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至1965年間,新中國共授予1614位開國將帥軍銜,他們以血肉之軀鑄就了新中國不屈的脊梁。然而歲月和命運帶來了他們,也會帶走他們。
如今,仍健在的開國將帥僅剩一人——王扶之少將。他的一生橫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及新中國建設,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的傳奇。
王扶之,1923年生人。他出身貧苦,命運還對他異常苛刻。5歲那年,母親走了,王扶之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有心要供他讀書明理,可家中實在拿不出那么多錢。
于是讀到12歲,王扶之不得不輟學為地主放牛來補貼家用。本來該是個泯然眾人的放牛娃,但1935年一支隊伍的出現改變了他的人生。
陜西紅軍到了王扶之的家鄉,這支隊伍給貧苦百姓帶來了不一樣的思想,王扶之心中的革命火種也被點燃了。可招兵干部卻半信半疑。
但最終,招兵干部還是收下了他,因為他會寫字,也因為他高過同齡人的身高和機敏的反應。他被破例收編入“少共營”——一支平均年齡不到16歲的特殊部隊。
紅軍條件艱苦,武器裝備十分有限,王扶之一開始僅僅分到了一支梭鏢。他的第一支步槍是1935年勞山戰斗中自己繳獲的。靠著梭鏢就敢沖鋒,還能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怎一個厲害了得。王扶之很快被提拔成了班長。
軍中同袍總是戲稱他叫“王大膽”,王扶之對此卻十分認真,他嚴肅地對戰友們道:“不是膽大,是敵人欠窮人的債該還了!”
后來,王扶之因為能讀會寫被調入了測繪隊,憑著過硬的本領又得了個新外號——活地圖。跟著中國共產黨南征北戰多年,王扶之也從一個放牛娃脫胎換骨成了一個忠誠的戰士。
王扶之為祖國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止。
1950年,戰火再燃,王扶之任志愿軍115師副師長遠赴朝鮮。他在一次戰斗中,因受到敵軍炮擊而與戰友們一起被埋于坑道。38小時過去,氧氣已幾近于無,死神的鐮刀已在他們身邊徘徊。
王扶之用最后的力氣在殘破地圖背面寫下遺書:“若犧牲,請轉告祖國人民,115師完成任務了。”萬幸的是,救援隊及時趕到了。
而王扶之醒來的第一時間還在關注戰斗——“電臺保住沒有?前線的同志聯系上了嗎?”朝鮮回來后不久便是大授銜,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后來1967年又晉升少將。
之后,王扶之又先后參與指揮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西沙海戰,提出的“冰面布雷”戰術成為我軍因地制宜作戰的經典案例。在新疆軍區任職期間,王扶之主持修訂的西北邊防地圖精度遠超同期衛星測繪,為邊防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1998年退休后,王扶之仍心系國家發展,為區域經濟與國防戰略建言獻策。在2003年,80歲高齡的他受邀參與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可行性研究。拄拐實地考察三個月,他在規劃圖上精確標注出12處海底地質斷層,贏得滿堂驚嘆。
王扶之從放牛娃到開國少將,從戰場烽煙到和平建設,他以赤子之心詮釋了什么是“為人民服務”。如今,102歲的他仍以硬朗身姿屹立,如同不滅的精神豐碑,提醒后人:英雄雖老,信仰長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