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江西吉安的秋陽下,一具覆蓋黨旗的靈柩緩緩降入墓穴。棺中安眠的骨骸,經DNA鑒定確認屬于93年前犧牲的紅軍名將黃公略。他的侄孫黃都仕含淚低語:“叔爺爺忠骨終得安葬,我們終能告慰英靈了。”
這一刻,歷史的塵埃落定,而一位“飛將軍”的傳奇,再度穿越時光熠熠生輝。
少年秉性:一掌推開舊世界的浪濤
1898年的湘鄉縣中沙鎮,稅警當街欺壓民女的暴行激怒了一個少年。15歲的黃公略猛然上前,一掌將稅警推入河中。鄉鄰驚呼:“這后生吃了豹子膽!”這份剛烈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軌跡。
1915年,17歲的他投筆從戎,從湘軍文書起步。七年后,他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與彭德懷成為同窗。彼時二人徹夜論兵,彭德懷曾嘆:“公略談戰略,如觀星辨向,洞若觀火。”這段同窗之誼,為日后的平江起義埋下伏筆。
革命淬火:平江驚雷震南國
1927年,黃公略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廣州起義的硝煙中,他親見共產黨員張太雷血灑街頭,毅然宣誓入黨。次年7月,他潛回湘軍任隨營學校校長,秘密策反。某日訓練場突降暴雨,他借機高呼:“子彈屬于反動派,雨水屬于工農!”暗中將300枚子彈交給地下黨7。
起義前夜驚險萬分。彭德懷發現南縣縣長手令:“黃公略系共黨,速捕!”當即點燃手令,飛馬傳信。7月22日,平江城門升起紅旗,黃公略率部與彭德懷會師,紅五軍宣告誕生。當彭德懷率主力奔赴井岡山時,黃公略獨留湘鄂贛,僅一年便建成橫跨二十余縣的蘇區,毛澤東驚嘆:“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飛將軍”橫空:白云山巔的決勝瞬間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圍剿”決戰在即。黃公略率紅三軍隱蔽于白云山九寸嶺。當國民黨公秉藩師進至山腰,他突發奇招:命戰士沿陡坡滾落巨石。敵軍陣腳大亂之際,他親率尖刀連如鷹隼俯沖,直搗指揮所。在白云山指揮所觀戰的毛澤東目睹此景,揮毫寫下:“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此戰后,“飛將軍”美譽傳遍蘇區。
他的戰場嗅覺堪稱神奇。第三次反“圍剿”中,紅軍主力被困君埠。黃公略提議:“敵必料我西逃,當向東突!”果然,部隊穿越敵陣縫隙時,哨兵酣睡在側。朱德感慨:“公略用兵,如庖丁解牛!”
星隕東固:33歲的永恒悲歌
1931年9月15日,方石嶺大捷的硝煙未散,黃公略指揮部隊向瑞金轉移。行至吉安東固六渡坳,三架敵機突襲掃射。為掩護戰士,他縱身撲倒身旁參謀,自己卻胸口中彈。彌留之際仍問:“繳械……完成否?”
追悼會上,毛澤東親撰挽聯:“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降;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后世繼君來。”字字泣血。
不朽榮光:從故居匾額到國家名片
1986年,湖南省政府按原貌修復湘鄉中沙鎮黃公略故居。楊尚昆題寫匾額,聶榮臻揮毫:“赤幟高擎” 25。故居陳列室中,31件遺物無聲訴說:北伐時的銅哨、平江起義的懷表、反“圍剿”繳獲的鋼筆。
2002年8月1日,《人民軍隊早期將領》紀念郵票首發。五枚郵票中,黃公略位列第一枚,面值80分,發行1164萬枚。設計者王宏劍以粗獷線條勾勒其棱角分明的側臉,背景是奔騰的贛江——恰似“贛水那邊紅一角”的詩意再現。
2025年4月,黃公略故居修繕工程獲批。文物專家在批復中特別強調:“須切合史實,精準還原1896年始建時的青瓦土墻、萬字布局。”
當游客撫摸那些修復的檁木時,或許能感受到——33歲的生命雖短,卻已在歷史梁柱上刻下永不磨滅的榫卯。
【參考資料】《黃公略傳》(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解放軍出版社)《毛澤東詩詞全集箋證》(中央文獻出版社)《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檔案·黃公略故居卷》(湖南省文物局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