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中山一院胃腸外科 馬晉平主任醫師
醫療專長:擅長胃腸胰腺外科臨床常見的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胃腸間質瘤切除術、各部位結腸癌、直腸癌腹腔鏡根治術、腸癌保功能根治術;擅長胰腺良性和惡性疾病的外科治療;擅長減重代謝手術;擅長胰十二指腸切除等手術、食管中下段癌根治、十二指腸良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熟悉腹股溝疝和切口疝的各種外科治療;對肛腸常見疾病,如各型痔瘡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人體的腸道就像一條蜿蜒的隧道,而腸道息肉,就是隧道上悄悄冒出來的一些凸起障礙物。這些息肉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的像米粒,有的像綠豆,有的蘑菇,還有的像菜花……這些名字聽起來好像挺可愛,但其實一點兒都不友好,要是它們不小心讓它在腸道里“安家落戶”,那可就麻煩啦!
什么是腸道息肉
(圖片來源于網絡)
腸道息肉就是腸黏膜表面突起的“小肉球”,是腸道黏膜上長出來的一塊多余的“肉”。人體的腸道就像一條長長的隧道,正常情況下,隧道內壁是光滑的。但如果長了息肉,就像隧道內壁上突然冒出來一個凸起障礙物,雖然在腸鏡下它看起來小小的、軟軟的,但可不能小看它。腸道息肉的形狀各異,有的像米粒,有的像綠豆,有的蘑菇,還有的像菜花;大小也不同,有的只有幾毫米,像小米粒那么小;有的卻能長到幾厘米,像小棗那么大。
大多數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有些會癌變
(圖片來源于網絡)
腸道息肉大多數是良性的,但如果任其發展,有些“小息肉”最終發展成“大麻煩”——腸癌!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變幾率很高,根據不同文獻,癌變幾率可達到10%~60%,堪稱“定時炸彈”!
腸道息肉是怎么長出來的
1、遺傳因素:有些腸道息肉是“家族遺傳”的。如果你的家人中有患腸道息肉或者腸癌的人,那你患腸道息肉的風險就會比普通人高很多。這就好比家族里有個“壞基因”,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讓你的腸道更容易長息肉。
2、胡吃海喝: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喜歡點外賣或外出就餐,高糖、高鹽、高脂、辛辣刺激食物的大量攝入,比如油炸食品、肥肉、動物內臟、腌制食品、火鍋等,腸道“不堪重負”,容易誘發息肉;此外,不喜歡吃蔬菜水果,膳食纖維攝入不足,腸道蠕動變慢,糞便在腸道里停留的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和痔瘡,后者進而增加息肉的發生風險。
(圖片來源于網絡)
3、年齡因素:年齡也是影響腸道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腸道越容易長息肉。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的黏膜會逐漸老化,變得脆弱,更容易受到損傷,從而長出息肉。
4、吸煙喝酒:酒精刺激胃腸道,容易導致腸道發生炎癥、水腫,長期飲酒容易誘發腸息肉;有數據表明,長期吸煙人群的胃腸息肉的發生率要比正常人高。
5、熬夜晚睡:熬夜可能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腸道菌群失調等問題,這些因素可能會增加腸息肉的風險。
6、久坐不動:久坐不動可能會引發痔瘡、便秘等,后者進而誘發腸道息肉。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何預防腸道息肉
1、管住嘴:多吃蔬菜水果,保證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入,讓腸道蠕動起來,把垃圾及時排出體外;少吃高脂高糖、高鹽、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腸道“超負荷運轉”。另外,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比如全麥面包、堅果、魚類等,也有助于腸道健康。
2、邁開腿: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每天堅持運動,讓腸道動起來,減少糞便在腸道里的停留時間,降低息肉的發生風險。
(圖片來源于網絡)
3、定期體檢:建議5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有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更應將首次腸鏡檢查年齡提前到45歲甚至40歲。一旦發現腸道息肉,盡早切除,以免發生癌變。
(圖片來源于網絡)
4、戒煙限酒,盡量避免熬夜。
發現腸道息肉怎么辦
如果體檢發現腸道里長了息肉,也不要驚慌。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避免“小息肉”變成“大麻煩”!手術后,一定要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息肉復發。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心態是預防疾病的良藥。靠他人不如靠自己,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從現在起,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愿大家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評論或留言!
腸道里的“小息肉”,可能成為“大麻煩”!------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3729帖
馬醫生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