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村鄉村振興學院。(資料圖)
春寒漸消,大山披綠,油菜花開。秦巴深處的旬陽市棕溪鎮王院村多了幾分靈動與生機。
王院村依山而建,綿延數里。站在村文化廣場上眺望,遠處的歪頭山山腰云霧繚繞,美不勝收。俯瞰群山環抱間,一條柏油路蜿蜒而上。誰能想到,昔日的王院村是一個被大山阻隔的窮山窩。通過30多年的接續奮斗,王院村搖身一變成為響當當的“明星村”,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稱號。近日,王院村的《“老教室”變“新學堂”富了腦袋富口袋》入選第三批全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發展產業致富經,自力更生能振興。”這句村規,道出了王院村華麗蛻變的秘訣。
脫困 山村變了樣
從一窮二白到村強民富,王院村黨支部書記陳分新是大家公認的“領頭雁”。
陳分新(左一)陪同鄉村振興學堂培訓學員參觀蔬菜大棚。(資料圖)
3月5日,在村史館里,63歲的陳分新自豪地向記者講述家鄉的故事。“從修路拉電強基礎,到多元化發展興產業,我們腳踏實地走出了自己的振興之路。”家鄉之變,陳分新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
1992年,陳分新擔任王院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我們這里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走的是羊腸道,住的是土坯房,點的是煤油燈,人均純收入只有395元。”這段窮苦日子,陳分新至今記憶猶新。
因交通閉塞,村里人很難出山,村民去鎮上賣豬,要綁上滑竿八個人換著抬。通路,曾是王院村幾輩人夢寐以求的事。
1992年冬天,陳分新帶著村民行動起來。
“用了4年時間,200多名村民用鋼釬、鐵錘在山坡上鑿出了10公里通村路。”陳分新回憶,修路的過程并不順利,剛開始籌錢就讓不少人打了退堂鼓,但最終還是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
路通了,接著是電和水。陳分新趁熱打鐵,帶領村民靠人力架設了108根電線桿,結束了王院村的“煤油燈”歷史。1998年至2001年,村里陸續建起10座水塔,鋪設管網51公里,自來水流進了家家戶戶。
同時,王院村集資建起了兩層樓的小學,深山里的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話、廣播、電視實現“戶戶通”,村里的新樓房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這十年,是所有村民苦干實干、走出窮困的十年。沒有這十年的苦,就沒有現在的甜。”在陳分新的講述中,王院村能改頭換面是全村人群策群力的成果。他帶頭組建了“群英會”,邀請村民共同管理村級事務,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讓王院村改變了貧困面貌。
破圈 產業結碩果
王院村的路通了,也為群眾打開了致富的“山門”。
“基礎好了,得想法子發展產業。”看著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家鄉,陳分新心里犯起了難。
“村里有種烤煙的傳統,我們這的地又適合種烤煙,可以嘗試發展烤煙產業。但我們村山大溝深,基本都是坡地,大型機械上不來,種烤煙技術要求又高,耗費人力又大,怎么辦?”陳分新既高興又發愁。
“不去試,怎么知道行不行?”于是,陳分新帶頭種植烤煙,和煙農一起學習技術、積攢經驗。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加入種植烤煙行列。這幾年,王院村烤煙種植面積最高達1800畝,建設智能烤爐75座,烤煙產業成為全村人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村民柯尚林瞅準時機,牽頭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烤煙種植面積,實現年產值120萬元,帶動周邊40多名群眾務工增收。
如今,王院村已實現“一園一區三基地”的產業布局,建成產業孵化園、烤煙種植示范區、富硒林果種植基地、魔芋種芋繁育基地、肉牛養殖基地,村民年人均純收入提高到1.9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
家鄉的巨變,讓曾在外打拼的王院人陸續回鄉創業就業。
3月5日,王連全正在喂牛。
“來來來,吃飯嘍。”3月5日下午,在王院村肉牛養殖基地,飼養員王連全推著一車草料吆喝著,牛棚里的牛瞬間活躍起來。
“這個養殖基地是村里引進的企業投資的,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2萬元,還給村民提供了十來個就業崗位。”陳分新說。
王連全和妻子徐次艮在養殖基地工作4個年頭了,主要負責投喂、飼料配置、圈舍清潔等工作。“在這上班穩定,離家近,活不累,還能學到規模化養殖技術。”王連全說,這份工作讓他結束了在外務工的日子,在家門口就業,他很滿足。
產業強了,村民富了,王院村的故事被記錄在了村史館里。
深耕 激發新動能
王院村的變化被更多人看見,先后榮獲多項榮譽。“帶頭人”陳分新當選全國黨代表、全國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等稱號。
為了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王院村一直在奔赴新征程的路上。2021年,在旬陽市發展和改革局的幫扶下,王院村創辦了鄉村振興學堂,打造鄉村黨員干部培訓教育的主陣地和新農人培育交流的平臺。
2022年3月8日,王院村“鄉村振興學堂”揭牌成立。當日下午,第一堂課在村會議室開課,共有60名學員。
3年來,鄉村振興學堂累計培訓學員2.4萬余人次,王院村的人氣越來越旺。“我們進行‘點餐式’授課,學員要學什么,我們就安排什么課程。從開班起預約不斷,每周都有課程。”陳分新說,鄉村振興學堂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還拓寬了王院村特色農產品銷路,村民們都嘗到了甜頭。
3月5日,邱德海正在分揀魔芋種。
鄉村振興學堂也讓很多鄉土人才“破土飄香”。村民邱德海是十里八鄉有名的魔芋種植“土專家”,成為鄉村振興學堂講師后,他的干勁兒更足了。“稱不上老師,我只是把自己平時積累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干農業不容易,我就希望大伙兒少走些彎路。”邱德海笑著說。
歪頭山下,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對幾棟閑置老屋進行改造,那是村里即將打造的“農耕文化博物館”。
“未來,我們將不斷完善王院村產業孵化園功能,在鄉村振興學堂的基礎上拓展中小學生研學項目,讓他們體驗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陳分新信心滿滿地說。
(記者 方騰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