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來了位78歲的老太太。說是最近3個月來,每當走路時走個200來米,就感到左腿酸痛無力,要停下來休息休息才能緩過來,可再接著走一會兒,左腿酸痛無力就又出現了。最近1個月加重了,走100米左右就犯病。老太太既往的病史是高血壓。
檢查下來,血壓190/85mmHg。左小腿、左足皮溫減低,左側足背動脈摸不到搏動,而右小腿、右足皮溫正常,足背動脈搏動也是好的。
這很符合醫生的判斷。因為醫生一聽患者的癥狀就有了想法。走著走著就“瘸了”,休息一會兒就好了,再接著走又犯病了,這是 “間歇性跛行”,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的典型表現。
血管超聲檢查更是證實了醫生的判斷。超聲發現,下肢動脈內中膜增厚伴有斑塊形成,左側股淺動脈中段閉塞,左下肢動脈血流速度減低,心臟超聲有了心肌肥厚的高血壓心臟病改變。
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也叫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和冠心病、腦血管病一樣,同屬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之所以出現“間歇性跛行”,是因為下肢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在下肢活動需要增加供血的時候供應不上,就出現了缺血發作,下肢酸痛無力,走不了了,跟負荷增加時心肌缺血、心絞痛發作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缺血嚴重,也會發生缺血壞死。
早先這樣的情況,嚴重了只能截肢。現在有了血管介入治療、手術,就像冠心病,可以冠脈球囊擴張、放支架、搭橋一樣,外周血管也可以做,于是,患者被收入了血管外科。
患者入院后做了下肢血管的CTA,結果和超聲檢查一致。經過術前討論,醫生決定給患者做血管造影,視情況再做處理。
血管造影顯示,左側股淺動脈中段閉塞,局部已經有側支循環形成,但是腓動脈沒有顯影。腓動脈就是負責給小腿肌肉供血的。醫生多次嘗試著把導絲穿過閉塞的血管,然后用球囊擴張血管,使管腔恢復了90%,然后植入支架,患者下肢的血流通暢了。
這次血管堵塞的危機解除了,后續的治療除了防止動脈血栓,根本的還是要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種,按現在的說法,是屬于“泛血管病”。因為人是一個整體,血管遍布全身,血管病變不會單純的就是某一個部位。泛血管病里,95%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可以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狹窄、閉塞發生缺血壞死,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腦缺血、腦梗死,其他部位也可以。像腎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腎缺血,會導致血壓居高不下,腎臟萎縮、腎功能衰竭;腸系膜動脈缺血,就會引起腸管的供血不足,出現腹痛、腹瀉、甚至便血,嚴重時也會腸壞死;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閉塞,就會出現我們這位患者的“間歇性跛行”表現,嚴重了,也會發生肢體缺血壞死。
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治療是要降血脂,抗血小板,其他危險因素也要控制。像這位患者,按照評估至少屬于極高危,低密度的膽固醇就要降到1.8mmol/L以下;高血壓控制得不好,也是發生和加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之一。另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尤其是要戒煙酒。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