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第二次考試》并沒有奇特、復雜的情節,但卻有一種使讀者一捧起它,就不能釋卷的力量。作品的開頭敘述道:
著名的聲樂專家蘇林教授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二百多名合唱訓練班學生中間,有一個二十歲的女生陳伊玲,初試時的成績十分優異:聲樂、視唱、煉耳和樂理等課目都列入優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麗和音域寬廣令人贊嘆。而復試時卻使人大失所望。
這里敘述了蘇林教授的納悶。接著,作品敘述了陳伊玲參加初試和復試的具體情況。讓讀者與蘇林教授一同納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蘇林教授和考試委員會以及讀者都急于想知道。這就造成了像美國戲劇理論家貝克在《戲劇技巧》中說的那種效果:“就是興趣不斷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無論觀眾是否對下文毫無所知,但急于探其意,或對下文作了一些揣測,但渴望使其明確……在這些不同情況下,觀眾都可能是處在懸念之中,因為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的興趣都非向前沖不可。
這種在敘述中設置一個“疑問”或者矛盾沖突,不斷造成讀者或觀眾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的手法,就是所謂懸念。敘述中巧設懸念就能使敘述呈現出波瀾,抓住讀者。這是作家在敘述時慣用的手段。
也許初學寫作的人會說敘述本來并不很難,這里把懸念扯進來,豈不是反而增加了難度。其實,設置懸念的方法也并不是那么不可捉摸的,我們平時所習慣用的倒敘手法,往往就會造成懸念。
如短篇小說《窗口》,就是利用倒敘造成懸念的。作品一開始,先敘述了韓玉楠的驚人的業務能力。她不是西安人卻極為熟練地為兩個中年農民畫西安市交通線路圖,準確地報出火車、長途汽車的時刻。在“技術表演”中不加思索地報出“里程”、“票價”,以至使“老鐵路們也大為稀罕”。讀者自然會想:“她是怎么達到這一切的?”“西安的長途汽車又與她的工作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一種懸念。因此說,這并不難設置。
敘述不能像站在高山上看景致那樣一覽無余。要善于在敘述中設置“扣子”——懸念,使敘述回旋推進,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從而顯示出波折來。
未完待續……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