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向東北調派的多為其精銳部隊。
其中駐印軍新1軍、新6軍全部調東北,新6軍編成內還有美械化的青年軍第207師;除了駐印軍這檔外,第13軍、第71軍為美械甲種軍,所轄各師亦為精銳。
再往下是半美械的第52軍,該軍雖并非全美械部隊,但所轄第2師、第25師為老牌的中央軍嫡系,戰斗力很強。
最次一等為滇軍的第60軍和第93軍,該兩軍雖系地方軍,但也是滇軍精華。
此外杜聿明還從第5軍第200師抽了一個團為長官部警衛團,另外駐華北的美械第94軍亦抽調部隊往來使用。
而當時東北方向也集中了我軍的精銳部隊,但老的基干只有10余萬人;且各部之前大都分散作戰,缺乏正規戰經驗,重新聚合為野戰正規部隊,并形成正規戰力尚需時間,東北地區的根據地建設亦如是。
所以東北戰場初期的作戰是相當艱難的,尤其很難打出殲滅戰來。
在這種情況下,東北戰場第一次殲滅國民黨軍整師的新開嶺戰役,就顯得極其有價值了。
新開嶺戰役的背景是1946年秋,東北國民黨軍采取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戰略方針。
東北國民黨軍除以新1軍為主力利用松花江防御我北滿部隊南下外,集中了正規軍8個師的兵力附保安部隊進攻我南滿根據地。
當時南滿方向我軍雖有第3、第4縱隊以及3個獨立師,但各師兵力均甚少,即便主力師也才4000余人,面對國民黨軍猛攻的壓力很大。
正式接戰之后,戰情的發展也的確嚴峻,幾次殲敵企圖都未能很好實現,敵軍繼續深入。
其中第52軍以主力第2師、第25師兵分兩路活動,尤其第25師展開迂回作戰,向我安東進擊。
這個第25師是老牌的中央軍嫡系部隊,號為“千里駒”,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被列入“調整師”建制;自抗戰中期起,該師長期駐防滇南,老兵骨干甚多;抗戰后期雖未列入美械部隊編制,但亦得到半美械的加強。
抗戰勝利后,該師是最早出關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部隊之一,因一直未遭受大的打擊故而非常囂張,以一個團的建制都敢活動。
10月15日,我軍就曾集中第4縱隊第11師主力和軍區警衛團一部,對進占小市的第25師第74團發起過攻擊,但因截擊部隊猶豫,僅殲敵360余人。
而該敵在匯合師部及第73團之后(當時第75團配屬給第2師,后期歸建),便再度進占小市,并向賽馬集展開攻擊。
我第11師組織2個營的兵力,在賽馬集以北的分水嶺一線展開阻擊,斃傷敵300余人后撤出陣地。
我第4縱隊決心集中縱隊主力殲滅敵之一路,除了原本在該方向的第11師外,又令第12師主力(另留第35團阻擊敵人)向該方向集結。
因此待第25師主力進占賽馬集時,我軍在這一方向集結有第10師主力、第11師的5個團。
雖然表面上看此時我軍是5個步兵團對敵2個步兵團,但是雙方部隊之間的兵力實數卻相差極大。
以1946年9月第25師的實力數調查,該師全部兵力達13541人,屬于超編狀態,僅略少于當時我軍的第4縱隊兵力數。
其下屬的3個步兵團,每團兵力實數均有3600余人,幾乎接近于我第4縱隊一個師的兵力數了。
當然,執行迂回任務時第25師并不會將全部的兵力都拉出來,一部分機關勤務人員和駐地留守人員肯定不會帶走,但一個團出戰3000來人,再加上師部和直屬隊出1000多人,全師總兵力1萬出頭還是問題不大了。
再加上第25師屬于半美械加強,彈藥的配備也充足,所以這就是其非常囂張的資本。
因此具體到1946年10月23日的時間點,第25師主力估計有7000來人(前期損耗了六七百人),而其自認為對面的我軍只有第11師一個師,所以膽子仍然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第25師還進行了分兵操作,由其師部率第73團以及第74團的一個營繼續攻擊前進,而留下第74團主力防守賽馬集。
24日下午,第4縱隊集中第11師第31團、33團,第12師第34團以及軍區警衛團的2個營在縱隊炮兵團(實際實力為營級)支援下對賽馬集的第74團主力展開攻擊。
這次戰斗,我軍以大約4個團的兵力打其2個營,以實際兵力論大約有3比1的優勢,還有炮火支援。
因此戰斗當晚,第74團團長便向師長李正誼發電求援,李正誼斥責第74團的求援舉動,并令其固守當地;結果第74團守了一夜害怕被殲,在傷亡200余人后,棄守賽馬集,又跑回了小市。
在這種情況下,李正誼不得不率師主力回師賽馬集,該敵按先前的情報計,只有師部直屬隊、第73團和第74團的一個營。
所以在27日,我軍集中第11師3個團、第12師5個團的兵力對進至雙嶺子地區的該敵展開圍攻。
但仗打起來后發現情況不對,敵人越打越多,后來審訊俘虜發現第75團已經歸建,戰場上的敵我兵力實數其實相當。
因此在斃傷敵800余人后,雙嶺子戰斗亦戰成僵持;我軍后撤,以一個團與敵保持接觸,將敵誘至新開嶺地區。
此時第25師的三個團都已經會合,雖然在之前的小市(斃傷360余人)、分水嶺(斃傷200余人)、賽馬集(斃傷200余人)、雙嶺子(斃傷800余人)等諸戰中,戰損超過1500人,但并未出現成建制損失。
尤其是四戰中的三戰,都是第4縱隊試圖打圍殲戰的,但最終都未能得手;第25師認為既然之前以一團之力都不會被殲滅,這次3個團匯合,仍有八九千之眾,其仍能完成任務。
但是第25師沒想到的是,此時我第4縱隊第10師已經歸建,這是該縱隊戰斗力最強的一個師,該師的抵達成為日后新開嶺戰役獲勝的關鍵。
因為敵第25師并不清楚對面我軍的兵力變化,反而認為自己仍占優勢,可以繼續長驅直入。
10月30日,第25師整理后全師推進,具體分南北兩路,南路又細分為三路,進入新開嶺地區。
新開嶺地區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袋狀谷地,敵若進入此地的話利于我展開圍殲。
作戰部署是:
A:第10師主力擔任主攻,從東北方向經戰區制高點老爺嶺向第25師指揮所黃家堡子發展攻擊;另以第30團(欠1個營)為縱隊預備隊。
B:第11師完成阻擊任務后向南迂回,從東南方向攻擊敵人;
C:第12師(欠第35團)從西北方向展開攻擊,對敵展開合圍;
D:縱隊炮兵團(實際實力數為營)選擇陣地,主要支援第10師的攻擊。
此時雖然我軍一個團的兵力不過1300—1500人,但集中8個步兵團的兵力,再加上各師警衛營,對敵戰斗兵力(即3個步兵團)也有將近兩倍的兵力優勢。
另外我軍炮兵團雖然是營的實力數,但裝備的火炮是榴彈炮和野炮,各師還有山炮,對敵一個師屬山炮營優勢很大。
10月31日上午10時,進攻開始,但剛開戰就出了狀況。
因為第10師是長距離行軍回來的,可攻擊的時間又卡得很緊,所以對當地的地形不熟悉,兵力也很分散。
而敵第25師因為根本不知曉已被包圍,所以它也在組織進攻,甚至還先于我軍展開了部隊。
此時守備制高點老爺嶺的第11師警衛營和第33團的2個連,因傷亡過大和敵展開迂回失守陣地,這就使得第10師跟敵發生了遭遇戰。
由于我軍兵力未能展開,故而對老爺嶺的進攻未能奏效。
所以31日當天的交戰其實是雙方對攻,我軍由于未能控制制高點老爺嶺造成后續交戰被動,但各師均搶占了部分邊沿陣地,對敵三面包圍的態勢得以形成。
11月1日,第10師第29團輪番攻擊黃家堡子正北、西北兩高地得手;但第28團對老爺嶺的攻擊依舊艱難,當日傷亡達500余人。
這個團是第4縱隊歷史最老、戰斗力最強的團,經受如此損失,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不過第12師斷敵后路成功,將敵第25師全部包圍在了新開嶺地區。
但是此時的戰斗情況是非常嚴峻的,因為戰斗已經整整兩天了,雖對敵達成合圍,可戰區制高點在敵手中,第25師的攻防表現又均屬上乘,甚至對其上峰發報稱“不要援兵,只要炮彈”,可見固守信心尚足。
而且國民黨軍不可能不對其施救,其在東北的頭號主力新22師已經在開進途中,若該敵抵達,則新開嶺圍殲戰也將無法達成。
緊要關頭,第4縱隊召開了緊急會議,認為連日戰斗我軍傷亡不小,但敵軍損失亦大;我有困難,敵人困難更大;只要存在最后的殲敵可能,就仍要再嘗試下。
會議上同時分析道,老爺嶺為戰役的關鍵,決定動用預備隊,加強炮火支援(遼東軍區又配屬了6門野炮),掩護第10師強攻。
2日拂曉,第11師部隊出擊老爺嶺側后得手,對其造成嚴重威脅;第12師攻占大廟得手,更加孤立了敵老爺嶺陣地。
第10師第28團繼續強攻老爺嶺正面,預備隊第30團的兩個營則展開側翼攻擊,最終在8時30分,將兩天多來先后沖擊9次而未下的老爺嶺攻下!
老爺嶺的易手立即逆轉了戰場態勢,第25師部隊全線混亂,竟然在短時間內就分崩離析,徹底失去了組織能力和戰斗力。
我三個師部隊趁機全線出擊,將該敵壓縮在黃家堡子河套內全部殲滅。
此役共計斃傷敵團長以下2100余人,俘虜師長李正誼、副師長段培德以下6200人,總計殲敵為8300余人。
當然,關于新開嶺之戰的殲敵數還有別的說法,這主要是統計口徑和時限的問題,如加上之前一系列戰斗的戰果,則總殲敵數達到了近萬人之數。
此數雖不是第25師的全部人數,但該師正副師長被俘,三個團長非死傷即俘,可以說把帶出來的戰斗兵基本上全都損失了,故而認定為全殲是沒問題的。
而第4縱隊方面,在新開嶺戰役中犧牲338人、負傷1582人,加上其他減員,總計減員2128人,戰損比約為1比4。
此次戰役的獲勝,是東北戰場上第一次殲滅敵一個整師的大勝,對于貫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爭原則有極大意義,也為后續東北我軍的繼續殲敵,打下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