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李根成
我家和開國少將胡煒將軍家村鄰村
開國少將胡煒將軍(圖片來源網絡)
2025年3月8日,我在“拂曉哨位”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難了新聞情》一文。文中提到:我在家鄉讀書的學校——河南省新蔡縣第二高級中學。留言中,有熱衷軍史的戰友私下問我:新蔡縣是開國少將、21軍老軍長胡煒的家鄉,“你真的和胡將軍同一個縣?”我告訴他:“我們不僅同一個縣,而且同一個鄉——河南省新蔡縣余店鄉。我就讀的新蔡縣第二高級中學,就在胡煒將軍早年讀書的新蔡縣立中學舊址附近。”胡煒將軍姓胡,出生在余店鄉胡營村;我姓李,出生在余店鄉后李莊村。胡營村在村西、后李莊村在村東,兩個村相鄰,中間連著一條千年古官道。
胡營村是我大姨的家。我母親兄弟姐妹5個,大姨老大、母親老四。大姨只生了一個兒子,母親則生了我家三男兩女5個孩子。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大集體年代,家庭生活全靠自給自足,穿衣吃飯皆由人來做。那時,心靈手巧的大姨沒少幫母親帶孩子。為此,5個舅姨里我家和大姨特別親。小時候,我經常到大姨家玩兒。印象最深的是,大姨家房南的田野里,有許多先輩的墳頭。或大或小、或高或矮,多由土堆而成。其中,有兩座白色的墳墓特別引人注目。
大姨說:“那是一位當了將軍的兒子,給他去世的爺奶、父母用水泥堆砌的,村里人叫做‘白老墳’。”這個將軍是誰?兒時的我并不清楚;他的經歷和故事,連周邊的村里人也不甚了解。直到上中學后,我才從一位博學多識的老師那兒知道:這個將軍的名字叫“胡煒”。
1993年春節,當了兩年多義務兵的我第一次返鄉休探親假。在與家人的閑聊中,父親突然問我:“你當兵的蘭州軍區守備師前身,是不是原新四軍下面的陸軍62師?62師隸屬21軍,那個軍的老軍長,就是我們余店鄉胡營村的胡煒將軍。”原來,自從我參軍來到蘭州軍區守備師后,父親就十分關注我當兵的部隊情況。
不知哪一天,父親從一張報紙上看到了有關蘭州軍區守備師的歷史沿革,竟然從中發 現兒子當兵的部隊與自己家鄉的將軍有聯系。我當時迷迷糊糊地明白:那個遠在西北的21軍乃至蘭州軍區大名鼎鼎的王牌軍長胡煒的家,竟然和我家村鄰村。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開始關注起這位河南省新蔡縣余店鄉走出去的獨一無二的開國少將,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的一位將軍。
1961年胡煒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
我的家鄉河南省新蔡縣位于中原腹地的淮北平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2200多年的建縣史,是春秋戰國時期蔡國的國都,《百家姓》中呂姓、蔡姓的發源地。這里農耕文明發達、歷史文化昌盛,產生了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中國小說的開山鼻祖干寶。
由他創作的志怪短篇小說集《搜神記,至今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胡煒的曾祖、祖父均為秀才出身,在家鄉名揚四方。到了胡煒父親這一輩,因家道中落僅上了幾年私塾,但仍秉持耕讀傳家的習慣,對子女教育十分重視。胡煒離開家鄉前,父親為其取名胡守德,有“知德明德守德行德”之意。少年時的胡煒天資聰慧,讀書刻苦勤奮,12歲考上新蔡縣立中學、16歲考入河南省立開封高中。中學時的胡煒酷愛讀書,對文學十分熱愛,私下經常閱讀魯迅、茅盾、郭沫若等進步作家的著作及鄒韜奮、杜重遠主編的《生活周刊》《新生》雜志。在新蔡縣立中學讀初中時,胡煒和幾位學友一起組織創辦“啟茅社”,出版壁報,探討讀書、做人、救世之道,在家鄉新蔡縣頗有影響。
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和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鐵血召喚,作為“文藝青年”的胡煒,成為一個“握筆”文人的機會,一定比“操槍”軍人的概率大。因為,在隨后的軍旅生涯中,抗日戰爭期間的胡煒先后擔任了新四軍4支隊8團6連指導員,5支隊8團政治處組織股長、營教導員、政治處主任,10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2師5旅14團政治委員,4旅10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期間,胡煒接著擔任了華東野戰軍2縱隊4旅政治部主任、2縱隊4師政治部主任。
直到1949年2月,解放戰爭進入后期階段,不足29歲的胡煒才由政工干部改為軍事干部,出任21軍61師師長。作為三野部隊最年輕的師長,胡煒參加了孟良崮、萊蕪、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親率部隊突破長江防線,參與解放杭州、寧波戰斗,打過一系列大仗、惡仗、勝仗。其中,在攻占浙江舟山桃花島的戰斗中,他率部全殲敵軍1300人,受到兵團司令部嘉獎;在舟山登步島一戰中,他又指揮部隊全殲敵軍3200人,創造了我軍登島作戰成功撤退的戰例。
新中國成立后,胡煒于1952年晉升21軍參謀長,次年3月就投身到炮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參加了金城戰役,直到1958年才返回祖國。1955年,胡煒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成為開國將軍。1958年回國后,他先后擔任2I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軍長;1974年12月,調任總參謀部任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辦公廳主任直到1977年。周總理曾評價胡煒:“胡煒同志能打仗,也能做思想政治工作,能文能武,是我軍最年輕的軍長。”當然,這些經歷我也是后來才得知的。對于家鄉人民,大概至今也沒多少人能夠講清楚。
2015年7月,新蔡縣委代表向胡煒將軍贈送對聯(謝石華攝)
“墻里開花墻外紅”。盡管胡煒將軍一生能征善戰、功勛卓著、作風正派、組織紀律性強、生活簡樸、平易近人,能夠團結干部、聯系群眾,在他工作過的地方享有很高威望。但是,名聲在外的胡將軍,在家鄉卻十分低調。特別是1977年之后,由于被指控在特殊時期和“四人幫”有過工作交集而受到撤職處理。
直到1984年組織查清楚事實后,才恢復了他應有的榮譽,并批準按正兵團職離休。然而,在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胡煒將軍似乎在家鄉消失了。人們不再、也不敢提到他的名字,更不再拿他為當兵入伍的孩子作榜樣。正是這個原因,家鄉歷屆領導到北京拜訪官員、老板的多,很少有人想起來看看這位賦閑在家的老將軍。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允許為開國將帥修建紀念故居。新蔡縣周邊許多功績、職務、名氣都不如胡煒的將軍們,紛紛在出生地修建故居或紀念館供后人參觀瞻仰,不少還成為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是,直到2018年6月胡煒將軍去世前,他都堅持不同意家鄉政府斥巨資為他修建“開國將軍故居”。至今,在我老家河南省新蔡縣余店鎮,除了掩映在胡營村茂密樹叢里的那兩座“白老墳”,再也找不到任何關于胡煒將軍生活過的痕跡。
新蔡縣余店鄉地處淮河支流——汝河邊上。由于地勢低洼,歷史上不是澇就是旱。按理說,鄉里出了這么一位開國將軍,多多少少可以沾點光吧?“胡煒在臺上沒給家鄉辦過事”,這是家鄉人對胡煒的評價。作為余店鄉唯一的將軍,胡煒雖然在外面當了“大官”,但家鄉人似乎沒有感受到他的一絲“溫暖”。胡煒1920年10月5日出生,從17歲就離開家鄉到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區參加抗日游擊隊,歷經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硝煙。
2018年1月,家鄉新蔡縣代表探望病重期間的胡煒將軍(謝石華攝)
胡煒將軍一生轉戰大江南北,直到在北京離休。作為鄰村人,我們再也沒有見過或聽說過胡煒將軍重回他的出生地。特別是垂暮晚年的胡煒將軍患上了隨時可能破裂的主動脈瘤,連走出干休所大院都十分困難,更不用說千里迢迢回河南了。關于他為家鄉“辦實事”的故事僅有兩件:一件是據黨的九大、十大代表、原新蔡縣澗頭公社程莊大隊黨支部書記毛好珠回憶:開九大時,胡煒聽說新蔡縣有代表參加,特地到住處看望他,向他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
召開十大時,胡煒已到中央軍委工作,每日非常繁忙,但仍然抽空看望他;另一件是1975年河南駐馬店遭遇歷史性特大洪澇災害,數以萬計的人失去生命。老家新蔡縣余店公社胡營大隊干部進京反映家鄉困難,胡將軍在百忙中接見了他們,并協調了兩臺拖拉機。支援胡營大隊一臺手扶拖拉機,支援胡營所在余店公社一臺輪式拖拉機。至于其他的,似乎就再沒有了。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家鄉新蔡縣余店公社后李莊大隊讀小學,那臺用壞了的輪式拖拉機就靜靜地停放在大隊門口的路邊。還是孩童的我們無事可干,經常爬上去這摸摸、那玩玩。后來,公社、大隊改為鄉、村,那臺早已報廢的拖拉機,被當成破銅爛鐵賣掉了……
2015年7月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之前,95歲高齡的胡煒將軍在家中接受河南新蔡縣新聞媒體采訪(謝石華攝)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前,93歲的胡煒將軍在家中接受新聞媒體采訪
從1977年起,57歲的胡煒將軍就退出政壇賦閑北京,無官一身輕。胡將軍官居高位、大權在握時,是一個不允許任何人動用公權力為家鄉、為他人謀私利的“斗私批修”年代。而當改革開放,形勢發展到某些領導可以隨便動用公權力為家鄉或他人辦“私事”的時候,胡老將軍早已離職休養。因此,以時下的低俗去衡量當年的開國將軍,顯然曲解了老一輩的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試問: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胡耀邦等老一輩黨和國家及軍隊高級領導人,他們手里的權利都比胡煒將軍大得多,他們又有誰為家鄉辦了“私事”?
2019年10月30日,遵照胡煒將軍生前遺愿:骨灰撒在當年戰斗過的浙江舟山登步島海域,
2019年10月30日,遵照胡煒將軍生前遺愿:骨灰撒在舟山登步島海域
登步烈士陵園(圖片來源:登步島戰斗遺址公園)
2018年6月20日,胡煒將軍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8歲。他不僅生前堅持不同意在家鄉修故居,而且身后特意留下20萬元錢,交代大兒子胡曉偉辦好兩件事:一是百年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當年戰斗過的登步島海域,與犧牲的烈士戰友作伴;二是向登步島戰斗紀念館捐贈他的《戰地日記》。
2019年10月30日9時50分許,一艘白色殯葬船離開舟山市普陀區殯葬碼頭,緩緩駛向登步島西側海域。遵照胡煒將軍生前遺愿,伴隨著遠處海鷗的鳴叫和海浪的嗚咽,胡煒將軍的大兒子胡曉偉等親屬依依不舍地將胡將軍的骨灰灑向指定海域。70年前,胡煒將軍在這片海域浴血奮戰;70年后,他又魂歸這片戰斗過的海域故里,完成人生的最后華章。此后,胡曉偉將父親生前遺物包括將軍制服、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等,完整地轉贈移交給舟山登步戰斗紀念館。
胡煒將軍生前留下的《戰地日記》手稿及《捐贈意向書》,現存放在舟山市普陀區檔案館。《戰地日記》收錄了胡煒1949年2月13日至1950年8月30日的手寫原稿,時間跨度從渡江戰役開始,經歷解放杭州、搶占溪口,參加寧象戰役跨海作戰,舟山戰役直取桃花島、血戰登步島,勝利南下剿匪建政,真實地記載了61師的戰斗歷程。
“豫南投筆,淮北抗倭,開辟甘泉根據地;表率渡江,楷模登島,痛殲歐美聯合軍。”這是2015年7月,我的家鄉新蔡縣文聯主席謝石華代表父老鄉親向胡煒將軍贈送的對聯。和胡煒一起居住在胡營村的我大姨也已去世,聽大姨后人講:胡將軍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二兒子英年早逝,大兒子和小女兒很早就去了國外,妻子吳旸也于2012年2月12日在北京去世。雖然胡煒將軍從1937年離開家鄉之后,再也沒有回到過出生地新蔡縣余店鄉。但是,家鄉永遠是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家鄉人民也從來沒有忘記這位能文能武、軍政兼優的開國將軍,總是因他為驕傲、引以為自豪!
“將軍故里,大美余店”的巨幅宣傳畫中的人物是開國少將胡煒將軍
2025年3月10日,為了尋找胡煒將軍在家鄉留下的“痕跡”,我請1990年12月與自己一同入伍的原蘭州軍區守備師炮兵團退伍戰友卓衛華,特意拍攝了上書“將軍故里,大美余店”的巨幅宣傳畫。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李根成,1972年生于中原河南,1990年入伍西北塞上江南,2013年轉業中國大陸最南。軍旅23年,立過功、受過獎,出過訪、護過航,當過科長、干過站長,守過西沙中建島,寫過南沙各礁長。海洋出版社出過《南海聽濤》一書,曾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現供職佛山市人社局,業余偶寫詩詞文章。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