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蛋?
劇集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靜默的“權力轉移”。短劇的爆發式增長不僅以分鐘級敘事爭奪用戶注意力,更讓演員生態發生顛覆性變革,沖擊著傳統影視的選角邏輯與人才壁壘。
非科班出身的素人憑借優秀的作品一朝成名,新人演員借助豎屏的風口大展身手,還有部分演員通過短劇賽道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這種演員生態的流動性,正倒逼行業重新審視專業與流量、科班與天賦的辯證關系。
值此之際,星番特別推出「短劇破壁者」系列,對話短劇賽道內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演員。追問他們:當短劇演員批量“上桌”,他們能為行業注入怎樣的新鮮血液?面對急劇變化的的影視環境,個體的生存法則又是否會更加殘酷?
「短劇破壁者」首期對話者:王道鐵,讓我們一起聽聽他是如何講述自己從長到短的“破局”時刻。
???
從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后,王道鐵嘗試過導演、編劇、制片,甚至創業,演員這個身份對他來說,像是熟悉卻又遙遠的舊夢。
直到短劇行業的迅猛崛起,這場以“短平快”為標志的內容革命,不僅改變了影視生態,也為王道鐵重新提供了走到臺前的機會。從《愛的年齡差》里深情且極具掌控力的大叔,到《夜色將明》里陰鷙冷血的溫里克,再到如今《家里家外》里兼具“耙耳朵”溫情與高情商和陳海清,王道鐵從行業變革的見證者一步步成長為了爆款作品的參與者。
當骨朵問到:“面對短劇市場的快速迭代,是否會感到有很大的壓力?”王道鐵卻說:“其實每一部戲,我都當成最后一部來拍。”
這句話又更像是王道鐵身處時代浪潮中的自我覺醒。一個曾經不確定自己還能不能再做演員,但是一直對表演懷揣熱愛與尊重的人,他的故事遠不止“轉型”這樣簡單。
01
“新人”
“我一直沒有放棄過演戲的念頭。”談起自己的職業生涯,王道鐵的語氣平靜,像是在復述一個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比大多數人想象得漫長。
2011年,王道鐵通過電影《今天明天》里北漂青年小杰一角出道,并入圍了第26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男主角獎,展現了優秀演員的潛質。此后幾年間,他又陸續參演了多部影視作品,如年代劇《水木清華》、都市職場喜劇《我的同事都有病》、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一度被主流市場認可。
可是后來面對現實處境,王道鐵也不得不做出“曲線救國”的決定,開始轉行幕后。他告訴骨朵,他的整個演員職業生涯都走得沒有多么順暢,中途轉了很多職業,有時候甚至已經覺得沒有希望再轉回演員了。
命運的輪盤卻一直在不停地轉動。偶然的一天,聽花島的老板看到王道鐵的照片后,認為王道鐵的形象非常適合《愛的年齡差》里的大叔角色,于是很快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不過,回歸演員賽道并不意味著一切變得順遂,王道鐵對自己是否適合短劇、是否能演好偶像劇仍舊有所質疑,是他的老板堅定地認為他可以,并給了他機會。“當時老板找到我,說想讓我拍一部短劇,我其實是有點猶豫的。”他笑道,“第一,我太久沒演了,怕生疏;第二,我總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偶像劇。”
但結果證明,王道鐵的成熟大叔形象在短劇市場中極具辨識度,加之他在《愛的年齡差》里展現出來的扎實的表演功底,進一步幫助王道鐵在短劇行業打響了名號。
“在拍短劇前,我以為短劇就是幾個人拿著手機拍,等我去到了《愛的年齡差》的片場,才發現劇組竟然也有五十多號人,以及專業的制作模式。”這一認知的改變或許也是王道鐵開始認真從長劇演員轉型短劇演員的催化劑。
如今回過頭來看,涉足短劇前的那些復雜經歷讓王道鐵對影視行業有了更全面的認知,也無形中培養了他對短劇市場的敏銳度。
比如,王道鐵能夠非常明確的感知到,《愛的年齡差》的爆紅邏輯是基于抖音的算法,而現在的觀眾已經不滿足于同一類型的速食內容,短劇的創作思路需要及時跟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了。
02?
戲里戲外?
談起最近爆紅的《家里家外》,王道鐵回憶到,拍攝的時候,誰都沒有想過這部劇會這么火。
最開始,聽花島只是想做一部更偏生活流的短劇。巧的是,在找合適的男主角的時候,短劇演員里符合條件的只有王道鐵。而在劇本構思完成后,王道鐵和公司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全劇采用四川話演繹。
“我們擔心過,這么本土的設定會不會影響受眾面,后來想,算了,就當是送給四川人的一份禮物。”畢竟,在短劇市場以“爽點”為主流的大環境下,一部以家庭倫理、生活瑣事為主的作品,能否被全國觀眾接受,沒人敢打包票。
不過“敢為人先”卻無疑是收獲果實的最好契機。眼下,《家里家外》這部劇不僅在四川地區受到歡迎,還成功破圈。這部以四川方言為特色的短劇,一份送給四川觀眾的禮物,已然成為2025年初短劇市場的一匹黑馬。
除了劇情和制作上的精細化,在角色上,王道鐵在《家里家外》飾演的“寵妻狂魔”形象也突破了他以往固有的“叔系”標簽。相比從前那些西裝革履、霸道深情的角色,王道鐵這次的角色并不那么“狗血”,保留了四川男人“耙耳朵”特質的陳海清,反而更好地展現了他的生活化演技,為他吸引到了一大批粉絲。
就像劇中陳海清和妻子的日常相處細膩真實,既有溫馨的家庭氛圍,也不乏生活化的幽默感。王道鐵告訴骨朵:“我們當時在片場討論過,陳海清不是怕老婆,而是尊重和愛老婆,他對待妻子的態度有點像葉問對待妻子的態度。我覺得很多觀眾被這部戲打動的原因,在于戲中傳遞的情感是真實和溫暖的,他們感同身受了。”
在《家里家外》僅17天的拍攝過程中,包括王道鐵在內的全體劇組人員都深度沉浸在戲中,演員、導演、編劇都跟著角色一起感動,被王道鐵稱之為“一次極為珍貴的體驗”。也可能正因此,《家里家外》最終的呈現才會這么讓觀眾有深切共鳴。
劇播出后,觀眾的反饋更是讓王道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在片場做的很多小設計,觀眾都看出來了,這種感覺特別好。”他笑著說,“比起‘叔系天花板’之類的夸贊,我會更喜歡大家因為作品本身喜歡我。”
03?
小人物的大情懷?
隨著短劇市場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影視人開始關注這個行業,也有許多演員將短劇當作過渡,或者是一條流量變現的捷徑。王道鐵作為短劇領域的標桿人物之一,其實也在思考未來的方向。
“從演員的角度來看,短劇和長劇并沒有根本上的區別,兩者的不同更多體現在文本結構上。在短劇中,由于篇幅限制,情緒的轉換往往更快,甚至可能一場戲內就要經歷從喜到悲的情緒起伏。這對于演員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進入狀態,表演就會顯得割裂,觀眾也很難產生共鳴。”
有些人認為長劇演員演短劇是“降維打擊”,實則恰恰相反,短劇的節奏快,導致觀眾的注意力轉移也快,演員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角色塑造,對信念感的要求極高。
精進演技的同時,王道鐵也逐漸意識到,短劇市場雖然依舊有龐大的用戶增量,但是行業現存問題依舊不少,超高強度的拍攝、極短的制作周期、內容的同質化……這些都在影響著大家的可持續發展。
“這樣的生產模式是不健康的,對演員,對整個行業來說都不是好事。短劇的未來一定離不開精品化,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作品開始走生活流的路子,像《家里家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至于自己的未來,王道鐵的目標則更加清晰。他希望能夠嘗試更多類型的角色,挑戰更多自身的可能性。“我特別想演那種有超強意志力,在困境里死磕到底的小人物,比如《一個都不能少》《狙擊手》里的那些角色。”
這些小人物也與王道鐵的自身經歷有些相似。從傳統影視演員到短劇演員,再到如今短劇行業的標桿之一,他經歷過迷茫和掙扎,也深知不進步就會被市場淘汰的殘酷法則。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想要繼續走下去,就必須不斷尋找新的突破口。哪怕目前他在短劇界已經有了自己的位置,他也不會急著給自己設限。
“觀眾喜歡你什么,就會給你貼什么標簽,這沒關系。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還能演什么,還能做什么。”在瞬息萬變的短劇浪潮里站穩了腳跟的王道鐵,他的故事,也可以說是“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