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雖然有自己的眼睛,卻從來不用它去看世界,他們只聽別人說,所以他們的世界永遠是別人說的樣子,許多人雖然有自己的腦子,卻從來不用它思考,他們只聽別人說,所以他們的思想永遠是別人的思想。
——坤鵬論
第十二卷第八章(3)
原文:
于是,這就明白了,致動的諸本體,按照星辰運動的順序,
其中有一個為第一,挨著有第二,再挨著以及其它。
解釋:
于是,這便明白了,致發運動的眾多實體,按照星辰運動的次序,
其中之一就是最初的,緊接著是第二,再次就是其他。
原文:
可是,關于運動的數目這問題我們只能從天文學——那是數理中的一門學術,與哲學尤為相近——的立塲來研究;
解釋:
但是,關于運動的數量,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從天文學——那是數學中的一門學術,和哲學頗為相近——的立場探討;
原文:
惟有天文學探測于可見而永恒的本體,其它如算術、幾何所研究的均非本體。
解釋:
只有天文學的探測在可見且永恒的實體中,其他諸如算術、幾何的研究對象都不是實體。
原文:
天體的動軌比在運動中的天體為數較多,
這個凡能于天文稍加注意的人就可懂得;
每一行星的運動均不止一軌。
解釋:
天體的運動軌跡較之于運動中的天體數量要多,
這點凡是略懂些天文學的人都能明白;
因為每顆行星的運動軌跡不止一個。
原文:
這些動軌究有多少,我們現在引證某些數學家的意見,俾吾人于此專題得以知其確數;
解釋:
這些運動軌跡究竟有多少,我們現在引用某些數學家的觀點,讓我在這個專題上得到其確切的數量;
原文:
至于其它問題我們必須一面自為研索,一面向另些學者傅習,
研究這個問題的人如與我們意見相反,我們當互尊各自的主張而奉隨較為精確的一方。
解釋:
至于其他的問題,我們必須一邊自己探索,一邊向某些學者請教,
探討這個問題的人如果與我們的意見相左,我們應該相互尊重其主張且尊奉較為確切的一方。
原文:
歐多克索推論日、月之運動各依循于三個天球,
第一為恒星天,第二為黃道之中線圓軌,第三為黃道兩至間的偏斜圓軌;
月行圓軌之偏斜度較日軌為大。
解釋:
歐多克索斯推測日月的運動各自依據于三個球體,
第一是恒星天,第二個是黃道的中線圓周軌跡,第三個是黃道兩邊偏斜的圓周軌跡;
月球的圓周軌跡較之于太陽的偏斜程度更大。
原文:
行星運軌各有四個天球,
其第一二天與上述日、月動軌相同(恒星天為總動天,與其下之黃道中線圓軌,為諸天體所共依),
但每行星第三天球之動軸,建于黃道中線所成之圓面,而第四天球之動圓又與第三天球之赤道相偏斜;
第三天球之動軸兩極,各行星惟亞芙洛第〈金星〉與赫爾梅〈水星〉相同。余各不同。
解釋:
每個行星的運動軌跡各有四個球體,
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和上面的日月相同(恒星天是總的致動者,帶動了所有球體,和其下的黃道中線圓周軌跡和眾多的天體共所依賴),
但是,每顆行星的第三個球體的動軸,建在黃道中線所成的原切面,而第四個球體的運動圓周又與第三個球體的赤道相偏斜;
第三個球體的動軸兩端,各個行星中金星與水星相同,其余皆不同。
坤鵬論在這里再介紹一下歐多克索斯的天文觀點。
歐多克索斯也是柏拉圖的學生,
當時古希臘人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天體(太陽、月亮、行星等)都圍繞地球轉,
而柏拉圖指出,行星必須在完美的正圓形軌道上運動,因為圓是“神圣”的形狀。
但是,歐多克索斯觀察了行星運動之后不得不承認,行星的實際運動并不是正圓軌道上的勻速運動。
行星(比如火星)有時會“抽風”——走著走著突然倒車(逆行),過幾天又正常前進。
這種“蛇皮走位”用簡單的圓形軌道根本解釋不了!
也可能是為了保全柏拉圖的面子,他便第一個試圖修改柏拉圖理論使之適合觀察到的實際情況。
這個修改就是他設計的俄羅斯套娃球模型,
其核心思想是:
每個天體不是被一個球帶著轉,而是被多個同心球套在一起轉,
也就是說,天體和其繞轉動的中心球體組成的系統,同時繞著第三個球體轉動,
比如月球繞著地球轉動,地月系統繞太陽轉動,不過,在當時人們認為太陽繞地球轉動,其他星體繞太陽轉動,
每個球體的轉動是勻速的,但各球體的轉速及第一球體的軌道球面兩極與其相鄰級別軌道球面兩極的傾斜度總和確定行星的全部運動,而這各運動就是實際觀察到的不規則運動。
就是這樣用球體多級依次公轉,以完美的規則性得出觀察到的不規則的不完美性。
簡而言之,不同球有不同的旋轉方向和速度,疊加起來就能模擬出復雜的行星路徑。
比如:火星的運動需要四個套在一起的球:
1.最外層球:每天轉一圈,模擬天體每天東升西落的大趨勢。
2.第二層球:慢慢轉,模擬火星繞地球一年的平均路徑。
3.第三、四層球:反向或傾斜旋轉,專門修正火星的“倒車”和忽快忽慢。
這些球轉動的效果疊加起來,火星的軌跡就能變得“蛇皮”了!
這個模型現在看來還是相當厲害,因為它是純數學操作,這些所謂的“球”并不是物理實體,只是幾何工具,用純數學計算模擬運動,類似今天的計算機建模。
歐多克索斯是歷史上第一個用“復雜數學模型”解釋天文現象的人,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托勒密、哥白尼。
當然,這套模型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太復雜了,比如太陽和月亮要3個球,其他行星要4個,整個宇宙需要27個套娃球;
更為關鍵的是,仍然不準!
實際行星運動比他的模型更復雜。
比如其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無法解釋行星的亮度變化。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月亮和金星的亮度都有明顯的變化。
在同心球模型中,行星任何時候與處于宇宙中心的地球都保持相同的距離,行星的亮度變化只能歸結為行星自身的變化,
可是,在希臘人看來,行星作為天體是不可能有任何變化的。
如果行星亮度有變化,那也只能是在地球上的人類看起來如此。
最好最自然的解決辦法就是,讓行星離地球的距離發生改變。
這樣一來,行星亮度問題就成了歐多克斯模型的殺手。
但是,以當時的觀測數據,這絕對已經算得上是超常發揮了!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