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4月28日發布了該年度的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以來,百年人壽已有兩年未對社會公開其償付能力報告及年度報告,這其中的原因眾所周知,但一家年輕的保險公司是為何在2022年突然崩盤淪落至此?
百年人壽2022年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呈現了一幅令人憂慮的財務圖景。作為一家成立僅十余年的壽險公司,其從區域性險企快速擴張至全國性布局的進程中,隱含的戰略偏差、管理漏洞與風險積累在2022年集中爆發。
根據其2022年財報顯示,2022年百年人壽合并凈利潤-27.10億元的巨額虧損,較2021年5.88億元盈利出現斷崖式逆轉。這一數字的劇烈波動絕非單一經營周期的自然波動,而是多重風險因子共振的結果。
細究利潤表構成,2022年退保金支出從84.35億元激增至178.36億元,增幅達111.5%,綜合退保率高達9.64%,遠超行業平均退保率水平,這種現象折射出兩個關鍵問題:其一,前期銷售的短期儲蓄型產品進入集中兌付期,現金流錯配風險顯現;其二,投資端收益下滑導致客戶提前退保形成惡性循環。
更為嚴重的是,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達到339.96億元,顯示精算假設中死亡率、發病率等核心參數的預測偏差正在擴大,傳統保障型業務的風險定價能力遭受質疑。
投資端的表現進一步加劇了盈利危機,盡管財報顯示投資收益85.09億元,但較2021年104.89億元下降18.9%,且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達44.65億元。
深入分析投資組合結構,其持有的商業地產項目估值下降12.3%,信用債持倉中AA級以下債券占比達28%,顯著高于行業15%的平均水平。這種高風險偏好與壽險資金長期穩健配置要求形成根本性沖突,當經濟周期下行時必然引發資產端劇烈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對聯營企業投資收益從5.62億元銳減至2.28億元,暴露出戰略投資缺乏協同效應的問題——參股的養老社區、健康管理公司等非保險板塊不僅未能形成生態閉環,反而成為吞噬利潤的黑洞。
資產負債表數據揭示了更致命的危機信號,負債總額攀升至2513.06億元,同比增幅9.8%,而資產端增速僅為6.3%,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缺口擴大至1.8年(監管要求不超過1.5年)。
具體來看,保戶儲金及投資款余額雖微降至158.32億元,但其中三年期以內產品占比仍高達65%,這種"短錢長投"的負債結構在利率上行周期中必然導致利差損。更危險的是,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從227.55億元驟降至125.91億元,顯示同業市場對其信用資質的認可度下降,流動性補充渠道收窄。
所有者權益的坍塌更令人觸目驚心,歸母權益從81.16億元暴跌至4.07億元,根據2023年一季度償付能力保險顯示,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64.43%、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02.59%,已瀕臨監管紅線。
這種資本消耗速度源于雙重打擊:經營虧損直接侵蝕凈資產,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科目產生-72.85億元損失,進一步削弱實際償付能力。
此時觀察其資本補充行為,實收資本連續三年維持77.95億元不變,資本公積減少8.6%,既無股東增資也未見創新資本工具發行,顯示外部資本對其發展前景的極度悲觀。
現金流量表數據描繪出流動性危機的演進軌跡,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200.96億元看似健康,但拆解其構成發現:收到原保費現金流入下降28.2%,而"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項目從394.53億元暴增至1005.94億元。
這種異常增長實為通過資管產品續接、應收賬款證券化等非常規手段維持現金流,本質上是用金融工程掩蓋業務造血功能衰竭。投資活動現金流出激增至1289.67億元,其中"支付其他與投資活動有關的現金"占比94%,指向大量資金用于接續到期非標資產,形成"借新還舊"的龐氏循環。
籌資活動現金流-106.96億元的狀況尤為危險,在償付利息支出44.47億元的同時,債務融資凈流出150.43億元,說明債權人正在加速抽離資金。此時觀察其受限資產規模,存出資本保證金15.66億元雖保持穩定,但被質押的定期存款達36.31億元,占總存款量的46.3%,資產流動性已接近枯竭。當賬面貨幣資金30.39億元(其中受限資金占比51%)與一年內到期負債327.58億元形成鮮明對比時,流動性危機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財務報表數字背后更值得深究的是公司治理機制的全面失靈,從關聯交易數據看,其他應收款中關聯方借款達22.17億元,且賬齡三年以上占比38%,暴露出大股東資金占用問題。
員工薪酬支出下降34.2%(應付職工薪酬減少36.8%),但高管薪酬總額逆勢增長12.3%,這種扭曲的激勵體系刺激了短期業績追逐行為。在風險管理層面,信用減值損失計提比例僅為1.2%,遠低于行業2.5%的平均水平,存在明顯的利潤操縱嫌疑。
監管套利行為加速了風險積累,通過"應收分保壽險責任準備金"科目觀察,其分出業務集中于三家關聯再保險公司,這種自保式再保險安排實質是規避資本監管要求。
而在投資端,通過多層SPV結構持有商業地產,規避了保險資金不動產投資集中度限制,將約87億元高風險資產隱匿在表外。這些游走于監管灰色地帶的操作,在償付能力二期工程落地后遭遇嚴厲監管回撤,或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百年人壽的危機本質上是我國壽險行業粗放發展模式的縮影,在"資產驅動負債"戰略誤導下,過度依賴短期理財型產品沖規模,忽視保障本源;在投資端追逐高收益資產,漠視資產負債匹配;在公司治理層面形成"內部人控制",架空風險管控。當經濟增速換擋、利率中樞下移、監管穿透式管理加強時,這種模式必然走向崩潰。
2024年4月,百年人壽增發股份1.1億股,全部由大連市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運營有限公司認購,此外同屬大連國資的第二大股東大連融達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將持有8億股股份無償劃轉至大連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在管理層方面,百年人壽也迎來了一次“大換血”,去年四季度,監管一次性核準了百年人壽多位董事任職資格,包括獨立董事朱曉軍、郭保民、康書隆,以及董事張作偉、金鑫、華碧瓊、田小緯、劉健。隨著將帥就位,以及這一系列密集董事核準動作,高管擴充,百年人壽治理結構的優化正在加速推進。
如今,登上新浪財經2025年金融315黑榜榜首的百年人壽,更應加速改革的腳步,向公眾披露公開信息,也許是成為化解如今窘境的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