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Editor's Comment
王易罡的藝術實踐呈現出鮮明的思辨特質與東方式的禪機。這位游走于解構與重構之間的藝術家,將“放棄”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知識生產方式,將“破壞”作為生命狀態在畫布表面的真實呈現。他強調“歸零”的重要性,認為唯有不斷放棄經驗與文化慣性,才能掙脫重復的枷鎖,讓藝術回歸直覺與本真;他選擇讓偶發性和即時性主導畫面創作,其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于每一筆瞬間觸發的新生。
這種對過程的癡迷,源于王易罡對藝術核心價值的思考——藝術作品的核心在于個人的真實,即個體直面生命時的瞬間感受。他拒絕“好看”的討好式表達,把畫室稱為“斗獸場”,將身體與精神的掙扎烙印于作品之中,畫布上那些混沌不定的、頓挫遲慮的痕跡,恰恰映射了人性中最真實的部分。
近兩年,在對個人真實的不斷尋找與領悟中,王易罡對待生命與藝術更加通透豁達,也仍然堅韌果敢。他時常“在生與死的困惑中掙扎”,卻也因此迸發出更強烈的創作沖動;他仰止于大師的高度,也樂觀地勉勵自己,要努力。他對真實的執著,既是對既定范式的警惕,也是對內心虛偽的剝離,體現了直面當下的勇氣和決心。或許正是這份對真實的虔誠,讓他的藝術始終保有野蠻生長的生命力。
“年度藝術家”個案研究
王易罡
Wang Yigang
尊重此時此刻
RESPECT THE PRESENT MOMENT
F68
布面油畫
150×150cm
2022
一直在進行虛偽
和真實之間的搏斗
A CONSTANT
STRUGGLE BETWEEN
HYPOCRISY AND TRUTH
庫藝術=庫:今年庫藝術年度學術主題為“選擇真理”。藝術中的“真理”,不是形而上學及科學中普遍、絕對、單一、靜止的概念,而更像是一種表達的真實、瞬間的因緣際會,您是否認同這樣的說法?您如何理解您藝術創作中的“真”?
王易罡=王:真理是一個哲學層面的概念,是宏觀的、普遍的、對生活對社會有指導性的東西,若轉換到個人身上,應該是一種具體的個人的真實。每個個體對社會對生活總有一種看法,比如苦、樂、甜、酸、辣等等真實的感受。而在藝術創作當中,如何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通過材料和工具的選擇以及行為方式給它表達出來,對每一個藝術家都是重要的課題。
F66
布面油畫
100×130cm
2022
如果說藝術作品,包括音樂、文學等等形式的作品,是建立在一個價值體系當中的,那么這個價值的體系的核心,我覺得就是真實。離開了真實,我覺得藝術作品就是不成立的,就任何意義也沒有。有時候我們自己心里是一種感受,表現出來是另外一個東西,可能你心里很苦,卻非要去表現一個美好的東西,這不是你內心的東西。也不能簡單地去歌功頌德,永遠唱贊歌,因為它遠離了個人的真實感情。
F65
布面油畫
80×120cm
2022
對我個人來說,尋求真實,包括尋求真理,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我們從小被教育得不會表達真實,不會表達真理,一直到上大學,學前蘇聯的繪畫方式,我們被塑造成了一個不知道什么是真實的人。后來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再努力還原個體,還原一個人的獨立精神,學會去尋找真實。無論是之前接受現代主義和西方的各種流派,還是我今天的繪畫方式,實際上都是在不斷地尋求個人真實的過程。而我現在是不斷地自己和不真實的東西斗爭,因為我們心里不真實的東西太多了,需要把不真實的東西排斥掉,把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東西挖掘出來。這是我們要不斷去尋找的,可能是要尋找一生的。
現在在繪畫當中,我不喜歡一種很漂亮的東西。畫出來很好看很美,我覺得這是非常討好別人的,等于見著人就說好話,很不真實,很違心,所以我總是在想畫一種不好看的東西。但是經常不知不覺地就又給畫漂亮了,畫好看了。所以我過去差不多十幾年一直糾結于此,一直在進行虛偽和真實之間的搏斗。
F62
布面油畫
100×120cm
2022
庫:您警惕既定的藝術范式,主張“放棄觀看”,試圖排除對視覺的刻意追求和既有經驗的影響。對視覺的放棄是否是您接近“真”的一種嘗試?
王:努力創造一種與你視覺沒關系的東西,完全與你以往經驗不一樣的東西,可能相對來說它會更真實一些。
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看過鈴木大拙寫的《禪與生活》,我看了這個書之后才懂得,人生整個是個過程,不是結果,人生的美好也都是在過程當中。所以要接受不完美,接受殘缺。如何在作品中去強調過程,形成一種自然的和偶發的東西,我覺得實質是:尊重此時此刻。面對生活的時候,此時此地瞬間產生的東西,和你生活本身直接相關聯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去追求這些東西,我覺得必須得放棄以往的經驗與知識,這樣才能用一個新的態度、一個新的觀念來面對此時此刻。
b22
布面油畫
120×120cm
2023
我覺得放棄知識、放棄文化、放棄經驗,這是我們談所謂創造力的一個前提。離開這個前提,你只要是動筆,你要是還在用眼睛看,基本上80%都還是別人的經驗,是你的知識文化在起作用。繪畫也好,人生也好,你不敢歸零的時候,你永遠不會有創造能力的,因為你都是在重復別人東西。我現在也仍然是在重復別人東西,但是怎么能慢慢去擺脫這些東西,就是我強調的:一定要放棄、放棄、再放棄,不斷地放棄。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不容易。要有膽量,要有勇氣,同時也要有足夠的知識量,要不然沒有一個很好的觀念,你理解不到放棄的重要性。
J05
布面油畫
80×100cm
2024
我總說“瞎畫”。你畫一張行,你給我畫一百張出來試試?畫兩百張、畫一千張你都在這么畫,那你就成大師了。沒有對生活、對生命很深的理解,是做不到放棄的,也不敢放棄。所以,我覺得放棄是一個進步的開始,是學習的很好的起點。
庫:這其中有種悖論性的張力:您意識到放棄知識和文化的重要性,其實也是因為您學了太多;您放棄觀看,但正是由于視覺文化的相關知識,才使得您的創作作為“藝術作品”成立。
王:還有個悖論。新生兒從剛降生到童年的時候,直覺力、聽覺力都很好,有無休止地去吸收新鮮事物的能力,但是這種東西我們是保持不住的,后天接受教育后,這些先天最好的品質就被毀壞了。我說要放棄,就是放棄這一段東西,回到童真,回到孩子的狀態去面對生活、面對自然。但是在這中間有個問題,就是你首先要知道放棄什么東西。你要知道你要放棄啥,那你得先學過了這些東西,覺得這些東西對你是沒用的,而且是有害的,才會把它放棄掉。你如果說什么也沒有,沒啥可放棄的,那你天生就大師了,我想很難有人會做到這樣。另外,放棄對每個人也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有每個人要放棄的東西。
J07
布面油畫
80×60cm
2024
簡單來說,它就如同新生命對母體的反叛。任何一個新生命,必須得對母體進行放棄或者說反叛,才能誕生新的個體。我覺得對任何個體來說,在學習和成長過程當中,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庫:真正的無知識、無文化十分困難,也并不是您的目標所在。您其實是在借助不斷放棄和破壞的方式,試圖開拓出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王:前面說到“放棄”知識,這是從觀念上來說的。而從繪畫本身來說,體現到具體畫面上,“破壞”很重要。
你就要破壞——有一筆,然后破壞一筆,再有一筆,再破壞。在破壞當中去建立,在建立當中去破壞。重復涂抹中的無數個瞬間,是對“空”的實證,顏料的堆積、拖曳、剮蹭、渦旋,解構了外在的意義框架,反而泄露天機一般地顯現了生命本身的狀態。這個不斷破壞又建立的過程是悲情的、痛苦的,就像西西弗斯的石頭一樣,推上去又滾下來,永無休止,但我痛并快樂著。
J08
布面油畫
120×100cm
2024
庫:您在繪畫過程中強調瞬間的偶發性,這種表層現象的偶然呈現,與藝術中真實的顯現有著怎樣的關系?
王:我差不多從2016年開始接受白發一雄放棄眼睛觀看、用身體繪畫的方法。實際上我早在2002年左右就看過他的作品。經過了七八年的時間,我一直搞抽象,走投無路了,不知道還有什么方法,美國的波洛克、德庫寧這些大師的形式語言走不到我心里去,這時候再看到白發一雄,我覺得他的東西是可以融到我心里的。他的很多想法是東方式的,和書法、禪宗有關聯。比如說偶發性、即時性,都是瞬間發生的,讓你直面生活、直面畫布、直面你的身體狀況,我覺得這個完全符合禪的想法;同時他又把視覺的觀看方式給放棄掉了,正好暗合了我的思考。所以我就開始用他這個方法,用繩子吊著自己,用腳繪畫。
創作現場
吊著畫的過程當中,體現了最真實的東西。一方面就是你放棄了過去的經驗,瞬間爆發出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產生的東西。你在畫用腳畫的過程當中,它完全形成一個偶發的東西,是你不可控制的,不可預料的,而且對結果又是未知的。你只有畫完,把畫布提溜起來的時候,才知道是這樣子的。一件作品,最有生命力的是在過程,而不是在結果。我把自己用繩子吊起來,然后在畫布上去處理這些顏料,強調人的行為方式、行為過程和畫布之間的關系,自然地造就了瞬間偶發的這類作品。
另外一方面,通過行為過程,身體的真實性也會在作品當中體現出來。你身體的狀況、身體運動的軌跡、你的體力,在偶發的痕跡當中都會得到表現。身體不好的時候,就沒有那么大力量,跑不了那么遠,那個筆觸劃痕都是軟的,沒有力量的;你身體很好時,它爆發力會很強,沖擊力很強,形成的視覺也是很震撼。如果你的身體狀況完全是不對的,那畫面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是不對的。
LD29
布上油畫
60×60cm
2025
還要繼續學習,
還要努力繼續學習
KEEP LEARNING, KEEP LEARNING HARD
庫:您是中國最早一批接觸西方現代繪畫的藝術家,吸收了抽象表現主義的營養,也受到諸如白發一雄等東方藝術家的影響,一直在尋找切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在這過程中,您是否會有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的焦慮?
王:這種焦慮還是會有的。因為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是在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文明,我們很難創造出來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東西。我們總討論知識產權獨立,實際上我覺得這個話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上談,稍微有點幽默。越窮的地方越研究錢,越沒創造力的地方越談創造力,所以我們整天喊著要創新。
D01
布面油畫
60×80cm
2025
D02
布面油畫
80×120cm
2025
尤其是文化這方面。歷史是一條河,它一定是有上下文的。我們人類傳承和繁衍,一定是要有母親父親,繼承一部分父母的基因,才能形成我們今天新的生命。學習的過程也是這樣的,你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才走出你自己的語言,形成你自己的東西。這要需要很長時間,也許是幾代人。當別人還在告訴你學那個是不對的,學這個是對的,當你學習的正當性都被規定的時候,還談什么自主?哪有自主的權利?沒自主怎么能創新?
藝術也是一樣的。我們學了這么多年,我是覺得不是我們學好了,而是學得還不夠,還要繼續學習,還要努力繼續學習。我總說一句話,我說不求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有一天能和巨人并肩而行,就是說你已經一定程度上形成你自己的東西了,這就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D03
布面油畫
100×100cm
2025
D04
布面油畫
120×100cm
2025
我們在學習任何人的過程當中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樣,就像我們小的時候學寫作文,拿別人的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語言改寫一遍。像趙無極、朱德群也是畫抽象,他們的語言就完全是自己的嗎?那也不是,他也是學保羅·克利,學超現實主義,然后再把中國山水意境融匯在里面。他們在亞洲藝術中有很大的貢獻,但在國外的地位實際上并不是那么高的。當然,他們已經很不容易了,算是有機會和大師并肩而行的人了,但和大師還是有距離的。真正能找到自己的語言,我覺得這個東西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要在歷史中,可能一兩代人之后,歷史選擇你留下,然后后人再總結這個人當時挺有特點,可能他有自己的語言。獨立是在比較當中形成的,需要在同類中比,來看出差別。我覺得找獨立藝術語言是非常難的事。當然肯定是還要努力了。要努力。
D05
布面油畫
140×150cm
2025
庫:您在多次個展的題目中都帶有“色彩”一詞,這是否反映了色彩在您創作中的重要性?
王:馬蒂斯說,素描屬于心靈,色彩屬于感官,要把色彩導入心靈的軌道。就是說,色彩是能輔助你順利地把情感導入到精神軌道里面的一個工具。素描相對理性一些,色彩可能相對感性一些。色彩的表現力是非常強的,正確地使用色彩,能把內心情感相對準確地表達出來。
色彩在我繪畫的表現和精神情感的轉換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有幾個展覽的題目,比如 “色彩的贊歌”、“通過色彩”、“在色彩與情感之間”都用了色彩這個詞。但是這不是我主觀想強調的,因為色彩就像我吃飯一樣,屬于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種東西。
帕爾瑪藝術博覽會 2025
羅馬藝術博覽會 2024
我的作品是偶發的,色彩形成的視覺效果也是偶然的,所以我也努力去尋找偶然的色彩。但是色彩的基本原理要懂,不懂就沒辦法正常使用。這里頭有一個基礎問題,就是色彩表達的觀念是需要有現代基礎教育去形成的,而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是缺少這樣的板塊的。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是從前蘇聯學過來的,無論是素描也好,或者是色彩教育也好,相對的科學性很差。所以你看前些年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幾乎都不太會正確地使用色彩,最近這幾年還好了一些。
紐約秋季藝術周
米蘭當代藝術畫廊 2024
庫:您在2024年武漢雙年展里面展出了一件大型裝置作品《無處不在》,您近年來也呈現了許多架上裝置、現成品繪畫的新作,突破了傳統架上繪畫的形式。您怎么看待繪畫與裝置的關系?
王:繪畫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為宗教、為有錢人服務的,而裝置作品在誕生的時候就具有反博物館制度、反收藏的意味。比如從杜尚開始,到后來的博伊斯、白南準等等,作品本身不是為了被收藏。在今天的中國,裝置作品是也是以先鋒文化的姿態出現的,它具有一種顛覆性、挑戰性、刺激性。
武漢雙年展 作品《無處不在》展覽現場 2024
武漢雙年展現場王易罡與嘉賓合影 2024
武漢雙年展上這個裝置是完全按我的想法去做的。我覺得裝置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現實與生活之間的轉換,讓人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現實生活。我想要反對那種工藝化、精品化的裝置,那失掉了那種讓人不舒服的刺激,沒有了對現實的顛覆和反叛力量。所以,我收集了很多生活垃圾放進這件作品。在排列組合的時候,我也適當會有意地去選一些東西,比如木質的、金屬的、陶制的、泥制的,包括管線,還有我過去的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形成一個比較豐富的視覺大展會,想體現的是一種生活無處不在的感覺。
庫:是否可以說,相比于平面繪畫,裝置使您在創作形式上更加自在自由了?
王:我2022年的時候做了一些小型的裝置性的繪畫,就是把現成品組合起來形成一件作品。當時主要是從直覺和材料比較的角度進行選擇的。這些小型的裝置繪畫學術感很好,因為里頭有過去的經驗的東西在里面。所以放棄和使用始終是一個矛盾,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
F69
綜合材料
160×140cm
2022
F70
綜合材料
170×150
2022
我現在還在做一些小型的裝置作品。長時間地從事平面繪畫,你會覺得很煩,就像天天吃餃子會吃膩。小型裝置作品很豐富,會讓你的感覺、觸覺變得鮮活和立體,觀看角度會多一些,能調劑對單一平面的使用。
D06
布面油畫
80×60cm
2025
庫:在視覺圖像泛濫、AI作畫異軍突起的世界圖像化時代,“繪畫”對于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王:繪畫是能最直接地表達個人的獨立意識和精神情感的一種方式,它完全是人性真實的一種體現。人性是未知的、不確定的,其中有許多模糊的、難以量化的痕跡——正像是我創作中身體與畫布的對抗:繩索勒進皮膚的痛感、重力牽引下失控的筆觸,這些瞬間的“不完美”恰恰是生命存在最誠實的刻度。AI作為算法的產物,依托大數據與邏輯推理生成確定性結果,它在處理商業圖像上游刃有余,卻無法觸及精神層面的混沌與掙扎。那些被程序預設的“完美”,恰恰消解了藝術中至關重要的真實體驗。AI可以是工具,但它取代不了繪畫。我甚至覺得,它跟真正的繪畫關聯性不是很大。
D07
布面油畫
80×60cm
2025
庫:作為藝術家,您坦然面對市場,這也是您“真”的體現。作品的市場表現會對您創作的純粹性產生影響嗎?
王:作品在畫室的時候是藝術品,一旦進入了市場,就變成一種特殊的商品。這個特殊商品的價值可以被炒作,也可以被包裝。市場價格高,藝術家肯定還是蠻開心的;價格不高,對我來說,我也不會太在意這些事情。資本運作下的潮起潮落,看似熱鬧,但剝開表層,那些刻意制造的符號終會褪色。價格高了挺好,不高也行,無所謂。我覺得優秀的藝術家,都不會太在意市場的價格,而是會更多地去關注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藝術的基本問題。
D08
布面油畫
120×100cm
2025
庫:在您四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最核心的追求和支撐是什么?
王:我之所以選擇繪畫,原因有幾條,但最根本的在于:那些瞬間無法把握的事物,往往顯得格外美好。然而,正因為它們難以掌控,過于敏感,便容易引發焦慮與不安,甚至激起莫名的憤怒。我的繪畫大多源于這樣的心理基礎。美好與丑陋、新生與毀滅時刻伴隨著我,每一天我都在生與死的困惑中掙扎。此外,我對生命自由的渴望也深深影響著我的創作。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我試圖通過繪畫尋找內在的自由,用各種可能的藝術形式表達對自由與束縛的焦慮。第三點則是對個人主義的強調。當今社會,個體獨立精神的缺失導致了共性的泛濫與個性的匱乏。我試圖通過個人的方式,喚起人們對個體獨立價值的重視。這些,大概就是我今日繪畫的理由了。
藝術家簡介
王易罡
Wang Yigang
1961 年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
1986 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學士學位。
2012 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原魯迅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三級教授,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
◎《2024年度主題·選擇真理》王易罡個案研究文獻圖書內頁版面
*Copyright ? KUART.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度主題·選擇真理”專題策劃內容由《庫藝術》KUART原創,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否則權利人將根據知識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其它更多內容
工作坊即將啟動
“在色彩中探索繪畫新的可能性”
國內外導師攜手構建一個獨立的繪畫體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繪畫
創研工作坊(第四期)
導師陣容:
馬樹青、英格麗·弗洛斯(德)、黃拱烘(德)
舉辦時間:
2025年3月29日—9月
授課方式:
線上理論教學 + 線下實踐創作 + 跟蹤創作點評
線下授課地點:
課程亮點:
從繪畫觀念、色彩理論到個體獨立創作,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助力成員全面提升藝術創作能力。
全階段成員權益:
- 參加本期工作坊舉辦的線上成果展,展示個人作品;
- 加入“色彩繪畫”師生專享交流群,與導師及同行深度互動;
- 參選“色彩繪畫”年度主題展覽,獲得更多展出機會;
- 獲得由庫藝術教育與“色彩繪畫”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結業證書;
- 優先獲得現場參與《庫藝術》舉辦學術主題論壇活動的現場席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