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偶像。他是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甚至被民間傳說賦予“借東風”“空城計”的神機妙算。
但是,拋開演義光環,《三國志》中真實的諸葛亮,更像一個在亂世中逆天改命的“普通人”。
今天我們就從諸葛亮的七句名言出發,看看這位“千古一相”如何在至暗時刻,用智慧照亮人生困局。
0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當今社會多浮躁者,這句是給浮躁者的清醒劑,人生最大的清醒,不是“能拿什么”,而是“該放什么”。
公元197年,17歲的諸葛亮在荊州郊外“躬耕隴畝”。表面看是個種地青年,暗地里卻在竹簡上畫出天下地圖。曹操已挾天子令諸侯,孫權坐斷東南,他卻選擇了一窮二白的劉備。
謀士徐庶問他:“以君之才,何不投奔強者?”諸葛亮笑答:“雄主多謀士如云,去了不過添塊磚瓦。我要建的,是能讓百姓安身立命的殿堂。”
浮躁時代,守住內心的“寧靜”,才能看清自己的“遠方”。
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時,快遞員汪勇本可逃離封控區,卻選擇留下組建志愿車隊。他白天送快遞,晚上接送醫護人員,甚至為醫院協調防護物資。
記者問他為什么冒險,他說:“這里需要會開車的人,而我會開車。”
真正的選擇不是“哪里更安全”,而是“哪里需要我”。汪勇和諸葛亮跨越1800年,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欲望越少,腳下的路越清晰。
02 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
諸葛亮的這句名言,是破“萬事開頭難”的鑰匙。
劉備拿下益州后,發現蜀地民生凋敝。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頒布宏圖,而是帶著官吏下田插秧。百姓嗤笑:“大丞相管種地?”他卻說:“糧倉不滿,何談北伐?”
三年后,他修復都江堰,開墾成都平原,讓蜀錦遠銷西域。曾經嘲笑他的老農,看著金黃的稻浪感嘆:“原來大事,真是從插一株秧開始的。”
普通人抱怨“基礎太差”,高手卻在廢墟里種出春天。把種子埋進土里,比盯著天空等雨更靠譜。
日本戰后重建時,松下幸之助的公司只剩7名員工。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接大訂單,而是帶著員工挨家挨戶修電飯鍋。正是這些“小修理”積累了口碑,最終讓松下電器成為世界500強。
從修電飯鍋到造電器帝國,從插秧到治蜀,道理相通。普通人與高手,缺的只是腳踏實地地從小事做起。
03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諸葛亮這句名言,是高位者的必修課,也是給得意者的響亮耳光。
北伐期間,將軍魏延屢次頂撞諸葛亮。某次軍議,魏延當眾嘲諷:“丞相每日坐車指揮,可知山路崎嶇?”次日,諸葛亮換上草鞋,親自帶魏延巡查秦嶺棧道。
走到險處,他指著懸崖上的運糧隊說:“將軍善戰,但若無這些民夫肩扛手抬,你我早已餓死山中。”魏延面紅耳赤,從此再不敢輕視“小人物”。
位置越高,越要看見“地基”。真正的權威,從尊重每一個普通人開始。
晚清名臣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后,總督府每天收到上百封拜帖。他卻要求門房:“穿布衣者優先見,華服轎者最后見。”下屬不解,他說:“穿布衣的往往是真急事,坐轎子的多是來攀關系。”
曾國藩的“布衣優先”與諸葛亮的“草鞋巡查”,都在提醒我們:位置越高,越要向下扎根。
04 志當存高遠
這是給給迷茫者的啟示指南。站在山頂看路的人,從不怕被山腳下的人說瘋。
建安二年,17歲的諸葛亮在荊州放牛。名士黃承彥故意嘲笑他:“整天吹噓自比管仲樂毅,不如學學你哥諸葛瑾,在東吳混個一官半職!”
誰知,諸葛亮不急不惱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要輔佐的,是能重整山河之人。”
10年后,他的《隆中對》橫空出世,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此展開。
跪著謀生的人,永遠看不見站著追的風景。找不到路時,不妨往天上畫條線,先敢想,命運才會給你讓路。
1947年,貧困農家女孩李蘭娟因交不起學費準備輟學。老師連夜翻山家訪:“你考了全縣第一,不讀書可惜了!”
后來,李蘭娟靠著助學金讀完醫學院,成為傳染病專家,新冠疫情中以73歲高齡帶隊馳援武漢。
李蘭娟的老師和黃承彥都懂:高人指路不是給答案,而是點燃對方心中的火種。
05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管子說:“齊桓公穿粗麻治天下,夫差披錦繡亡吳國。衣服越貴,骨頭越輕。”諸葛亮也常說:“奢者欲壑難填,儉者自有天地。”
諸葛亮晚年任丞相時,家中只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次,李嚴送來十車蜀錦,他當場退回:“丞相府不是藏寶閣,是百姓的秤桿。”
就連兒子諸葛瞻的婚宴,也只擺了三道菜:豆腐、腌菜、糙米飯。
臨終前,他在《自表后主》中寫道:“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有余饒。”
低配生活,高配靈魂。物質的減法,才是精神的乘法。
“敦煌女兒”樊錦詩在莫高窟工作60年,住土坯房、用井水洗臉,卻自費購買數千冊考古書籍。
她把國家發的獎金全捐給敦煌研究院,笑著說:“洞窟里的壁畫比商場櫥窗好看多了。”
從諸葛亮的桑樹到樊錦詩的土坯房,貴族精神,從來與奢侈無關。
真正的富足,從拒絕“精致窮”開始。
06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管理者的“破人術”。
蜀漢重臣李嚴因延誤軍糧被罷官。眾人求情:“國家用人之際,能否網開一面?”諸葛亮卻將他貶為庶民,轉頭提拔其子李豐為尚書令。
他對群臣解釋:“今日恕李嚴,明日軍法便成廢紙。但罪不及子孫,才能讓人既畏法度,又懷希望。”果然,李豐后來成為蜀漢棟梁。
好的規則,既要有鐵面的“尺”,也要有暖心的“縫”。
海爾集團早年有員工偷拿零件,張瑞敏當眾砸毀76臺問題冰箱后宣布:“偷竊者開除,但子女可優先入職海爾幼兒園。”這一招既震懾違規者,又留住人心。
張瑞敏的“砸冰箱”與諸葛亮的“貶父用子”,都在詮釋:好制度要像鐘表,齒輪咬得緊,發條留彈性。
07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獻給所有“死扛”的普通人,也是對躺平青年的熱血拷問!
五丈原軍營中,53歲的諸葛亮已咳血不止。楊儀勸他回成都養病,他搖頭:“先帝托孤時,蜀漢有兵十萬;今日只剩四萬。我若退一步,將士們就退一千里。”
他強撐病體寫下《廿四篇兵法》,將10發弩設計圖塞進姜維手中。去世前夜,還在校改《勸將士勤攻己闕教》。
這世上沒有“開掛”的人生,所謂奇跡,不過是凡人拿命換的。諸葛亮活著時是火把,死后成了燈塔。
2021年河南暴雨,45歲飯店老板張國鎖把自家餐館改成避難所,免費供餐2000多份。累到胃出血送醫時,他兜里還揣著寫了一半的“物資調度清單”。
張國鎖們不懂戰略謀劃,但他們和諸葛亮一樣相信:天塌下來時,總得有人彎腰頂著。這世上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咬碎牙扛起責任的凡人。
諸葛亮不是神,而是一個把“不可能”變成“史書留名”的凡人。他用一生證明:真正的智慧不在計謀,而在選擇;不在風光,而在擔當。
《三國志》記載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北伐屢敗屢戰。但恰恰是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讓后世看到:真正的英雄主義,不是永遠勝利,而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質后,依然選擇燃燒。
從三國到現代,這七句話之所以穿越千年仍能擊中人心,只因道破了生存的本質:我們不必成為諸葛亮,但可以像他一樣,在屬于自己的戰場上,做個不認輸的“笨人”。
你的生活中,哪句諸葛名言最觸動你?歡迎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