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行業的“掃黑風暴”似乎沒有停下去的意思了。
繼比亞迪懸紅500萬元征集“黑公關”線索外,華為鴻蒙智行和極氪也緊隨其后,這場由本土車企主導的輿論反擊戰,與沉默的日系、德系、美系、韓系車企形成鮮明反差——當中國品牌在輿論場與“暗箭”搏斗時,跨國車企們普遍采取的靜默姿態,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全球汽車產業競爭的多重鏡像。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已催生出獨特的產業形態,2024年比亞迪銷量突破400萬輛,極氪以87%同比增速達22萬輛,排名前十的車企占據了超8成的市場空間,這使得每個百分點的得失都關乎生死。
高壓的環境催生了“黑公關”溫床,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就曾在微博明確指出:“某車企在使用黑公關手段,對該公司品牌及產品進行貶低、拉踩和惡意詆毀。 ”
反觀跨國車企,其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存在感相對薄弱。2024年,除了特斯拉,各家跨國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大都是銷量隱身。
當戰場從“增量爭奪”轉為“存量廝殺”,處于攻勢的中國車企更易成為輿論靶心。
而固守燃油車基本盤的跨國品牌,其輿論壓力更多來自產品質量危機,這類問題往往通過召回而非輿論戰去解決。
比亞迪起訴某自媒體獲賠201萬元的案例,暴露出新晉品牌對輿論場的敏感。這些從燃油車時代邊緣崛起的品牌,既要破除低端的刻板印象,又要對抗技術抄襲的污名化標簽,折射出新生代車企在構建品牌權威過程中的一些脆弱性。
跨國車企則享受著歷史積淀的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輿論豁免權”。
某德系豪華品牌2024年被曝排放數據造假,但社交媒體聲量僅為同期某自主品牌自動駕駛事故的零頭。這種不對稱的輿論待遇,源于消費者對百年品牌的容錯預期,就像人們會寬容老牌餐廳偶爾失手,卻會對網紅店吹毛求疵。
而更深層的原因,則在于跨國車企通過長達三十年的合資體系,構建了覆蓋媒體、智庫、行業協會的生態護城河。
這種差異背后,是兩種文化的碰撞,中國車企在新能源賽道肩負著國家戰略使命,必須旗幟鮮明捍衛技術聲譽;而跨國車企作為市場參與者,更注重維護商業友好形象。
更深層的博弈在于,某些外媒對中國車企黑公關指控的二次傳播,本身已成為某種地緣競爭的工具。
跨國車企的“沉默”,不應簡單解讀為置身事外的從容。
在智能電動車時代,當大眾斥巨資入股小鵬,豐田用上了華為的智能座艙,傳統巨頭正在以資本紐帶化解競爭對立。這種更高維度的競合,或許才是根治“黑公關”痼疾的終極方案。
可以這么說,中國車企的“天價懸賞”,既是應對當下困局的無奈之舉,也是重構產業秩序的破冰之錘。當這場戰役從法律訴訟延伸到技術對抗,從企業單打獨斗升級為行業集體行動,其意義早已超越個案勝負,或許有一天,當中國汽車品牌真正掌握全球價值鏈話語權時,黑公關的暗箭將自動失去靶心,因為規則的制定者,從來不需要在泥潭中纏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