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慕姑娘,一個努力發光、看書寫字觀影的獨立單親媽媽,奔跑在創作的路上。
文丨耶雅億
編輯丨慕霂
最近,雅億看到一組中疾控的數據,我國成人抑郁障礙終生患病率6.8%,其中抑郁癥為3.4%。9500萬人罹患了抑郁癥,每年28萬人選擇自殺。
別覺得這些數據跟你沒啥關系。
因為,我在婚后發現金先生有情緒問題。
多年來,我感覺自己家是“小概率事件”。這幾年,我發現抑郁的人越來越多,因為抑郁而自殺的情況也越來越多。類似這樣的新聞,時時刻刻都發生著。
比如,在長沙某小區,37歲的蘇女士帶年僅5個月的女嬰從27層跳下,當場身亡。
蘇女士和丈夫都是博士,蘇女士還留洋海外過。
她有一個七歲的孩子,二胎剛剛來到世上。
事發當天,丈夫加班到凌晨四點回家,一小時后,蘇女士就帶著寶寶從另一棟樓樓頂跳下。
家人說:“她之前有一點癥狀(抑郁癥),但沒想到有這么嚴重。”
像蘇女士這樣嚴重抑郁的人,可能在自殺之前,多次向家人求助過,但這一切并沒能引起家人的重視。
類似的情況,你身邊多嗎?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能聽到某小區有孩子tiao樓,某公園有人跳湖……我都覺得,現在做家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能長大就行了。現在做伴侶,只要配偶活著喘氣就行。其余的,真是浮云,是過眼云煙。
我常看我的婚姻督導,怎么輔導別人。
很多妻子一把鼻涕一把心酸,或是小夫妻針尖對麥芒地吵起來,我作為旁觀者,內心挺羨慕的。
至少你那混蛋丈夫,求生欲很強。
至少你們吵,你們兩個人暢暢快快,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的時候你不用擔心他抹脖子了。柴米油鹽里撕一撕逼,吵一吵架,也是一種幸福。
如果你家里有人是抑郁,你必須要小心翼翼跟他相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ta心里已經住了一個嚴厲的法官,時時刻刻審判你,也審判自己,他過得很苦啦。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說道:“沒有一種批判比自己更強烈,沒有任何一個法官比自己更嚴苛。”
我跟金先生一起接受督導的時候,督導有時候會被氣崩,他會多次提醒金先生——你只在意自己的感覺嗎?你如果只活在自己的感覺里,你的家人會多么煎熬……
我以前會自憐,瞎了眼,踩上這么一個小概率。
現在,我會有很多悲憫,一個人在自己感覺里走不出來的時候,你踹他罵他批評他,都沒啥用。100個成年人里有三個半是金先生這種情況的。相處一個屋檐下,被ta的負面情緒精神壓制,應該不是少數。
好多抑郁癥的家人,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為,太壓抑了,經年累月充當對方的情緒垃圾桶。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啊。
要是沒有這個經歷,我怎么可能說脫口秀呢?
我現在認為,沒有什么所謂的“負面情緒”是真正負面的。
每種情緒都是在愛我們,都是在保護著我們,都是為了我們變得更好而產生的。
一些情緒帶給我們的感覺更痛更難受,但卻讓我們記憶更深刻,促進我們成長。
“情緒”沒有好壞,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看待。
很多時候,情緒是我們內心中真正的自己在發聲、在求救、在push我們去尋找真理與解藥,在告訴我們——你究竟是誰?你的幫助從何而來?
我們讀的那本書上的每一頁書,都是成長的刻度。因為這個刻度,這個活的食糧,會安慰我們。
有一個概念叫“管窺效應”。
一個人的眼睛,只能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便只能看到管子里的東西。大多數的抑郁癥,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覺中,以為自己的感覺就是全世界。
受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在家里作死作活,作威作福。
與抑郁癥患者相處的秘訣,是過耳不過心,是時時刻刻跳脫出家里的環境,找到更多的支持。
讀那本書的意義,回歸里面的意義,與智慧人相交的意義,是讓我們以真知識為跳板,從不同維度看待家里的怪獸,從更高的層次審視他與自己。
世界上的知識,解決不了抑郁的問題。因為,抑郁源自虛空,大多數的心理問題與情緒問題,大抵源于此。
讀的書越多,心中的苦越濃。
你擁有的越多,你痛苦就越多。
法國詩人勒內·夏爾說過: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著同痛苦相對稱的清澈,與絕望相均衡的堅韌。
我常常為自己求——同痛苦相對稱的清澈,與絕望相均衡的堅韌。有人因婚姻咀嚼到苦澀,也有人因痛苦婚姻而獲得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