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鏡頭對準隴東的溝壑時,總有人刻意調高濾鏡的飽和度,將這片土地的褶皺渲染成文明的傷疤。網絡時代的獵奇視角里,甘肅成了貧瘠的代名詞,而那些在華北平原上沉默的蕭瑟村落,卻從未承受如此密集的審視。這種選擇性的"視覺暴力",正在將五千年文明發(fā)源地,異化成后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標本。
凝視的失衡:荒涼敘事背后的認知陷阱
華北農村冬季的灰調,被高鐵站璀璨的霓虹稀釋;中原腹地的蕭索,在抖音里被糖炒栗子的熱氣柔焦。唯獨甘肅的蒼茫,總被定格成永恒的黑白默片。當"董志塬的麥浪能托起整個北緯35度的豐收"這類詩意的真實被選擇性遺忘,人們便陷入"以偏概全"的認知窠臼——用七里河區(qū)的土山指代整個河西走廊,用定西的梯田概括隴南的竹海。
這種視覺暴力背后,是信息傳播的達爾文主義在作祟。某短視頻平臺上,帶有"甘肅貧困"標簽的內容播放量是"甘肅美景"的17.6倍。算法精準捕捉著都市人的優(yōu)越感,將文化獵奇包裝成悲情敘事,正如十九世紀傳教士鏡頭里刻意擺拍的"東亞病夫"。
歷史的回響:從邊塞詩到現(xiàn)代性偏見
王之渙不會想到,"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涼州詞,會在千年后成為某種文化詛咒。邊塞詩的蒼涼意境,經過代際傳播已固化為集體無意識。當現(xiàn)代傳媒遇上古典意象,便催生出變異的認知圖譜:敦煌壁畫飛天被簡化為黃沙中的殘片,張掖丹霞成了外星地貌的注腳。
這種認知折疊有著深刻的后殖民烙印。西方探險家斯文·赫定們鏡頭里的西北影像,至今仍在塑造國際視野中的甘肅想象。2019年某國際地理雜志評選"全球十大荒原",河西走廊竟與撒哈拉沙漠并列,全然無視祁連雪水滋養(yǎng)的綠洲文明。
解構與重構:超越景觀的文明對話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磚雕藝人的刻刀正在大理石上復活《古蘭經》的經文;慶陽香包繡娘用七十二種針法,將《詩經》里的草木紋樣繡進二十一世紀。這些文明肌理中的細膩年輪,正在消解簡單的地理決定論。當白銀市的云計算中心為"東數(shù)西算"工程提供綠色動能時,荒涼敘事在科技之光下愈發(fā)顯得荒誕。
甘肅需要的不止是辯白,更需要重建話語體系。就像莫高窟的反彈琵琶,用文明的多樣性解構單一敘事。當我們在抖音刷到隴南茶園時,在朋友圈分享甘南草原星空時,在知乎討論蘭州重離子加速器時,就是在為這片土地書寫新的注釋。
黃土高原的褶皺里,藏著華夏文明最初的源代碼。那些急于用"荒涼"來標注甘肅的人,或許從未讀懂大地的詩行——當春風吹度玉門關,河西走廊的苜蓿會開出整個歐亞大陸最絢爛的紫云,祁連山的雪水將再次激活絲綢之路的文明基因。這不是地理的逆襲,而是認知的重構:在偏見制造的認知洼地里,我們終將打撈出被遮蔽的文明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