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是展示、交流、傳播科研成果的學術載體,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隨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進,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引領力、人才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我們特別開設“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述評”專欄,旨在探討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和改革中的熱點話題,力求廣泛凝聚共識,為我國科技期刊未來發展厘清前路、謀劃新篇。
我國科技論文發表“兩頭在外”困局分析
——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述評④
“兩頭在外”是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界常提到的熱詞,指的是中國學者將科研成果投向國外期刊發表、國內機構又高價回購這些論文的訪問權,“文章發出去,期刊買進來”。這種現狀已嚴重影響我國科學研究和期刊發展生態,也成為國家科技信息安全隱患。
“兩頭在外”耗費大量科研經費。隨著開放科學運動興起,國際主流出版商主辦期刊普遍采取開放獲取(OA,Open Access)模式,不收取訂閱費用,但在論文發表端收取論文發表費(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隨著我國科研產出的不斷增加,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支付的APC也水漲船高。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23年全球OA期刊與APC監測報告》顯示,中國作者(通訊作者)在2023年支付APC折合人民幣53億元,較上年(以美元計)增長15.4%。
“兩頭在外”影響學術自主性和話語權。國內科研成果大量依賴國外期刊發表,國際期刊的編輯和審稿權多由國外學者掌握,使我國科研成果的傳播受制于西方學術標準,國內科研人員為滿足國外期刊的要求,往往跟隨國外研究熱點,忽視本土學術需求,影響我國學術研究的自主發展。同時,國內科技期刊對科研成果的首發作用和評價功能被削弱,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兩頭在外”危及國家科技信息安全。發表于國外期刊的論文,其主要存儲、檢索、利用和服務系統均不在國內,存在被惡意利用或封鎖的風險。
“兩頭在外”問題的產生涉及多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根源之一,是我國高影響力期刊數量不足、服務能力有限,遠不能滿足我國科技工作者的論文發表需求。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33.42%,而同期中國SCI期刊發表論文數僅占全球SCI論文總數的1.73%。
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水平在穩步增長,但我國科學家產生學術成果的數量及傳播意愿,大大超過了我國科技期刊承載能力。要破解“兩頭在外”困局,首要任務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提升期刊學術質量和國際化辦刊水平,增強對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吸引力,滿足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成果展示交流需求。同時要建立能承載我國學術成果、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期刊平臺,增強我國科技期刊服務能力和吸引力。還要通過有效機制整體性降低論文發表和數據獲取成本,維護我國科技成果權益,防范科技信息安全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