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這句評價出自鐵腕強人斯大林。這場戰役的勝利也值得這一句盛贊,60萬解放軍擊敗80萬國民黨軍,一場以少勝多的鏖戰徹底扭轉了解放戰爭的局勢。
可在盛贊之下,作為淮海戰役指揮之一的粟裕大將卻保持了沉默。回憶錄里寫滿了自己的戰爭經歷,卻半點不提淮海戰役。這是為何?
淮海戰役:輝煌與犧牲的交織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起,打到了1949年1月。這場時間跨度長達三個月的戰役地理跨度也十分巨大,以徐州為中心,涉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從時間和戰場范圍來看,淮海戰役絕對是一場大戰,投入的兵力絕對不會少——60萬解放軍對80萬國民黨精銳部隊。
這場戰役一開始是沒想到會有這么大戰場的,它的首倡者是粟裕。當年粟裕剛剛結束濟南戰役,敏銳的戰爭嗅覺令他意識到如果能以徐州為中心,將兵力集中,一舉殲滅長江以北敵軍,那么便能徹底分割國民黨統治區,使我黨占據優勢地位。
粟裕的提議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采納,這便形成了“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
我黨想要占據上風,國民黨也不會甘愿俯首,因此淮海戰役打得異常艱難。解放軍面對的黃百韜、黃維、杜聿明國民黨三大主力兵團。這是不光兵力勝己方20萬,還兼有武器之利的強大敵人。可在我黨的領導下和戰士們不畏生死的沖鋒下,這場大戰最終以我軍殲敵55.5萬人獲勝。
毛主席形象地比喻,“一鍋夾生飯,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吃下去了。”我軍在這一場戰役中令國民黨元氣大傷,中國未來的局勢也逐漸清晰。但,這一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回憶錄的沉默:粟裕不愿回望的勝利
勝利的代價是戰士們鮮活的生命化作一個冰冷冷的數字——13.4萬人。這還要從粟裕的“近迫作業”戰術說起。他帶領戰士們將戰壕挖到了敵軍陣地前沿,這確實提高了我軍推進的速度,可同時也加大了我軍的犧牲。
戰役中,士兵在寒冬中匍匐挖戰壕,以血肉之軀對抗碉堡群,每一寸推進都浸染鮮血。每天都在死人,昨天還并肩的戰友,今天便成了路邊無名骨。
毛主席稱贊粟裕是“淮海第一功臣”,在城南莊會議上還破例出門迎接他,感慨“我們的英雄回來了!”可粟裕面對這些榮譽只有無盡的沉默,因為勝利和榮譽的背后是他難以釋懷的悲痛。粟裕晚年回憶時曾說:“這些數字背后(13.4萬人),是無數年輕生命的消逝。”
他向妻子楚青坦言:“每次想到那些犧牲的戰士,我的心就像被刀割。”淮海戰役是粟裕不愿回望的勝利,楚青后來在粟裕的回憶錄補記里說:“他不提,不是因為遺忘,而是因為銘記太深。”
粟裕不愿多提淮海戰役也和他低調的性格有關。粟裕認為戰役勝利源于全軍協作,而非個人之功。除此以外,粟裕當年所處的政治環境也值得注意。粟裕在1958年因所謂“個人主義”和“爭軍權”受到錯誤批判,直至去世十年后才獲平反。在撥亂反正的特殊時期,他選擇以沉默回避爭議。
粟裕被視為淮海戰役的第一大功臣,可他晚年自己撰寫的回憶錄里卻對這一戰只字不提。這是因為淮海戰役的巨大犧牲讓他自責、痛苦,正如妻子江青的那句話不提是因為“銘記太深”。1984年粟裕逝世,他骨灰的一部分被撒在淮海戰場,自此與曾經的同袍們一起長眠。
參考文獻:
[1]馬致寧.粟裕是如何獲得淮海戰役“發明權”的[J].世紀風采,2018(06):15-21.
[2]淮海戰役[J].支部建設,2021(26):24-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