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24日訊(記者 夏淑媛) 險資持續“爆買”銀行股。港交所最新權益披露資料顯示,近期弘康人壽累計3次增持鄭州銀行H股。與弘康人壽加倉區域性城商行不同,平安資產、中國平安則出手增持國有大行郵儲H股,二者最新持股比例均超14%。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開年以來,截至7月22日,平安人壽、新華保險、瑞眾人壽等在A+H股頻繁掃貨銀行股,加倉次數超過百次,10度觸發舉牌。從一季度保險投資余額來看,保險公司股票合計持倉市值約為2.8萬億左右,僅恒生金融指數權重靠前的7只港股銀行持倉已經占到保險股票存量權重的20%以上。
市場人士認為,險資頻頻增持背后,除了銀行高股息吸金,背后更蘊含著險企大舉加碼銀保的戰略考量。“最近3年,銀保期交保費逐步趕上個險,一些頭部公司也將戰略重心押注銀保,試圖通過重倉銀行股,借力資本紐帶搶占銀保市場。”一家中型人身險公司銀保業務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據行業交流數據預測,未來10-15年,銀行渠道的新業務價值將是個險的兩到三倍,甚至目前仍以個險為主的老七家,其銀保新業務價值也將超過個險,老七家在銀保期交的市場份額將從2024年的26%上升至40%左右。
“隨著低利率時代到來,利差的收窄對于銀行和保險都是大考驗,未來二者一定走向抱團取暖,戰略聯盟、資本紐帶綁定雙方長期利益將逐漸成為趨勢。”一家頭部壽險公司高管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險資“癡迷”銀行股:年內上百次出手增持,10度觸發舉牌
2025年以來,險資再掀舉牌潮,銀行股在其持倉中占據絕對權重。
截至7月22日,11家險企先后對17家上市公司舉牌,次數達21次超過2024年全年。值得注意的是,在險資21次舉牌中10次涉及銀行股,中資銀行H股占比9成。
從行動軌跡來看,舉牌僅是起點,險資后續高頻增持為港股注入強勁的資金流。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截至7月22日,年內險資上百次出手增持銀行股,港股94次、A股不少于6次。
其中,以“平安系”為代表的險資合計90次出手,增持對象包括港股建行、農行、工行、郵儲和招行。其中,工行H股持股比例合計高達54.21%,郵儲、招行、農行H股持股比例也升至40%以上。
除了國有大行和頭部股份行,區域性城商行也受到險資垂青。6月27日-7月16日,弘康人壽3次累計增持6370.1萬股鄭州銀行H股,持股比例升至8.04%。
除了掃貨H股,A股銀行也獲得險資加倉。據2025年一季報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持有人的保險機構統計,保險機構在A股銀行的持有市值達2657.8億元。
其中,一季度,中國人壽新進蘇州銀行、中信銀行前十大股東序列;大家人壽新進興業銀行第五大股東;利安人壽新進常熟銀行前十大股東序列;長城人壽一季度繼續增持無錫銀行,穩居該行第三大股東。
此外,6月6日,新華保險受讓澳洲聯邦銀行所持3.3億股杭州銀行股份完成過戶登記,持股比例達5.09%。
險資頻繁加倉銀行股背后:報行合一驅動保險渠道價值重塑,壽險公司大舉押注銀保
據財聯社記者調查了解,險資上百次增持背后,除了銀行高股息吸金,還蘊含著險企加碼銀保渠道的戰略考量。
一方面,隨著保費增長,平滑利潤波動疊加資產荒推動險資加快入市步伐,而銀行板塊高股息、穩健分紅的特點亦契合險資投資需求。另一方面,當前行業個險人力持續下滑、業務下降,銀保正成為部分險企保費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不少公司大舉押注銀保,也成為險資增持銀行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報行合一改變了銀保渠道無序的傭金競爭,銀保已從昔日單純的保費規模通道,變身為險企的高價值增長渠道。”一家中型人身險公司中介渠道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報行合一后,銀保渠道業務價值大幅提升,讓保險公司能夠在各種場景化服務,如健康、養老、子女教育等的打造上進行更多投入,推動銀保的競爭走向更高水平的循環。
數據顯示,2024年上市險企銀保渠道的新業務價值增長顯著,中國平安同比增長62.7%,新華保險高達516%。
“銀保是我們第二大渠道,公司或更看重通過股權紐帶打通銀保的長期價值。”一位來自頭部壽險公司的人士對財聯社記者介紹。
一位曾在新華保險就職多年的高管也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杭州銀行在長三角地區擁有超過200家網點,龐大的零售客戶群體與新華保險存在明顯的協同效應。這種天然的業務契合度,也是其豪擲43億舉牌的動因之一。”
不僅如此,對于中小險企而言,銀保也是一條“輕裝上陣”的現實出路。
“2021年出臺的政策限制了很多中小險企的互聯網保險業務。根據新規,只有20家壽險公司可以在互聯網上銷售儲蓄類的壽險產品,這20家公司基本上是實力強大的老七家和部分外資公司,其他險企只能在互聯網上銷售定期壽險等非主流產品。”來自弘康人壽的人士表示。
“過去公司專注互聯網業務,后來發力經代,而如今報行合一下經代渠道面臨巨大挑戰,未來我們將大力加強和銀行的合作。”上述人士表示,不同于個險長期依賴龐的大人力投入,銀保提供了效率更高的渠道機制,只需與銀行達成合作,就能快速實現客戶觸達與業務落地。
“在當前資產荒背景下,通過股權紐帶加碼區域性銀行,也是中小險企與頭部公司差異化競逐銀保的方式之一”,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頻繁加倉,險資依舊與國有大行的董事會席位無緣,僅在少數股份行,及城/農商行中擁有零星席位。
“未來,期望監管及相關部門能適當放寬標準,比如持股3%以上,或是獲得監事席位也能按照權益法核算,這樣利于險資加大入市的步伐。”一家壽險公司首席投資官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險資有望持續流入銀行股:銀保走向抱團取暖,資本紐帶鎖定雙方長期利益漸成趨勢
展望下半年,多位人士對銀行板塊維持看多觀點,認為險資等增量資金有望持續流入銀行股。
據申萬宏源研究銀行首席分析師鄭慶明估算,增量保費入市將帶動2025-2027年約2000億元增量資金流入銀行板塊,權益配置規模上限提升還將額外帶來約700億元增量資金。
華福證券分析師張宇也表示:“從資金面角度看,投資者對銀行股仍有較強的配置需求,增量資金有望持續流入。”
在保險業人士看來,除了險資對高股息銀行天然的“好感”之外,隨著頭部險企銀保渠道布局力度加強,險資注定會加大對銀行的投入,通過資本紐帶打通銀保的長期價值。
“我們預測,到2026年,銀保渠道長期期交保費按0.4折標后達到1292億元,和個險基本持平。在報行合一下,銀保產品的新業務價值和個險產品大體相同,考慮了公司的費用超支后,新業務價值率甚至會超過個險渠道。”一家合資險企總精算師預測。
對于銀行而言,隨著利差收益的下滑,資管新規的實施,銀行不僅看重保險中收的價值,也有深度經營存量客戶的訴求。
“隨著利率下行,銀行網點經營壓力的增大,客戶價值深耕一定是方向。要做好客戶的經營,銀行才能有效地深耕客戶價值。而保險是黏客,深度經營客戶非常好的工具。”一家頭部壽險公司高管對財聯社記者分析。
在其看來,銀行與壽險公司互補性很強。銀行長于網點、品牌、客戶量、多元化產品經營、客戶資產存量等,而壽險公司長于產品供給、風險控制、長期投資能力、銷售力、長期服務、服務生態等。
“低利率時代,利差的收窄對銀行和保險都是大考驗,未來二者一定走向抱團取暖,戰略聯盟、資本紐帶將逐漸成為趨勢。”上述人士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