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靈寶嚴家大院
董振民 尚柏仁 史智民 馬朝龍 陳天棟王紅權
2025年3月18日,在靈寶市委馮鐸副書記的安排下,我們一行5人前往三門峽市靈寶陽平鎮下原村的嚴家大院考察探訪,陽平鎮的常秋芳副鎮長和鎮文化站的李強師全程陪同。對于陽平鎮,我們并不陌生,陽平鎮鑄鼎塬聚落遺址上的荊山黃帝陵、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遺址聚落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之地西坡遺址和仰韶文化時期的北陽平遺址、北溝明清古杏林,我們曾多次光顧過。
下原村不僅有保存較好的嚴家大院,還有其他引人入勝的文化古跡。如孝子木雕牌樓、貞節石雕牌坊、嚴家祠堂以及嚴家寨等歷史建筑。此外,村中還有一個占地一畝的花園;有三棵古老的楊樹,村民說其中最大一棵需要七個人才能勉強合抱。之前還有一棵“神樹”,其綠蔭覆蓋面積達一畝之廣。
村里還傳頌著有關闖王李自成在下原屯兵的傳說。據當地村民講述,李自成曾在下原駐扎軍隊,利用這里的地理優勢從事軍事活動。這些故事不僅增添了下原村的歷史厚重感,也為這片土地賦予了一層神秘色彩。
一、下原村概況
1.基本情況
下原村位于靈寶市陽平鎮南部,距離鎮政府5公里。北距黃河15公里,南靠秦嶺大湖峪口2.5公里,坐落在黃河與大湖峪之間的斜坡偏上端,陽大公路穿村而過。整個村莊的地勢呈現階梯狀分布,東西南北高低錯落有致,兩條主要灌溉渠覆蓋了全村的河川地。村落海拔高度為528米。
下原村包括下原、洞耳和葦園三個自然村,共劃分為7個村民小組,現有居民1503人,346戶。村莊總面積為2.8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達2435畝。下原村是靈寶西部著名的竹鄉之一,古時擁有竹園82.8畝(其中下原村69.8畝,洞耳村6畝,芋園村7畝)。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春天竹林中鳥鳴聲聲,夏天綠蔭如蓋,秋天竹梢隨風搖曳,冬天雪壓竹枝如畫。
下原村現有一棟兩層共18間、總面積500平方米的辦公樓,一座文化舞臺,兩眼飲水井,一座小學以及一處標準化衛生室。
2.村名的來歷
早在上古時期,陽平川被稱為鼎湖地,湖泊的水源來自水峪。人們將湖泊兩側稱為東塬和西塬。傳說大禹治水時在此掘開通道,使湖水流入黃河,湖底逐漸長滿了雜草,形成了廣闊的田野。
三千多年前,東西兩塬的人們開始在下塬墾荒種田。從西塬下來的人們墾荒聯片集中成一片區域,并將其命名為下塬村。湖邊有一個隧洞,農民們在洞兩側宿營休息,這個地方被稱為洞耳。再往南走穿過洞耳到達的區域被稱為葦園村,因其四周遍布蘆葦而得名。考古發現證實,芋園村附近曾存在古代金礦遺址。從下塬途經洞耳到芋4園,下塬洞耳之間為中塬。中塬舊址便是現在下原村,下塬舊址現居趙家村村標以南。據老人言傳,趙家村原有牌樓稱北閣樓,比鄰有老爺廟,后因民國十年(1920年)遭疫災,全村死亡甚多,趙家村合并為下塬。
下原村的名字來源于“下塬”,因歷史變遷及書寫習慣,逐漸演變為“下原”。村民們形象地描述道:“下原村莊象條船,停在湖泊西南邊。翠竹圍村是屏障,三棵楊樹如桅桿。”
3.村政沿革
1949年6月前,下原村屬閿鄉縣陽平區,為第五保(白家嶺、趙家村、下原),隸屬下原連保管轄。
1949年6月-1953年底,下原村劃歸陽平第二區管轄,成立農業初級合作社(一社、二社)。1953年撤區在洞耳設小鄉。1954年6月屬六區。1956-1957年底小鄉合并為陽平中心鄉,下原村一社、二社合并為下原村高級農業合作社,隸屬陽平中心鄉管轄。1958年初時興大兵團作戰運動,下原村編為四連,屬陽平鄉桑園第四營管轄。
1958年8月成立陽平人民公社,下原高級合作社改為下原行政村。1968年成立陽平人民公社革委會,下原村相應成為下原村革委會。1981年陽平革委會改為陽平管委會,下原革委會變更為下原行政管理委員會。
1983年12月社改鄉,改為下原村民委員會,屬陽平鄉。1987年3月撤鄉改鎮,屬陽平鎮至今。
4.經濟產業
新中國成立后,下原村經歷了土地改革,逐步走向合作化及人民公社道路,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下原村的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生活平日益提高,主要以林果及三小黃金生產兩大經濟支柱。目前,該村主要依靠林果業和黃金生產作為兩大經濟支柱,并逐步發展養殖業、工商業、加工業等多種經營形式。
近年來,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下原村流轉土地400余畝,種植矮化砧蘋果200余畝,陽光玫瑰葡萄900余畝,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增長,達到10萬元以上。
二、古跡遺址
下原村曾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這些古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這些古跡遺址不僅展示了下原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堅韌。盡管部分古跡因歷史原因遭到破壞或消失,但它們的故事依然在村民間口耳相傳,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1.孝子木雕牌樓
相傳在嚴家大院東北部曾建有孝子木雕牌樓。約700年前,下原村有一位名叫嚴爵的人,他與寡母相依為命。嚴爵進京趕考并金榜題名,但在其赴任期間,母親不幸病逝。未能盡孝的嚴爵深感懊悔,在母親墳地搭棚守孝三年,日夜祭奠。百姓們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此事傳開后,朝廷得知,特地下旨撥款修建一座木制牌樓以表彰其孝道。
該木牌樓高18米,采用精美的木雕工藝,四角懸掛銅鐘,閣樓上方中央鑲嵌著一塊寬70公分、高120公分的朝廷封匾,花邊藍底金字刻寫著“孝子嚴爵墳墓搭棚祭奠三年”。背面則注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重修”。遺憾的是,這座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意義的木牌樓在1976年被拆毀,木材被用于制作路旁的宣傳標語牌。
2.貞節石牌坊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嚴家一位少婦在23歲時喪偶守寡。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為人寬厚,潔身自愛,深受鄉鄰敬佩和贊揚。為了表彰她的貞節品德,朝廷責成地方官府為其立了一座貞節石牌坊。
這座石牌坊分為三層,整體高度達17米,寬度為5米,呈東西走向,三孔設計,中間較大,兩側較小。東面為正面,正對著嚴家祠堂。然而,這座象征貞節美德的石牌坊在1967年的破四舊運動中被拆除,所拆下的石料被用于修建西水渠。
3.嚴家祠堂
嚴家祠堂原有門房、前堂和后堂等建筑,如今已不復存在。祠堂曾經是嚴氏家族祭祀祖先、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承載了家族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寄托。
4.嚴家寨
村民傳說,明末清初時期,在下原村西嶺的兩個溝壑交叉處,有一個呈V字形尖端的小寨——嚴家寨。這個小寨里住著幾十戶村民,地理位置險要,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雖然具體的歷史細節已經模糊,但嚴家寨的存在依然為下原村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三、嚴家淵流
根據嚴氏第二十三代嚴舉生提供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孟春(正月)編纂的《嚴氏宗譜》記載,嚴氏家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淵源。
嚴氏家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時期的鬻熊,他是楚國的始祖。成王時期,鬻熊的后裔熊繹被封于楚國,賜爵子爵。楚莊王以謚號為姓,改“芋”、“芊”為“莊”。莊周著有《南華經》,其后人中有一位彭祖,因其名諱避明帝之忌,漢書中將“莊”改為“嚴”。
嚴氏家族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嚴光,字子陵,居住在會稽余姚。他光武帝時曾被封為諫議大夫,但他拒絕了這一職位,選擇隱居在嚴州府桐廬縣的富春山,并在此耕種、垂釣。為了紀念他,朝廷敕令修建東西兩座釣臺,高百余尺。宋朝時,范文正公知嚴州,撰寫了《嚴先生祠堂記》。
元末時期,嚴氏家族的一支由山西遷徙至陜西合陽縣陳一里陳一村。據宗譜記載,當時的族長名為獨立,配康氏,育有四子:思恭、思明、思智、思忠,葬于陳一村西北的龍灣。思忠移居陜西趙村。思智配賀氏,生三子:長喜則,次思榮,季孝□。因兵變,思智往江南無錫縣復立室家,生子成戶。嚴思智的三個兒子帶著他們的母親賀氏一同前往閿鄉縣上陽村居住。在這里,賀氏因病去世,葬于上陽村北塋。至今,賀宅仍被當地村民稱為“老姑□”。
嚴氏后裔嚴師范在萬歷乙卯年(1615年)中武舉,村民都稱他嚴武舉。《閿鄉縣志》中也有多處提及嚴姓人物,如嚴道柔(萬歷、正賓)、嚴之璲(候選通判)、嚴翎(壬午、候選教諭)、嚴悌(無考)、嚴三鳳(無考)、嚴三陽(附學生員)等,但尚需進一步查證這些人物是否屬于下原村嚴氏家族。
四、嚴家大院
嚴家大院不僅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筑,也是下原村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建筑風格和歷史變遷反映了嚴氏家族的輝煌與滄桑。
村民們傳說嚴師范中武舉后因不滿當時的朝廷黑暗,隱居鄉里,修建了嚴家大院。
而據軍人出身且文字功底深厚的樊建濤先生編著的下原村志記載,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世代以經商為業、廣積錢糧的嚴氏家族計劃修筑一座莊園,遍訪方圓百里能工巧匠參與設計規劃,還派人從陜西寶雞西河村購買了松木料,通過渭河及黃河古道放木到閿鄉。從設計、購料到建造,設計師們前前后后設計了數個月,三年沒做過莊稼,一下建起嚴家大院。
緊臨嚴家大院三座院落的北側,是嚴家的馬房院子,有馬廄區、飼料儲存區、馬具存放區及寬敞的過道,其規模超過三座居住院落。
現在村里還有兩個周邊雕有精美花紋的4米長的石槽,據說是闖王在下原駐軍喂馬用過的遺物。
(一)大院概況
1.建筑結構
現存的嚴家大院位于陽大公路西側,是傳統式民居建筑,由三座連為一體的四合院組成。大院坐西朝東,大門設在北部,采用過道式門樓設計。從南到北依次為南院、中院和北院,其中南院和中院均為二進院落,北院為一進院落。每座院落包括門房、左右廂房和上房,各為三間,面闊11.8米,門房進深4.8米。
(1)一進院落:
包括門房及北院院落的左右廂房、上房均保存完好。門樓上有磚雕花草紋脊,前有垂脊,檐下有斗拱,斗下有兩根垂柱,柱下有木雕橫額。門兩側有青石質門墩(門當),南院為長方形,中院也為長方形(殘缺),北院為鼓形。若是嚴師范中武舉后修建的嚴家大院,最有可能的是他就住在北院。
大門兩側通景為磚雕幾何圖案,南院為南“壽”北“福”,中院兩邊均為六邊形龜背紋,北院兩邊均為斜方形紋。
走馬板上有木雕圖案,外為方形,四角有四只蝙蝠,內為圓形,南院為簡單的荷花,中院為繁復的荷花,北院為“壽”字圖案。
大門內北廂房山墻外有山影壁,壁心上有五組磚雕圖案,下有圓形磚雕牡丹花草中有喜鵲登枝等,下有土地廟。中院土地廟兩邊在斜正方形里直接磚雕對聯:“一年清泰蒙神佑,四季康寧賴圣公”。北院土地廟兩邊則在斜正方形內刻圓形再雕對聯,可惜內容已無法辨別。
(2)二進月洞式圓門院
大門樓為牌樓式,門樓為仿地面屋檐式建筑。廂房外墻與大門兩側相并齊,門樓上部有磚雕牡丹花草紋脊,前有滴水,滴水前為屋面,屋面前為滴水,下有飛椽一周,椽下有斗拱,斗為磚雕,斗下有額枋,枋下有兩垂柱,垂柱間以花草紋相連接,下為磚雕圓門。廂房和上房均為二層,屋檐下為木門,樓檐有吊柱和走廊。
2.建筑特色
(1)門房(倒座房客廳),系硬山頂建筑,上有磚雕牡丹花草紋脊,前有垂脊,梁架上有駝峰,檐下有斗拱。廳房門設在中部,為六格扇門。
門面木梁板上每間均繪有四副圖案及匾額,現存中院院落倒座房的廳房門上圖案及匾額比較清晰,匾額用紅色漆題“守我拙”,體現了居住者的謙遜與質樸。
(2)南北廂房各三間,上有磚雕牡丹花草紋脊,窗為通間窗。北院南廂房為書房,已有部分殘損,但檐下有斗拱,門為木雕六格扇門,窗為木雕通間窗,門面由木雕組成,門兩邊有對聯。
(3)上房與門房相等,上有磚雕花草紋脊,梁架上有駝峰。
比較獨特的是在正房門前和門內的地面上鋪設專門的方形石頭,以備跪拜祖先。這種做法既顯得莊重與敬意,又能鎮宅辟邪,不僅體現了孝道文化,還具有實用性和象征意義。
(二)嚴家大院的歷史演變
據71歲的歷任村干部、嚴家大院文物管理安全員嚴省杰介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嚴家大院曾被用作農業中學。
文革期間,南院改為共產主義文化室,中院則作為供銷社使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整座院落保持完好無損。2019年后,隨著人員搬離,嚴家大院逐漸荒廢,建筑物逐漸坍塌。
(三)藝術文化價值
嚴家大院內隨處可見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磚雕,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生活習俗和文化內涵。
(四)現實意義
1.嚴家大院不僅是嚴氏家族的祖居地,也是當地重要的文化遺產。多年來,村民們一直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村干部劉治紅把口耳相傳的東西編成美篇,將嚴家大院的故事和家族歷史傳遞給社會。
2.嚴家大院見證了嚴氏家族歷代人的興衰榮辱,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經濟狀況,它為研究當地古代建筑藝術和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3.嚴家大院可以作為學校和社會團體的文化教育基地,定期舉辦各類文化講座和展覽,吸引學生和學者前來參觀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年輕一代人的文化自信。
4.當地政府積極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可將其打造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通過旅游開發,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五)保護建議
1.古建筑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展示文化魅力和重現歷史文化的重要“名片”,做好修繕保護工作責任重大。
2.積極申請各級政府的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于大院的修繕和維護。同時,探索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如社會捐贈、企業贊助等,確保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
3.通過對其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可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能促進鄉村旅游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強社區凝聚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讓到訪者都能在這里找到心靈的寧靜與文化的滋養,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嚴家大院的保護與發展。
五、李自成到下原
《閿鄉縣志》記載,崇禎七年(1634年),“李自成自潼關竄入河南,突至閿鄉縣東三里之大字營,時修關帝廟,成將勒碑志事,賊忽至,人無所逃,日正午,忽霧氣彌漫,風沙俱起,萬寇喪膽而去。”而《閿鄉縣志》中并沒有李自成到下原的記載,但根據當地村民的口述歷史和傳說,李自成在下原村屯兵休養,并得到了嚴氏宗族的慷慨支持。
1.歷史背景
李自成(1606-1645),出生于陜西米脂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母,家境貧寒,曾做過放羊娃、鐵匠學徒,并在21歲時成為銀川驛站驛卒。崇禎三年(1630年),因生活所迫,李自成號召饑民起義,隨后加入農民軍,逐步成長為一名重要的起義領袖。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殺后,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繼續領導農民軍征戰各地。
據89歲的村民嚴換有說,李自成在洛南休整后,出秦入豫,來到閿鄉縣。地方官吏對闖王恨之入骨,到處造謠說闖王長三只眼,是殺人魔王、劊子手。百姓聽信謠言,紛紛逃到溝壑深山躲避。
2.李自成與嚴武舉初次交手
村民傳說,1636年李自成帶領義軍來到下原村時正值春耕時節,村里空無一人。唯獨在村西北處,見到一位老漢正在犁地。這位老漢便是嚴師范,陽平川赫赫有名的大戶人家,因其武舉出身而被稱為“嚴武舉”。他曾聽過“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民歌。認為闖王必是個雄心大志的民族英雄。今天闖王來到了中原,士兵們軍紀又那么嚴明,使他深受感動。
其實,李自成初見嚴武舉時,誤以為他態度傲慢,遂下令放箭試探。嚴武舉以鞭桿擊落飛箭,且兩排整齊倒地,鞭桿上還橫扎著山字形的三支箭,令李自成大為震驚。心想此人武藝超群,不去當官十有八九是個不滿朝廷的有識之士。于是,李自成邀請嚴武舉入府,二人相談甚歡。
3.李自成與嚴家大院的故事
嚴家后人傳說,嚴武舉帶著扎箭的鞭桿,在嚴家大院(現樣軍宅院)設宴款待李自成,席間,二人互相試探,李自成試圖通過喂食試探嚴武舉的反應,不料嚴武舉順口嚼斷了筷子,輕松應對。相互取得信任后,李自成談到家債難還,生活無法度過,被迫造反時,怒發沖冠,順手抽出寶劍,手起刀落,砍掉了石心桌子一個角,表示誓死推翻朝廷的決心。當嚴武舉談到他不滿朝廷政治腐敗,貪污受賄,百姓生靈涂炭,不愿助紂為虐,便隱居鄉里,在他萬分氣憤之時,一拳下去把石桌(此桌在王天赦家保存,1998年已賣給收文物之人)中間砸了個窟窿,拿起鞭桿放在桌上。
二人越談越投機,遂把鞭桿送給闖王。闖王卸下銅盔回贈給嚴武舉,后人稱為闖王盔。闖王盔一直在嚴家大院南偏房樓上保存,后來拿出來當喂狗盆用,解放后流落到下原村嚴舉財家,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回爐。
地方官吏得知李自成與嚴武舉結盟的消息后,立即上報朝廷。朝廷派遣左光先將軍前來鎮壓,但在嚴家的支持下,李自成與嚴武舉在下原村西嶺、村北成功擊潰了官軍。在這三個月的激戰中,嚴家花費了大量銀兩,共計八缸之多。嚴武舉不僅提供了糧食和物資,還幫助李自成建起了270盤石碾晝夜不息地磨面來供養義軍。為了感謝嚴家的幫助,李自成臨別時贈予了一塊木牌匾作為紀念(該牌匾在土改分戶遺失)。
十月,李自成攻破了閿鄉縣城,開倉賑濟百姓。繼而東追敗軍,在焦村、澗口和辛莊等地分頭擊敗左良玉和遼東總兵祖寬。
4.老爺廟抽簽
傳說李自成與嚴武舉曾在下原村的老爺廟抽簽。
5.下原村的老營遺址
據嚴省烈老人回憶,在嚴氏家譜中曾見過三張圣旨,前輩人講述過李自成在下原村駐扎的老營。老營內設有水牢、糧倉、殺人場、走馬嶺、瞭望臺等設施,這些遺址至今仍存于村民的記憶中。
盡管關于李自成到下原村的許多故事都是基于口述歷史和民間傳說,但它們無疑豐富了下原村的文化底蘊。這些傳說不僅展示了嚴氏家族的慷慨與忠誠,也反映了李自成起義軍與當地百姓之間的深厚情誼。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普通百姓如何在動蕩年代中生存并尋找希望。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值得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
陽平鎮下原村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嚴家大院雖已是省保單位,但其損壞嚴重。面對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何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如何維修、保護、利用好它,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