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職場Bonus」(ID:ZhiChangHongLi)
一夜之間,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體Manus刷屏,給打工人開啟了新一波裁員危機焦慮。
2025年被業內看好為"AI應用爆發年"。在麥肯錫官網首頁,一篇題為《生成式 AI 在中國:2 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的報告指出:約2900萬商業分析人士、2200萬IT與軟件工程師、700萬的創意與藝術從業者深受AI影響。
不過在這場劇變中,我們也找到了一些反過來借助AI,從裁員危機中翻身的人。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被“重置”了所屬行業,甚至實現了年入百萬。
AI數字藝術家“土豆人”:裁掉自己,投奔數字藝術 ╱ 01
AI應用開發者:當玄學遇到大模型 ╱ 02
AI IP主理人:在元宇宙風口中找到AI風格化 ╱ 03
AI+教育:開網校虧600萬后的翻身仗 ╱ 04
AI數字藝術家“土豆人”:裁掉自己,投奔數字藝術
林晨,33歲,前廣告公司創意總監
2023年,幾乎是所有創意設計人的“噩夢”年。
AI文生圖一來,最先沖擊的就是藝術創作行業。在國外,SoA針對12500名從業者的一項調查顯示,有25%的插畫師因AI丟了工作。國內大廠也在裁撤設計崗位。
林晨在廣告行業打拼7年后,成為了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群總監。但他早就感受到了行業變冷,AI的出現更是讓人覺得難受,好像自己怎么變都跟不上市場變化。
為了應對不確定性,林晨開始上手接觸Midjourney(AI文生圖工具)。與一般嘗試者不同的是,林晨深深被AI的強大能力所吸引。“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生成式AI是否也意味著創意可以不再局限于生產環節的束縛。”林晨回憶道。
林晨沉迷在Midjourney上揮灑創意,并在小紅書上同步更新作品。林晨越來越意識到,AI時代的到來不是終結,更多的是新生。
讓他倍感驚喜的是,自己的小紅書更新一段時間后,其作品“Nike廟廟屋”、麥當勞“傳家寶”系列相繼意外爆火,甚至被海外用戶瘋狂轉發。
林晨敏銳地嗅到,品牌客戶也開始關注生成式AI創作的商業價值。于是,他帶著唯一的員工——AI,走上了AI數字藝術家的創業道路。
● @土豆人 Tudou_man 小紅書賬號
創業總歸意味著要面臨更多未知的壓力,承擔更多責任和風險。生成式AI的不確定性,給本就不穩定的創業,增添了更多危機的色彩。
AI的生成邏輯是概率性的,無法像人工設計一樣精準控制。因此,他經常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新的創作工具以及AI工具的表達話術。通過生成結果迭代,不停調整關鍵詞、參數、畫面內容,結合后期處理,去創作。
林晨把這個反復調試的過程稱之為“黑箱測試”:黑箱測試期間,有時一個Demo會反復嘗試上百次。“1個15秒視頻,電腦要跑30分鐘左右,這很費時間。”林晨表示。
想要創作出滿意的AI藝術作品,需要不斷表達想法,和AI工具“對話”。而在這個過程中,林晨也訓練出了一個自己的“數字分身”。“雖然它能在思考上很像我,但是在創意上,人依然具有不可超越的價值,AI能做的僅僅是達到你,但人能做的是不斷超越自己。”林晨說道。
如今,林晨的賬號@Tudou_man 一條商業合作的價格達30-50萬元,合作品牌皆為超一線陣營。在廣告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這一成績格外矚目。除了與數十家知名品牌建立合作,他今年還攜手快手與可靈AI,共同打造極具創意的蛇年形象。
IP商業化跑通后,他還推出了數字藝術展IP《再生美術館》,持續探索AIGC藝術的無限可能。“當一個新的媒介出現,它會重新定義人與內容、品牌與觀眾的關系,而我希望站在這個變革點上,去探索它的邊界。”林晨告訴《職場Bonus》。
“我最初能被看到,也許是一種幸運;但比幸運更難得的,是有勇氣做出選擇。”
● 左為數字藝術展《再生美術館》;右為林晨與快手合作的靈蛇概念
● 林晨(受訪者供圖)
AI應用開發者:當玄學遇到大模型
Levy,32歲,前字節跳動產品經理
本科英語專業,輔修統計學,碩士金融,畢業后人工智能法律領域創業。這些看似毫無邏輯的經歷的背后,是Levy與人工智能的“雙向奔赴”。
Levy一直對人工智能非常感興趣。2016年AlphaGo戰勝圍棋冠軍李世石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時,他徹底按捺不住自己的的AI夢。
和許多人做一件事之前充分準備不太一樣,Levy一直踐行的是邊學邊干。“長期備戰而不參戰,會讓人和很多機會擦肩而過”,而Levy也一直是一個熱愛觀察和學習的人,這使得他成為了那時很少見的又懂運營、又懂人工智能的“復合型”人才。
自己的努力,加上朋友做背書,Levy成功加入了香港科技大學一位教授的人工智能創業項目,23歲就承擔起了公司COO的角色。
組建團隊、規劃戰略、運營公司等,初出茅廬的Levy把公司運營的井井有條。“這也歸功于當時教授的放權”,Levy回憶道。
為了在AI領域站穩腳跟,Levy自學了吳恩達教授在deeplearning.ai上發布的所有AI課程,同時鉆研Python編程和神經網絡技術。“這時候我本科輔修統計學時學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知識全都派上用場了。”他如此感慨。
第一段創業happy-ending后,AI行業也進入了冷靜期。直到2022年ChatGPT驚艷出世,再次點燃了身在大廠工作的Levy的激情——Levy驚喜地發現,GPT的運作模式,和自己在禪修時曾經構想的未來AI產品形態竟然一模一樣。他開始關注LLM技術層面的信息。
● Levy 2016年構想的未來AI產品形態(受訪者供圖)
圖注:Levy 2016年構想的未來AI產品形態
他發現大語言模型就是在做“下一個token的預測”,而這正和“算命”的底層邏輯相契合。并且,大語言模型頻繁被詬病的“幻覺”問題,在算命這個場景反而不再是劣勢。幻覺帶來的答案隨機性和創意性,能讓內容更豐富飽滿,對命理來說反而更好。
兩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在LLM的助推下不謀而合,這讓Levy倍感興奮。2023年,Levy離開字節飛書,短暫加入一家Agent Platform創業公司后,開始了自己AI命理的創業之旅。
Levy的AI命理師(FateTell)一出場就瞄準了海外市場。一是因為Levy觀察發現,海外用戶似乎對中國文化更感興趣,用戶付費習慣也不錯;二是也有他自己的愿景在,他判斷“文化出海”未來是大勢所趨,并且希望能通過AI促進國學、傳統文化的傳播。
這一判斷也剛好契合了市場走向——2024年恰好也是"出海元年",浪潮正猛。
作為一款傳統文化出海產品,FateTell于去年7月開啟小范圍內測。內測期間的產品形態只是一個多智能體對話平臺,有AI占卜、財富事業測算等功能。但對話類產品的短板逐漸顯現:即使設置了推薦問題,用戶往往還是不知道應該問些什么。
所以Levy及團隊推出了《萬字的命理報告》和《年運報告》,通過“答案前置”的模式將用戶從“提問焦慮”中解放,并設置付費點,提高用戶的付費意愿。“用戶更在意明確的價值感知和得到滿足的心理預期。”Levy總結道。
● FateTell產品頁(www.fatetell.com)
12月FateTell正式上線,僅一個月營收便突破了上萬美金,并持續在增加。
2025年初,DeepSeek的爆紅,也意外為AI算命賽道帶來紅利。Levy向《職場Bonus》透露稱:“DeepSeek的走紅培養了用戶使用AI算命的心智,周圍命理師朋友的客單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因此增加。”
“與其說是幸運,不如說是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在他看來,從業者不應被專業所限,要主動擁抱感興趣的領域。也正是這種“勇于邁出第一步”的跨界思維,讓他能在不同領域之間穿梭。
● Levy在創業營分享(受訪者供圖)
AI IP主理人:在元宇宙風口中找到AI風格化
林耿旭,26歲,前騰訊視覺設計師,現低聚體主理人
在設計行業寒冬中,總有一些人能嗅到春天的氣息。現DIGIT.AI主理人,前騰訊視覺設計師林耿旭就是其中之一。
和許多職場人不一樣,林耿旭之前只在大廠待了12個月,便迫不及待出來創業了。他骨子里的這股創業的勁兒來自家人的影響,“從小到大,創業對于我來說就像種子一定會發芽一樣,是順其自然就會發生的事情。”
林耿旭的第一次創業,可謂險中求生。2022年,當元宇宙概念正盛之時,他和兩個小伙伴合伙。但市場對這位初出茅廬的潮汕人并不友好。元宇宙“曇花一現”,僅三四個月的時間,就夭折了。
但也正是在這次創業中的探索,為了他下一次創業埋下了伏筆。靠著做元宇宙時候的技術積累,林耿旭及團隊靠著超現實CGI動畫吸引商務合作,滋養團隊。
● 低聚體DIG'IT小紅書
2024年下半年,察覺到AI文生視頻逐漸成為一個確定性的趨勢,林耿旭帶隊入局文生視頻。
第一次看到希望,是他分享在小紅書的“Jellycat卷紙系列”的爆火。他回憶道,“當時關注到小紅書上總有用戶分享Jellycat卷紙供不應求,正巧我把我們做元宇宙時候的想法結合了一下,把卷紙玩偶做的很大,放在了武康大樓旁邊的馬路上,發到了小紅書上面”。
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真實度看上去極高,還帶著一絲“AI味兒”的創意作品頗受用戶的歡迎,筆記點贊量直沖3000,也獲得了很多商業用戶的關注。流量好了,商單也就“不請自來”。
林耿旭告訴《職場Bonus》,他們AI相關的第一單商單其實是幫一個游戲公司做的類似于外包的項目。雖然對DIGIT.AI的IP無益,但卻能提升團隊的士氣。
● DIGIT.AI小紅書
之后的日子里,林耿旭及團隊也更專注在小紅書找熱點,觀察用戶需求。
AI也為低聚體團隊帶來了新的客戶資源。之前團隊做腦洞大開的CGI視頻時,積累的客戶都是一些美妝、運動品類。但自從做了AI內容之后,也有一些IP類、潮玩、游戲類等的客戶找到他們談合作。
林耿旭認為,AI在作品呈現中,似乎更多的是一個“話題性”的存在。因為AI暫時并不能在作品上幫助他們很多,生成的視頻內容40%還是需要后期微調。因此AI并沒有給視頻制作方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創意和風格仍然是更重要的東西。
目前,在林耿旭公司的30人創意團隊中,仍然專門成立了一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7人AI視覺小組,專門用AI工具探索新的可能性。
“人生不必一直做主線任務。”對于林耿旭來說,任何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多探索、勤關注,跟上洪流,剩下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AI+教育:開網校虧600萬后的翻身仗
Alex金角大王,37歲,路飛學城創始人,前汽車之家架構師
Alex是程序員中,極少數抓住了教育行業紅利的人。
作為第一批使用Python語言編程的“文藝青年”,Alex為之自豪并沉迷技術。2011年,作為純粹的技術愛好者,他開發了一個開源軟件,建QQ群為上千名使用者免費解答問題,也在優酷上傳使用教程。“當時只覺得,教會他們用Python,就能推廣我的開源軟件。”
無心插柳的技術分享,成為了撬動命運的杠桿。這時候許多企業找到他,做無償的技術分享,推動他收獲了“第一桶金”。Alex向《職場Bonus》分享道:“那時候(2013年)51CTO論壇上的一個博主邀請到他做課程講師,四個月賺了2萬塊錢,雖然錢不算多,但對我來說也驗證了一件事情:講技術能換錢。”
他開始探索主業之外的穩定收入。“講師”這份兼職,Alex一干就是6年。“工作和兼職最忙的時候,曾經連續2個月一天都沒有休息。”工作日加班備課到晚上兩點,雙休日早9晚8的作息,成為了Alex的常態。
2015年,人工智能概念在國內掀起一波浪潮,Python一夜爆紅。當時作為國內極少數講授Python課程的技術人,他的學員一夜從每班30人飆升至100人,水漲船高,公司的年營收也直沖6000萬。“那時我主業的年薪60萬,但教育分成就拿了80萬——風口來了,豬都能飛。”Alex打趣自己。這也是Alex人生中第一次“年入百萬”。
Alex拿到的副業收入超越主業收入,推動了他全職加入教育公司。公司連續幾年營收超千萬,讓Alex開始想要探索下一個增長點——在線教育。
然而潮水退去時,驕傲成了毒藥。
2017年,Alex帶隊試水線上網校,卻迎來連年虧損,三年燒光600萬。“我以為‘名師光環’能自動引流,結果網站上線后根本沒人買。”
● Alex在一次分享會結束后(受訪者供圖)
2020年疫情來襲,公司分家、團隊潰散,他帶著10人再創業。既然走投無路,只能重新開始。他自己錄課上傳到B站,但流量仍寥寥無幾。
絕境中,一個意外拯救了他:5月,課程突然爆火。他嗅到機會,立刻為B站定制免費基礎課引流,再讓銷售轉化高價課。“三個咨詢成交一個,客單價9000。”Alex出來創業的第二個月,營收就從10萬沖到30萬,收支接近平衡。
Alex追溯B站課程爆火的原因,卻驚喜發現:早年錄制的Python高價課被盜版后廣泛傳播,反而成為了這次傳播的隱形資產。
在B站做一年,公司的營收迎來了百萬量級的增長。但2021年,Alex發現公司的收入一直卡在百萬,無論投入多少,也不再增長。他又開始探索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 Alex舉著B站發的獎牌(受訪者供圖)
機緣巧合之下,Alex了解到抖音在推動知識付費,而直播可以實現更高效率的傳播。Alex開始在抖音直播掛小黃車聊天。前一陣子,依舊沒什么太多的反饋,但Alex心態好,他把直播變成了一個常態。“有時候,聊著聊著天,就賣出去一份,他也不怕我誆他。”Alex笑道。直到一次Alex喝多了直播,當天晚上一下子賣了二三十單,收益6萬多。公司又迎來一春。
并不滿足于現狀的Alex,在2023年AI Coding爆發之際,帶著團隊all-in AI,再尋增長曲線。
“以前教人寫代碼,現在教人用AI寫代碼。”Alex復用“最小MVP”邏輯:先開發AI基礎課試水,正反饋后快速迭代高階項目課。通過AI,Alex的公司又實現了業績翻倍。
在Alex看來,他的成功,不過是在主業穩定時,不停探索探索下一個“增長點”。
“下一步,一定要在主線業務穩定后馬上就做,這樣才會更有耐心。不然等到懸崖之際,可能因為急于求成,反而錯失了機會。”
撰文|陳佳惠
編輯|陳桐
排版|陳桐
封面圖|Unsplash (Curtis Potvi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