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裁員,裁到家門口了。
3月18日,德系汽車巨頭奧迪宣布驚人裁員計劃:
到2029年前,在德國裁減約7500個工作崗位,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此次裁員,證明2024年至今奧迪全球裁員潮仍在延續,更折射出整個傳統汽車業在電動化轉型浪潮中的集體陣痛。
從比利時布魯塞爾工廠關閉到德國本土萬人裁員,從利潤暴跌到中國市場銷量下滑。
奧迪困境下大裁員,既是自救,也是德國汽車業大敗退的縮影。
德國制造大潰敗
奧迪此次裁員并非個例,全球經濟下行,疊加中國電動車沖擊,整個德國汽車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
今年2月底,奧迪宣布比利時布魯塞爾工廠正式停產關閉,導致約3000名工人失業。
此次奧迪的裁員計劃,是一系列裁員動作延續。根據協議,裁員將分階段實施至2029年。
7500人的裁員規模,低于此前外界預期的9000至12000人,應該是奧迪向工會做出妥協。
2024年底,奧迪母公司、德國汽車業定海神針“大眾集團”宣布到2030年裁員3.5萬人,每年減少勞動力成本約15億歐元,節省總成本約150億歐元。
為此,大眾汽車經歷了其88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談判。
本來因為銷量不佳大眾要立即裁員,引發德國工人大規模罷工,一位德國汽車工人在抗議牌上寫道:“我們建造了汽車,但現在,汽車正在拋棄我們。”
經過多輪談判,綜合考慮社會影響后,大眾與德國工會達成一直延續到2030年的緩慢裁員計劃,并放棄要求員工減薪10%。
此外,博世、采埃孚和大陸集團等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也在進行裁員,總體規模可能達到7萬人。
主要因為“汽車行業面臨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競爭和價格壓力持續加劇。”
汽車是德國制造最大王牌,也是德國經濟命脈。
數據顯示,汽車業為德國直接貢獻GDP約5%,加上零部件、銷售、物流、服務等環節,汽車全產業鏈對德國GDP貢獻高達20%。
汽車及零部件占德國總出口的15%-18%(2022年出口額約2300億歐元),是最大出口品類。
每10輛德國產汽車中有8輛出口,主要市場為中國(占德系車全球銷量40%)、美國和歐洲。
就業方面,德國汽車直接就業80萬人,占德國制造業就業13%;全產業鏈就業約200萬人。
作為經濟命脈,德國汽車業目前困難重重,從汽車巨頭大眾、奧迪到零部件巨頭博世、大眾都在裁員收縮。
德國經濟寒冬,或許正在到來。
對于此次大規模裁員,奧迪CEO格諾特·杜爾納在員工大會上表示:“奧迪必須變得更快、更靈活、更高效,這意味著必須進行必要的人員調整。”
在電動車浪潮沖擊下,德系豪華車確實在變慢。
中國電動車血戰BBA
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到2021年國產電動車銷量爆發,長達20年時間里,中國汽車業被合資車壟斷話語權。
曾經,BBA(奔馳、寶馬、奧迪)就是中國人心中豪華車代名詞。寶馬X5、奔馳S甚至要加價提車。
今天,BBA銷量集體下滑,跌落神壇。
2024年,奔馳全球銷量198.34萬輛,同比下滑3%;在華銷量為71.4萬輛,同比下滑5.1萬輛。中國市場的降幅,占其全球市場降幅的90%。
同期,寶馬、奧迪全球銷量分別為245.1萬輛、167.1萬輛,同比分別下滑4%、12%。
銷量下滑,直接體現在慘淡的業績上。
2024年,奔馳凈利潤104億歐元,同比下降28.4%,相比2023年少賺41億歐元(約311億元)。
寶馬凈利潤為77億歐元,同比下滑37%。
奧迪財報顯示,去年前三季度營收為462.62億歐元,同比下降8.2%;營業利潤為20.9億歐元,同比暴降54.57%。
寶馬高層承認,中國市場競爭加劇是造成去年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可見,中國人對德系豪華車的執念一消,百年奔馳也難以招架。
BBA失去的市場份額,主要由理想、問界、蔚來等造車新勢力搶。
國產電動豪華車,主打電動化、智能化,智能網聯、智能駕駛等黑科技,BBA在這些維度毫無還手之力。
比如在50萬以上豪華車領域,曾經的銷冠寶馬X5開始下滑,而恢弘大氣、黑科技拉滿的問界M9去年大賣15.13萬輛,打破BBA豪車壟斷。
2024全年來看,理想、問界全年銷量分別為50萬輛、4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183%,
時代天平已倒向國產豪華車,BBA再也無法躺賺。
奧迪財報中反復提及“中國市場競爭激烈”,或許是對市場變革、國產電動車瓦解BBA豪華話語權的無奈回應。
轉型風暴,沒有贏家
短期內,全球汽車業仍會繼續內卷。
因為除了壟斷,大多數產品并無核心壁壘,時間久了對手自然能追上,甚至彎道超車。這個時代的特征是卷,卷到各行各業,卷到每個人。
比亞迪王傳福在2024年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示:“卷”是市場的競爭,是自然規律,不必焦慮,只有積極擁抱、參與,才能真正在競爭中走出來。
未來,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七折捷豹、八折路虎;19萬的寶馬i3、奧迪A4;28萬的奧迪Q5L.....仍將繼續流行。
面對電動崛起、價格內卷的時代巨變,奧迪的裁員計劃本質是一場自救。
核心邏輯是先降本(裁員、關閉工廠),后增效(投資電動化、優化管理),具體措施包括:
裁員7500人;在未來5年內向德國工廠投資總計80億歐元,用于技術創新和生產線升級。
原本在其他國家生產的車型有望集中到英戈爾施塔特工廠生產,還將增加一款全新的電動車型,以進一步推動電動化轉型。
此計劃能否帶領奧迪穿越寒冬仍是未知數,可以預見的是,德國汽車工人必將遭遇職業生涯陣痛。
英戈爾施塔特工廠的機器轟鳴聲中,7500名奧迪員工的身影將逐漸淡去,新一代電動車的生產線也會啟動,只是在科技洪流中,那里需要的德國人變少了。
這場技術變革沒有贏家,只有幸存者。
無論是奧迪,還是每一個被時代浪潮裹挾的個體,都不得不在陣痛中尋找新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