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質譜這幾年總給人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前些年資本市場不斷追投,政策利好消息頻出,國產替代呼聲高漲。然而,臨床應用滲透率不足、操作的高門檻、收費等仍是痛點。這不禁讓人思考:這個憑借高特異性、高靈敏度、多指標檢測等優勢的新技術之一,到底何時能真正踏上了快車道?
01
從資本熱潮到理性回調,市場邏輯如何演變?
2021-2022前,臨床質譜無疑是醫療投資領域的寵兒。據動脈網統計,2021年臨床質譜行業共有17起融資事件,全年融資額超過11.5億人民幣。然而,2023年融資總額降至5.1億元,大額融資近乎消失。
來源:動脈網 臨床質譜投資熱點變遷
這種降溫并非偶然——早期技術概念的紅利逐漸消退,資本轉向“臨床落地”的硬指標。投資人的問題開始尖銳:質譜檢測的剛需場景是什么?替代傳統生化免疫的成本優勢如何體現?這些問題直指行業的核心矛盾:技術先進性與臨床實用性的平衡。
02
技術與場景的博弈:誰在定義未來?
臨床質譜的技術矩陣極為復雜,LC-MS、MALDI-TOF、ICP-MS等技術平臺各有優劣,對應的應用場景也高度分化。
來源:老崔、體外診斷學院
以LC-MS為例,盡管技術精度無可挑剔,但前處理繁瑣、自動化程度低的缺陷讓許多醫院望而卻步。一位檢驗科主任直言:“如果每天樣本量不到50例,質譜的高成本根本無法覆蓋效益。
反觀微生物質譜(MALDI-TOF MS),憑借快速鑒定病原體的剛需,已實現國產化率超70%,相關企業如中元匯吉、安圖生物、禾信儀器、天瑞儀器、珠海美華。這也說明:臨床價值明確的“小場景”反而更容易破局。
當下最受關注的趨勢是多組學研究和POCT化。品生醫療、中科新生命押注蛋白質組學開發腫瘤早篩標志物,清譜科技則專注于原創小型化質譜的研發,推出了如Cell微型質譜分析系統這樣的便攜式設備,用于術中快速診斷等場景,通過術中膠質瘤IDH突變檢測打開POCT質譜的想象空間。不過,這些創新應用仍需面對臨床驗證的漫漫長路,一個標志物從實驗室到收費目錄,往往需要5-10年的周期。
03
國產替代的自救與突圍
進口質譜儀長期壟斷80%以上市場份額的格局,目前正在被一點點撬動。2023年,國產儀器中標量占比從20%提升至24%,盡管幅度不大,但釋放了積極信號。
值得玩味的是,國產廠商的突圍策略并不依賴“純硬件對抗”,而是從試劑和服務端迂回包抄。英盛生物通過維生素D檢測試劑綁定三甲醫院,再反向推動自研質譜儀裝機;瑞萊譜以微量元素檢測方案切入婦幼市場,逐步擴展至代謝組學服務。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雖顯笨拙,卻更貼近中國醫療市場的現實邏輯。
真正的瓶頸仍在核心零部件。離子源、質量分析器等關鍵部件幾乎全由賽默飛、安捷倫等巨頭把控,國產儀器的穩定性問題,本質上是精密制造產業鏈的差距。”
04
政策與市場的角力:卡點在哪里?
政策端對臨床質譜的扶持不可謂不用力。2023年《全國醫療服務項目技術規范》一次性納入42項質譜檢測項目,浙江已確定了質譜法的收費編碼,不少省份正在加緊制訂質譜法的收費目錄編碼,讓質譜檢測更快的融入公共醫療保障體系,做到收費有法可依。
但矛盾點在于醫療資源的分配邏輯,三甲醫院熱衷采購質譜儀提升科研能力,而基層醫院則更偏向常規檢驗。一位行業分析師直言:“質譜想要下沉,必須解決‘檢驗科養不起’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