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搭載36個集裝箱工業用鹽的全國首趟多式聯運“一單制”班列從江西樟樹站發出,經福州港中轉后,最終運抵遼寧營口港。這一班列不僅是國鐵集團與4家航運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后的“首單”實踐,更標志著我國鐵路貨運向高效化、集成化邁出了關鍵一步。
創新模式——打破壁壘,重構物流鏈條。“一單制”運輸的核心在于“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結算”,徹底改變了傳統多式聯運中需對接多個承運方、反復換裝和單證流轉的痛點。例如,江西至營口的運輸時間縮短5天,運費降低10%,山西的同類班列也實現了運輸時效提升6天、成本壓縮4%。這種模式通過整合鐵路、水運資源,實現了全程無縫銜接,減少了貨物損耗和等待時間,為物流企業提供了“省心省力”的解決方案。
技術賦能——數據共享驅動效率躍升*。“一單制”的落地離不開技術支撐。鐵路95306平臺與海運訂艙系統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物流信息的全鏈條貫通。客戶僅需在線提交需求,即可完成鐵水聯運的全程規劃與追蹤,真正做到了“一單申請、全程可視”。這種數字化升級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更推動了運輸流程的透明化和標準化,為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經濟價值——降本增效服務實體經濟。多式聯運“一單制”的推廣,是對“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國家戰略的積極響應。以江西為例,工業用鹽運輸成本的壓縮直接惠及生產企業,而山西乙二醇等大宗商品的快速流通也為區域產業鏈協同提供了保障。國鐵集團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出定制化聯運產品,覆蓋更多貨類和區域,進一步滿足了企業多樣化需求。
全國首趟“一單制”班列的啟航,不僅是技術與管理創新的縮影,更是鐵路貨運從“單一運輸”向“綜合服務”轉型的標志。它展現了我國物流體系改革的決心與智慧,也為全球供應鏈效率提升提供了“中國方案”。期待這一模式在未來釋放更大潛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何穎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