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東吳政權內部分化成迎曹派和抗曹派兩方陣營,尤以張昭為首的迎曹派占據上風。
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雖然魯肅是主戰派,但是他并沒有在朝堂上進行爭辯,因為他很清楚,最終的選擇權在孫權手里,而且即便他在朝堂上提出了不同意見,也容易受到圍攻,很可能會陷入無盡的內耗中。
魯肅冷眼旁觀,沒有發表任何意見,等孫權“更衣”的時候,這里的更衣是上廁所的委婉說法。魯肅追了出去,他對孫權說,別人投降了還能享受“乘犢車、交游士林” 的待遇。而由于孫權的特殊身份,如果迎順曹操,迎接他的將是一個什么樣的歸宿?用魯肅的原話就是“欲安所歸”?
如果參照荊州劉琮投降曹操之后的待遇,孫權也很可能會面臨被軟禁或邊緣化的風險。
魯肅站在了孫權的角度去思考得失,更具有說服力。
這種方式在心理學上的名詞叫做觀點采擇或者認知同理心。
認知同理心涉及理解的能力并采取別人的觀點。從本質上講,它是關于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并從他們的角度看待世界。這種同理心需要高水平的認知加工,在需要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的情況下尤其重要。認知同理心使我們能夠預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復雜的社交場合。
魯肅的話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他又建議孫權把周瑜召回。
魯肅明白自己在朝堂上勢單力薄,需要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他也清楚,雖然自己可以再次為孫權提供情緒價值,但是真正落實到軍事上,還需要身經百戰的周瑜提供可行性方案。
一場赤壁之戰,暫時打消了曹操對于江東的覬覦。
魯肅帶著勝利的消息,率先回到了東吳,孫權隆重地率領眾多將領去迎接魯肅。魯肅將要進入大殿拜見孫權時,孫權起身向他施禮,接著對魯肅說:“子敬(魯肅字子敬),我親自扶著馬鞍下馬迎接你,這樣足以顯示對你的敬重了吧?”
魯肅快步上前說道:“還不夠呢。” 眾人聽到這話,沒有不感到驚訝的。
等大家都入座后,魯肅不慌不忙地舉起馬鞭說:“希望您的威德能夠遍布天下,統一全國,成就帝王的大業,到那時您再用裝飾華麗、更加安穩舒適的車來征召我,那才算是真正對我的尊崇顯揚呢。” 孫權聽后拍掌大笑。
赤壁之戰不僅是東吳的勝利,也是孫權的勝利,同時更是魯肅的勝利。
他們的威望也在這一次勝利后得到了大幅提升,并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借著這次勝利的春風,魯肅第二次向孫權提出了成就帝王大業的想法,跟第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公開化的。上一次是榻上策,是他倆之間的密議!
接連兩次的意識強化,在孫權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魯肅死后,孫權在登基祭壇上準備稱帝的時候,還在追憶魯肅:
“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于事勢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