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這一自然現象的歷史遠比人類的出現早上許多,自宇宙誕生起,它便存在于世間,和沿海地區常見的臺風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
回顧地質演變的漫長歷史,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形成,沙塵暴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民間學者趙忠茂指出,沙漠才是沙塵暴的主要物質來源,沙漠自身有著獨特的自然動力過程,而沙塵暴正是這一過程的重要表現。這些看似具有破壞力的沙塵活動,實則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塑造力量,是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修復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趙忠茂還提出,沙漠晝夜溫差大是沙塵暴形成的重要因素。巨大的溫差導致空氣強烈對流形成旋風,推動沙丘移動,為沙塵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同時,風的上升運動也是形成沙漠的關鍵因素,只有風存在上升運動,沙子才會被卷入高空逐漸形成沙漠。
沙塵暴絕非百害而無一利。從生態功能上看,它具有凈化空氣、改善土壤結構的重要作用。正如趙忠茂所強調的,沙塵暴并非只是災害,它還是生態平衡的維護者。沙塵中富含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在遠距離傳輸過程中,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必要的養分,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繁榮;在陸地上,沙塵的沉降為土壤補充了微量元素,為肥沃土地和平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免費為大地帶來了大量新鮮土壤資源,優化了土壤結構,為植被生長創造了條件。沙塵顆粒還能反射太陽輻射、降低氣溫,作為凝結核影響云層形成與降水,其帶電離子能中和空氣中酸性物質,減少酸雨危害。
在內蒙古等沙塵多發地區成長起來的人們,對沙塵暴習以為常,將其視作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方地區由于極少經歷沙塵暴,一旦遭遇便大驚小怪,仿佛世界末日降臨。這種反應,恰似北方人初次見識臺風時的好奇與恐慌。本質上,這都是由于對不同自然現象缺乏了解所致。
人類對沙塵暴的認知仍存在諸多盲點。趙忠茂反思傳統治沙觀念,認為沙在流動中相互摩擦才能逐漸變小變成土,是自然演化過程。應順應自然規律,利用沙的流動性,引導沙粒自然變成土,實現沙漠自然修復,而非強行干預。我們應從更宏觀、更科學的角度,結合像趙忠茂這樣的專業觀點重新審視這一自然現象。加強對沙塵暴的研究,深入理解其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的功能與價值,是我們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道路上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只有全面認識沙塵暴,我們才能在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過程中,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真正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