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博雅生物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雅生物”,300294.SZ)近日發布的2024年財報呈現“營收驟降、利潤激增”的反差現象:全年營收同比下滑34.58%,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7.18%。
風口財經記者注意到,這一現象背后,是業務剝離與財務調節的共同作用。年報顯示,博雅生物于2023年剝離了復大醫藥和天安藥業,直接導致2024年營收“失血”超8.5億元。與此同時,剝離該部分業務使營業成本銳減,疊加商譽減值損失減少“增利”2.25億元、減少銷售費用1.63億元,共同推高了凈利潤。
未來,面對營收結構單一化、核心產品毛利率普降以及商譽減值風險,博雅生物能否兌現核心財務指標翻番的目標,仍需市場檢驗。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營收驟降34.58%
年報顯示,博雅生物業務以血液制品為主,集生化藥、化學藥、原料藥為輔。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17.35億元,同比下降34.58%。
從營收結構來看,2024年血液制品業務占公司營收近九成。具體來看:
圖片來源:2024年年度報告
血液制品業務營收為15.14億元,同比微增4.32%;整體毛利率為65.11%,同比下降4.63%。其中,公司核心產品:靜注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人纖維蛋白原價格承壓,毛利率分別下降2.34%、5.51%、6.42%。2024年,這三類產品總收入超過12億元。
生化類用藥業務營收為2.10億元,同比下降37.34%;毛利率為71.30%,同比下降5.12%。
藥品經銷業務營收為202萬元,其他業務847萬元,整體貢獻有限。
綜合來看,2024年公司核心產品價格整體承壓,并不會導致營收大幅下降。
實際上,這與其控股股東并購策略有關。
自2012年上市以來,在原控股股東深圳市高特佳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導下,博雅生物并購了不少資產。通過外延式并購,博雅生物上市后逐漸從單一的血液制品公司,轉型為一家集多種業務于一身的綜合性醫療產業集團。
2021年11月,華潤醫藥成為其控股股東,華潤公司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值得注意的是,華潤雙鶴與博雅生物收購的天安藥業存在同類業務(糖尿病化藥),華潤醫商與博雅生物收購的復大醫藥均經營血液制品相關業務。
為避免出現同業競爭,博雅生物不得不將復大醫藥、天安藥業分別在2023年10月、11月剝離出表。
二者出表對公司2024年營收、凈利潤、營業成本等方面的影響有多大?日前,風口財經記者兩度向博雅生物發去了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此外,3月24日,記者多次撥打博雅生物董秘部門電話,截至發稿,均未接通。
需要注意的是,據2023年年報披露,復大醫藥所屬的藥品經銷業務為7.58億元,凈利潤為5163萬元;天安藥業所屬的糖尿病業務為9744萬元,凈利潤為1496萬元。
圖片來源:2024年年度報告
凈利潤為何激增?
2024年,博雅生物實現歸母凈利潤3.97億元,同比增長67.18%。在營收規模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博雅生物的利潤為何激增?
一個方面是,博雅生物的營業成本從2023年的12.53億元降至2024年的6.13億元,降幅達51.05%,遠超營收降幅(34.58%)。
可以看出,毛利增加是因為營業成本大幅下降,這亦主要是剝離相關業務的結果。
2024年,博雅生物的糖尿病業務和復大醫藥經銷業務歸零,同時營業成本也歸零,較2023年減少7.07億元。
圖片來源:2024年年度報告
原材料采購價格下降也是營業成本下降的原因之一。比如,2024年生化類原料價格從5425萬元降低至2573萬元。
對于費用支出控制,博雅生物也進行了調整。
銷售費用方面,主要表現為壓縮市場推廣費用。2024年,銷售費用從5.83億元降至4.20億元,降幅28%,主要因市場服務費減少1.45億元。
同時,博雅生物研發投入資本化比例較高。2023年和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03億元和9701萬元。同期,資本化研發支出金額分別為3559萬元和3012萬元,占研發投入的34.46%和31.05%。
需要注意的是,費用化研發支出(研發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影響當期利潤;資本化研發支出不會立即減少當期的利潤。
導致博雅生物利潤激增的另一個原因,是商譽減值損失減少。
商譽在收購其他企業時產生。通俗來講,當收購價格超過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就形成了商譽。
商譽減值是指,如果被收購的業務表現不如預期,比如收入下滑或盈利能力下降,商譽的價值可能需要調減,這就是減值。減值會直接減少當期的凈利潤。
博雅生物曾于2015年收購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下稱“新百藥業”)100%的股權,形成的商譽金額為3.71億元。
2023年,博雅生物計提收購新百藥業形成的商譽減值準備2.98億元,意味著對凈利潤產生2.98億元的影響。同期,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從2022年的4.32億元降至2023年的2.37億元,減少了1.95億元。
2024 年,博雅生物對新百藥業再次計提商譽減值準備0.73億元。至此,累計計提商譽減值準備人民幣3.71億元。
由于2024年商譽減值準備計提大幅減少,相當于“釋放”了2.25億元凈利潤空間。
圖片來源:2024年年度報告
未來業績引關注
博雅生物在年報中稱,公司將持續聚焦主業,并逐步推進非血液制品業務剝離。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漿站總數量、采漿規模、核心財務指標翻番的目標。
另一方面是,商譽給博雅生物業績帶來的影響還未結束。
2024年7月,博雅生物以18.2億元自有資金收購綠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綠十字”)100%股權,溢價水平超過150%。
圖片來源:2024年年度報告
資料顯示,綠十字專注于血液制品研發、生產、銷售,有4個漿站。從收購時的經營情況來看,綠十字算不上優質資產。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綠十字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2.33億元、2.39億元;對應歸母凈利潤分別約為-2327.09萬元、-1212.04萬元。
對于2024年綠十字業績,記者在上述采訪函中也進行了詢問,截至發稿,博雅生物仍未回復。
就華潤醫藥或博雅生物而言,綠十字擁有的采血漿站的數量和采漿量,或是其必爭的資產。不過,這一收購也形成了7.28 億元巨額商譽。
截至2024年末,博雅生物商譽占總資產8.67%,相當于2024年凈利潤(3.97億元)的1.8倍。若綠十字后續業績不達標,可能需再減值數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博雅生物2024年并未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2025年巨額商譽是否存在減值風險?是否會對2025年業績產生不利影響?這些問題還需等待時間進一步驗證。
后續,記者將密切關注博雅生物業績及商譽風險等問題。
(大眾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張亭旺)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