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涔汐
話不多說,直接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有一個媽媽,火急火燎地找到我咨詢,她給兒子貼的標簽是:社恐、抑郁、膽小等等。
兒子只要一上學就說肚子痛。
她逼著孩子上學吧,孩子鬧著說肚子痛,送到醫院檢查吧,屁事兒沒有,為此這個媽媽天天生悶氣。
在交流的過程中,這個媽媽說著說著,情緒就激動起來,語無倫次,仿佛內心有一個團巨火熊熊燃燒。
這個媽媽像八百年找不到訴苦的對象,抓住這個訴說的機會,陳芝麻爛谷子像倒豆子一樣都倒了出來。
當她說夠以后,我輕聲地問了她一句話:
你有沒有覺得有問題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兒子?
問完之后,這個母親有點兒始料未及,在她眼里兒子就是個問題兒童,怎么現在她變成了問題媽媽了呢?
我這么回復她,你有沒有發現以下情況:
- 1、你談論所有的事情都是別人的錯,說明你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這說明了你看到的現象不一定是事實
- 2、你在提到跟孩子相處過程中,沒有去傾聽過孩子心聲的習慣,說明你平常特別自以為是,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
- 3、你覺得孩子不聽你的話,直接就打,說明你沒有以解決問題思維教育孩子,而是很可能你的內心太多了,在發泄情緒
- 垃圾
- 4、你跟身邊人的關系都非常冷漠,說明需要療愈的其實是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其實在親子關系咨詢中,我最怕遇到的就是這種母親,不反省還自以為是。
當我把事實擺出來后在,這個媽媽恍然大悟:難怪不管我咋教孩子,但總是教不好,原來不是孩子問題,而是我的方法有問題。
其實這個媽媽折射出大部分媽媽身上的問題:
并非家庭教育難搞,而是父母內心狹隘、暴躁,痛苦的父母,咋可能滋養出幸福的孩子呢?
別把對婚姻不幸的怨氣,撒在孩子身上。
在我的咨詢案例中,曾經遇到一個女孩兒。
這個女孩兒這么描述她的母親的,只要父母吵完架,母親火沒處發,就拿個衣架追著她暴打一頓,打的時候還說:
為啥你沒考好?
其實她已經很努力學習了。
只要母親內心稍微有點兒痛苦,女兒就是她的出氣筒。
女孩兒都已經16歲了,但是只要母親火藥桶脾氣上來,一個巴掌扇過來打在女孩兒臉上。
這個女兒說:
我從小的理想就是逃走,逃離我的母親,逃離這個原生家庭。
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孩子對父母到底有多大的怨氣,父母給孩子種下多么大傷害的種子,而讓孩子有這個想法?
所以當父母內心扭曲,活得痛苦的時候,真是分不清到底在害孩子,還是在愛孩子。
母親內心不療愈,孩子童年不幸福
還有一類母親,真是家庭教育的殺手,那就是張嘴就是負能量。
在我的曾經個案咨詢中,有一個媽媽讓我特別束手無策,因為她的口頭禪就是:
我不行,我無力,我做不到等等。
她給出所有的信息全部都是否定,讓人覺得窒息和絕望。
這個媽媽欺軟怕硬,在家面對孩子虎虎生威,因為孩子是弱者嘛,她可以吼罵。
但是你讓她人往高處走,工作學習成長,只要遇到一丟丟困難,她就當鴕鳥,把頭埋在沙子里,一大堆否定牢騷話。
接著她問我:
涔汐老師,我兒子遇到困難就退縮,怎么辦?
我反問:
你不也是這樣嗎?你不也是遇到困難,首先不是想辦法,不是嘗試,而是躺平和絕望,有其母必有其子,你未曾給孩子樹立一個堅強自立自強的榜樣,一個懦弱的母親怎么教出堅強的孩子?
這個母親的口頭禪就是“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到”。
而她的兒子也拿著她的口頭禪懟她。
其實家庭教育與其說你在養孩子,倒不如說你在養你自己。
如果你把自己養成喪氣的父母,如何能養成大氣的孩子。
并非家庭教育太難搞,而是父母剛強難化,不愿改變自己身上的毛病。
所以說:
家庭教育其實是一場修行,修好自己的耐心,再去關懷孩子;修好自己的情緒,再去滋養孩子;修好自己的智慧,再去啟發孩子;修好自己的品德,去影響孩子;修好自己格局,再去感染孩子。
拿圣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拿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家庭教育其實是一場求而不得的“白日夢”。
作者簡介:張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頭發雖長見識不短,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職場的認知大坑,歡迎關注@我是涔汐,公眾號(id:zhangcenxi99),一個讓你增值的地方,個人微信:zhangcenxi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