
參考資料:
《被雀巢全資控股,中國糖果大王徐福記40%股權又被賣了,創始人徐氏家族淡出》時代財經
《臺商接班潮 誰來扛起千億江山?》今周刊,2015年
《徐福記四兄弟交棒外資啟示錄》天下雜志,2018年
徐鐠、徐乘、徐沆、徐梗,天眼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