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
約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生于雅典。早年隨父學(xué)雕刻,后專事倫理哲學(xué)探索。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學(xué)基礎(chǔ),對以后的哲學(xué)發(fā)展影響巨大。
其學(xué)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認(rèn)為天地萬物,生存毀滅,皆出于神意。哲學(xué)的目的不在于認(rèn)識自然,而在于“認(rèn)識自己”,在于教導(dǎo)人們過道德的生活,認(rèn)識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倡導(dǎo)“知德合一”說,認(rèn)為“美德即知識”,“作惡即無知”,鼓吹靈魂不滅和靈魂輪回。
蘇格拉底一生自奉儉約,廣招弟子,不收學(xué)費。好在街頭與人辯論倫理道德等問題,公開反對奴隸主民主制,特別是雅典后期的激進民主派。公元前399年以“傳播異端”和“腐蝕青年”罪被判處死刑,從容飲鴆而亡。
蘇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陳詞,鋒芒畢露。或自辯無罪,或反詰原告,或抨擊當(dāng)局,或直抒人生哲學(xué)。辯詞由其弟子柏拉圖編撰成文。
申 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啊,你們沒能贏得更多時間;相反,因為將蘇格拉底置之死地,你們將惡名遠(yuǎn)揚。你們?nèi)羰亲銐蚰托牡染靡恍咸熳詴M足你們的心愿,讓你們真正擺脫我;只因我年事已高,時日無多。
你們無疑認(rèn)為,我是因為申辯不夠充分而被處以極刑,要是我按你們認(rèn)為合適的方式,以行為和言辭打動陪審團以求獲赦,或許我會被無罪開釋。可我無法做到以取悅的方式向你們諂媚,肆意妄為、恬不知恥、卑躬屈膝、痛哭流涕、抱怨哀嚎、悔恨悲嘆,這些奴顏婢膝的說辭和行徑,你們道聽途說早已對此習(xí)以為常,但這一切,根本配不上我的名號。
我并不后悔進行申辯。我寧愿死于自己所信仰的辯護方式,也不愿按你們的方式繼續(xù)茍活。法庭如同戰(zhàn)場。戰(zhàn)斗中常有此事發(fā)生,一個人只要扔掉武器,向追捕他的敵人乞憐求饒,便可避免一死。在危險面前,總有各種逃避死亡的辦法,只要你寡廉鮮恥不惜代價,便可死里逃生。
朋友們,真正的困難并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避免做出不義之事;因為不義之事,比死亡更難逃避。我已是年老體衰、行動遲緩,而指控我的人年輕堅毅而敏捷,他們步伐迅速讓我望塵莫及,可惜卻行為不義。
我,將被你們奪去生命,你們指望以此來逃避世人的譴責(zé),且不用以失掉自己的性命為代價。假如你們想用置他人于死地的方式,來規(guī)避世人對自己生平過失的譴責(zé),那實在大錯特錯;以此種方式來逃避譴責(zé),既不可行又極為可恥;最易行且最高尚的方式,并非摧毀他人,而是改變自己,成為善人。
迄今,有某種神諭伴隨著我。我若是犯錯,哪怕所犯之事無足掛齒,神諭便會顯現(xiàn),示以警醒。可現(xiàn)在即將降臨于我身的,是世人普遍觀念中最最終極的災(zāi)難——死亡。然而,神諭卻未曾降下征兆阻止我,無論是當(dāng)我早晨離家之時,或是在我抵達(dá)庭之時,又或是在我申辯立論之時。
這該讓我作何解釋?我想告訴你們,在我看來這恰恰證實了,死亡的降臨于我是福氣。要是我們把死亡設(shè)想為最大的不幸,才是大錯特錯。死亡,要么是靈魂和肉體俱滅,進入一種虛無完全無意識狀態(tài),要么如世俗所說,死亡就是靈魂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變化和遷移。
既然你們認(rèn)為死后無意識無知覺,進入沉睡狀態(tài),進入一種甚至不會被夢境所打攪的沉睡狀態(tài),那么死亡真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獲益啊。要是讓一個人選擇某個夜晚,將這個沉睡無夢的夜晚與他一生中度過的日日夜夜進行比較,并告訴我們他這一生中有多少日日夜夜要比這個無夢的夜晚過得更快樂更美好,我相信任何人在進行對比之時都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如果死亡正是如此,我便將死亡當(dāng)作一種收獲;來世的永恒也不過是一場沉睡。
另一種觀點,假如死亡是靈魂從此處移居至彼處,正如世人所言,所有死人都在另一個世界,還有什么事情比去那個世界更幸福呢?可以和俄耳甫斯、荷馬交流思想,那還有什么不可舍棄的呢?如果死后真是這樣,我愿意一次又一次死去。我當(dāng)然對這樣的地方饒有興趣,在那里我會碰到大埃阿斯,還有含冤而死的古代英雄,與他們交流思想。在我看來,跟他們曾經(jīng)的遭遇相比,我所承受的苦痛可以稱得上快樂了。
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xù)進行真?zhèn)沃R的研究,就如同在這個世界一樣。我要辨別出誰擁有真智慧,誰假裝自己智慧過人,以及誰毫無智慧;在那里,人們不會因為我的行為便將我置之死地,絕對不會;那個世界的人們除了比我們更幸福更快樂,他們還不死永生,如果傳說屬實的話。
裁決者們啊,為死亡而歡呼雀躍吧!毫無疑問,善良的人是不會遭逢惡果的,無論生前或是死后。諸神不會對他的命運充耳不聞;即將降臨于我的死亡之結(jié)局,也絕非偶然。
但我看得清楚,對我來說死亡比在世為佳,最終獲得解脫;因此,未有神諭顯現(xiàn)來阻止我。出于同樣的理由,對于那些指控和將我置罪的人,我并非心懷怨恨;他們對我并未造成傷害,盡管他們此舉并非出于善意;于此,我要對他們進行稍稍譴責(zé)。
離別的時刻已至,我們要各自上路:我去赴死,你們繼續(xù)活著。生與死,孰優(yōu)孰劣,唯有神明方才知道。
(節(jié)譯自《世界歷史文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