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晚間,躍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林仙明、林萬青、林信福、林申茂、林平、林斌與北京杰思金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林氏家族以每股12.22元的價格,轉讓合計6287.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4.5606%),交易總金額達7.68億元。交易完成后,杰思金材成為躍嶺股份第一大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王冠然。3月4日,躍嶺股份復牌開盤即漲停,報收13.99元每股,總市值35.81億元。
這次交易中,林氏家族已經將可交易出售的股份全部清倉。其中,二弟林萬青,四弟林申茂,大哥林仙明的長子林平,三人持有的股份全部清倉;大哥林仙明,三弟林信福,林仙明的次子林斌,三人屬于董監高,不允許一次性清倉,但可交易的股份也已經賣光。
交易完成后,林氏家族雖仍持股17%,但放棄了對應的表決權。這意味著,林氏家族不僅通過股權轉讓套現離場,還徹底退出了公司的決策管理層。如果再加上2018年套現的2.6億元,林氏家族已累計套現10.3億,完美實現從躍嶺股份的 “清倉式”撤退。
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驟起,浙江臺州溫嶺刮起一股熱火朝天的創業潮,幾乎家家戶戶辦工廠,“溫嶺模式”也漸漸有了雛形。時任舟山大隊書記的林仙明敏銳地嗅到改革開放可能帶來的巨大紅利,于是帶著三個兄弟和大隊會計湊出1700元,以集體企業的名義辦起了五金鑄件廠,成為林氏家族生意的起點。
1985年,生產大隊解散,集體企業的紅利戛然而止,林仙明又帶著家人闖入了另一個風口——摩托車配件。鑄件廠改成摩托車配件廠,林仙明將業務中心轉移到生產摩托車輪轂配件。80年代末,90年代初,摩托車數量在中國呈現井噴式增長,維修市場的配件需求大增,讓林家工廠迅速發展起來。1996年,林仙明抓住改制機遇,將工廠改制為溫嶺市躍嶺輪轂制造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增至500萬元,產品線從摩托車配件拓展至汽車鋁合金輪轂,初步建立起鑄造、加工、檢測全流程生產線。
2000年后,林仙明一邊為國際輪轂品牌代工,一邊創立自主品牌“YOLING”,整個企業開始走上高速發展的軌道。截至2008年,躍嶺公司出口突破1億美元,產品遠銷北美、歐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輪轂行業的領軍企業。
2014年1月29日,躍嶺股份成功登陸A股,成為溫嶺民營企業發展的又一張名片。上市后,躍嶺股份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到2017年,公司營收從8.7億元增至10.2億元,凈利潤保持在8000萬元左右,海外市場占比穩定在85%以上。
就在躍嶺股份發展勢頭一片大好之際,行業暗流已經涌動。2018年,全球汽車產業進入電動化轉型快車道,再加上貿易摩擦因素,公司首次出現了31%的凈利潤下滑。尤其是2021年,66歲林仙明開始將企業交給其子林斌管理后,2022-2023年公司營收大幅下滑17%,凈利潤首次虧損5101.10萬元。拋卻大環境的影響,躍嶺股份的家族式管理成為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
公司管理層清一色姓林:董事長林仙明、總經理林斌、副總經理林平,董事會近半席位被家族成員占據。一位曾與躍嶺股份合作的供應商回憶:“他們的采購決策必須層層上報到林家核心成員,外人根本插不上話。” 家族式管理,在草莽時代所向披靡,讓躍嶺從鑄件小廠蛻變為上市公司;而在規模化、專業化的競爭中,家族式管理卻讓公司漸漸失去活力,從龍頭墮落為“其他”。
躍嶺股份上市10年,累計分紅僅1.7億元,林氏家族僅僅分得8000萬元。行業紅利消退,轉型無望,林氏家族二代開始考慮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撤離”在這時被擺上臺面,一場果決的“精準止損”隨著《股權轉讓協議》的正式簽署落地。
雖然還剩下17%的股份,但躍嶺股份的命運已經不再由林氏家族掌控。林氏家族唯一可以決定的,或許就是何時清倉這沒有表決權的17%股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