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在四川負責訓練新兵的國民黨第七編練司令部司令羅廣文,收到一封江西發來的電報。發電報的人是胡璉,他正忙著重建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電報內容簡短:“望兄率部順流而東,與逸公相會合,以作最后奮斗。”這里的“逸公”,指時任國民黨江西省主席方天。方天,字天逸,以前出任過國民黨主力部隊第十八軍的軍長,那時胡璉是他手下的第十一師師長。方天帶兵嚴厲,在十八軍中有“方屠夫”的稱呼,但他和胡璉私交很好。胡璉此時急切聯絡羅廣文和方天,與他剛剛在江西重建十二兵團的行動直接相關。
胡璉
時間回到1948年12月15日。淮海戰役雙堆集戰場,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遭到重創。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等主要將領被俘。整個兵團十幾萬人基本被殲滅。只有副司令官胡璉等極少數人逃脫。
胡璉乘坦克突圍時,被解放軍追擊,背部被手榴彈彈片擊中受傷。坦克開到渦河邊缺油停下,他帶傷找到船過河,搭上牛車,最后遇到一支國民黨騎兵才脫險。后來在上海治療,醫生從他背上取出32塊彈片,有的離心肺很近。這次重傷讓胡璉身體變差,對雙堆集之戰心有余悸。
1949年初,國民黨方面任命胡璉為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派他到江西南城,任務是收攏淮海戰場潰兵,同時訓練新兵。胡璉多次申請恢復第十二兵團番號。最后,他的請求獲得批準,第二編練司令部改稱第十二兵團司令部。但這個新兵團,主要依靠重建的第十八軍和第十軍,無論兵力還是戰斗力,都遠不如雙堆集覆滅的原兵團。
胡璉能在江西重建部隊,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國民黨江西省主席方天的支持。方天不只是省主席,還兼任江西綏靖公署主任,控制著大約五萬人的地方保安團隊和民團武裝。這些地方部隊裝備差,訓練不足,戰斗力不強。但胡璉看重他們的人數,認為花時間整訓后可以發揮作用。
胡璉和方天關系密切,兩人都曾在國民黨軍核心部隊第十八軍出任重要職務,有同僚情誼。胡璉私下和方天計算過,把他重建的第十二兵團部隊和方天掌握的幾萬地方武裝合在一起,總兵力接近十萬人。這在當時國民黨軍主力接連受挫的背景下,算是一股可觀的力量。
得到方天支持并初步掌握隊伍后,胡璉的謀劃更大了。1949年3月,他把目標轉向正在四川編練新兵的第七編練司令部司令羅廣文。胡璉、方天、羅廣文三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當過國民黨軍精銳第十八軍的軍長。
方天
胡璉的想法是,如果能讓羅廣文把四川編練的數萬新兵帶到江西會合,再加上他和方天在江西繼續招兵,那么幾個月內,就能集結一支人數不少于二十萬的大軍。
當時國民黨軍殘余的主力,包括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的部隊和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的部隊,總共才七十五萬人左右。胡璉盤算,如果能拉起這支二十萬人的隊伍,由他們三個前十八軍軍長聯手控制,在國民黨殘存勢力中,必定成為有分量的力量,獲得更大話語權。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胡璉非常積極,接連給四川的羅廣文發電報,熱切邀請他率部東進江西,描繪三人聯手大展宏圖的前景。
四川的羅廣文接到胡璉接連發來的電報,仔細看過內容,對這個計劃完全沒有興趣。他認為胡璉的想法純粹是空中樓閣,聽著好,實際做不到。羅廣文經歷了十二兵團在雙堆集的覆滅,震動很大。他私下對參謀長趙秀昆表示,國民黨軍隊確實很難再打贏解放軍了。
羅廣文不肯去江西,理由很實際:第一,他手下的新兵沒有戰斗經驗,隊伍松散。從四川到江西,路途遙遠,帶著這樣的新兵長途行軍,路上逃掉一半人都有可能。第二,長江以北局面已定,解放軍渡江隨時可能發生。時間緊迫,局勢變化快,就算冒險帶兵去江西,也未必趕得上,更改變不了大局。還有一個原因藏在羅廣文心里。當年他當十八軍軍長時,胡璉是副軍長,兩人共事有矛盾。
羅廣文
羅廣文記得,他想推薦參謀長趙秀昆接任十一師師長,結果胡璉暗中聯絡十一師軍官集體抵制,把這事破壞了。有這些過節,羅廣文擔心去了江西,地盤是胡璉和方天的,兵權也可能被胡璉限制,只能幫別人做事。考慮再三,羅廣文決定不冒險,他給胡璉回電,客氣但明確地拒絕了東進的提議。
雖然羅廣文拒絕了,胡璉和方天在江西沒有停下擴充力量。他們利用職權,繼續在江西招兵買馬,整訓部隊,想把手里近十萬人的隊伍再擴大。胡璉估計還能有幾個月的緩沖時間。
可局勢發展遠超他預料。1949年4月20日深夜,長江北岸炮聲震天,解放軍發起了規模巨大的渡江戰役。這個時間,比胡璉預想的早了很多。
南京方面,代總統李宗仁急令胡璉的第十二兵團南下,趕赴江西和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布防,試圖阻擋解放軍向華南推進。但胡璉接到命令后,行動卻不同。他沒有全力趕往大庾嶺,而是帶著部隊向潮汕方向移動,明顯在避開與解放軍主力交戰。
渡江戰役的炮聲,打碎了胡璉在江西經營和拉攏羅廣文組建大兵團的計劃。從那時起,他重建的第十二兵團就開始了不停的撤退。兵團從江西南部出發,沒有向北迎戰,而是一路向南再向西,匆忙退入廣東。
部隊在廣東興寧短暫停留幾天,還沒站穩,又匆忙放棄梅縣,繼續向西轉移。到了7月,這支疲于奔命的隊伍退到粵東的鳳凰山地區。在這里情況更糟。當地活躍的游擊隊頻繁襲擾,胡璉兵團的電話線都難以架設和維護,指揮通訊出現問題。
眼看陸上無法立足,胡璉最后決定放棄部隊,帶著少數親信骨干,匆忙找到船只,渡海撤往當時國民黨控制的島嶼。曾經計劃集結二十萬大軍的圖謀,在解放軍強大攻勢下,迅速破滅。
胡璉拉攏方天、極力邀請羅廣文,三人聯手在江西打造強大軍事集團的計劃,徹底失敗。
計劃失敗的關鍵,首先是羅廣文清醒的判斷和堅決拒絕。羅廣文看清了計劃不可行,也認識到國民黨大勢已去,加上過去的矛盾不愿受胡璉限制。其次,最直接的原因是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的時間大大提前,根本沒有給胡璉在江西從容整軍、等待羅廣文的時間。
胡璉
當解放軍百萬大軍突破長江后,胡璉辛苦重建的部隊,連同方天掌握的江西地方武裝,既不敢也無力有效抵抗,只能不斷撤退。胡璉本人從雙堆集僥幸逃脫,在江西試圖重振旗鼓,甚至幻想建立“三軍長聯盟”支撐局面,這些努力最后都歸于失敗。他和殘部撤往島嶼,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根基已經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