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安寧市將迎來撤縣設市30周年,也是我進入安寧市老年大的第二十一年。有人說:老年大學像是一方精神凈土,大家可以在此更新知識技能,修養身心,廣交朋友,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而我卻想說,她更像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讓老人們持續從中感受到求知的樂趣,生活從此又多生出了些美妙的顏色。
傳承。為使退休同志盡快適應退休生活,實現“增長知識 豐富生活 陶冶情操 促進健康 服務社會”的夢想,安寧市委老干部局原局長徐文泉向市委領導建言應盡快創辦老年大學。就這樣,2003年8月,安寧市老年大學誕生了。作為為群眾辦實事的典型,得到了安寧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核定了編制、下撥專項經費和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名譽校長,市委副書記任校長的校務委員會。22年來,安寧市老年大學原副校長洪鐘、黃繼學、汪永昌、蔡玉英、李紀常等前輩們積極探索、身體力行、勤懇奉獻、服務群眾,2020年9月,已形成以市(安寧市老年大學)街道(分校)社區(老年學校)為主體的三級老年教育辦學網絡。2025年老年大學將追隨前輩足跡,傳承前輩精神,堅持不懈地“在思想上常懷敬畏之心,在站位上突出政治性,在落實上突出實效性”的精心精細精準做好新時代老年大學工作。
創新。 走進安寧市老年大學,嶄新的校舍、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令人眼前一亮。誰能想到安寧市老年大學從成立至今,經歷了7次異地搬遷,從開初2個班78名學員發展到今天校本部6個系18個專業36個班1286名學員的巨大變化。究其原因,一是有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團隊。他們善于學習,在不斷學習實踐中提高了工作能力素養,練就了敏銳的洞察力,做到常辦常新。他們探索實踐了“學習+互動”“室內+室外”“思政+志愿”等教學模式,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教學模式上,活躍了課堂氛圍;他們始終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第二、三課堂為主線”原則,實現了老年學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他們采取了“班—班長—班委—學員”班級管理模式,并制定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在教育過程中,始終以學校制度為行事原則,讓老年學員看到學校散發出的科學、理性之光。2025年市老年大學將探索和實踐,實行“小班化、精品化”辦學模式和特色教學,讓辦學模式更精致,為師生面對面交流提供便利,教師能及時了解學員短板和需求,進而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老年學員更加自信,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合作精神進一步加強。
奉獻。老年大學師生就是這么一群可親可愛可敬可佩的志愿服務者。20年,堅持在金方街道日月湖公園義務教授太極拳的蘇竹仙老師;20年如一日,致力于在安寧市推廣普及健身氣功的李曉敏老師;8年,共為街道、社區、機關、部隊、醫院和企業義務寫春聯和送福字7000余幅,被老年大學師生們戲稱為“寫春聯狂人”的華學書; 10年,堅持帶領老年大學部分志愿者進街道、進社區、進單位、進學校義務演出300余場次,累計服務時長約1180小時的趙華……校園里,他們答惑解疑,探討學習;校園外,他們參與活動,學以致用。他們對學習的激情,求索的執著和生活的向往,不氣餒、不服老的勁頭總是深深感染著,時時感動著每一位安寧市老年大學人。我們不僅要把學員當作自己的父母用拳拳赤心來做好服務,還要把學員當作自己的朋友用殷殷深情來交心共鳴。這也就會擁有一幫“老”朋友,也是好朋友,他們是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溫度。在我眼里,老年大學工作是充滿溫度的工作。我們既是圓夢人,提供教育資源,幫助學員圓夢;我們又是筑夢人,引導老年學員發現學習需求,找回青春夢想;我們還是追夢人,伴隨學員的追夢旅程去追尋我們的夢想,用真心換信賴,用熱心換滿意,用拳拳赤心換幸福花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