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玲玲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4日主辦“能源中國——全面加速綠色能源轉型 推動協同發展”活動。能源基金會戰略規劃主任傅莎在會上表示,自“雙碳”目標提出五年來,中國已構建起完善的“1+N”氣候政策體系,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堅實保障。碳中和產業投資空間廣闊。
政策紅利正推動碳排放趨勢發生積極變化。據測算,2018年至2022年間,工業、交通、建筑三大領域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4%、7%和15%。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快速增長,今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新增電力需求的2倍,帶動電力部門及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實現歷史性下降。
7月4日,能源基金會戰略規劃主任傅莎在會上發言。國是直通車 趙斌 攝
此外,中方將提交覆蓋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也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了充足準備。
在此背景下,綠色技術與產業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興核心引擎。傅莎透露,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25年至2060年間,中國所需投資規模預計將達到19.5萬億至36.2萬億美元。從行業分布看,電力部門因涵蓋全部可再生能源建設投資,規模居首。終端部門則聚焦節能技術等增量投資,各領域均展現巨大潛力。
細分領域中,電力部門投資潛力達7萬億至19.7萬億美元,負成本技術可貢獻近80%的碳減排量,風光技術及電網、儲能投資占比近半;建筑部門熱泵技術和節能電器將成為減排主力,新型建筑體系如零排放建筑具有巨大投資潛力。工業部門雖投資潛力相對較小,但節能技術和原料替代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交通部門投資潛力在1.1至4.3萬億美元之間,純電動輕型車和充電基礎設施將成為投資重點。
盡管前景廣闊,實現投資促進碳中和的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傅莎指出,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需解決電網靈活性不足和新一代儲能技術商業模式不成熟的問題,能效提升技術尚缺乏有效激勵措施和可持續融資機制。此外,商業化前期技術還需大量研發投入和耐心資本支持。
對此,傅莎建議通過政策激勵、商業模式創新及多元化融資解決,如利用容量電價支持儲能,發揮買家效應推動綠氫項目,同時優化融資結構,強化財政對早期項目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